作文主题训练------突破原有限度,开拓精彩人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王小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达到极限时,人很难受,若挺过这一刻,又正常了,运动成绩往往在此得以提升;不习惯于大场面讲话的人,当众发言,往往怯场,若鼓起勇气,锻炼锻炼,当众发言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新的追求,若肯下决心,突破已有的限度,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这类超越自我的事儿,每个人都经历过,看见过,思考过。
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关于他人超越自我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蜗牛一寸寸地爬,每一寸皆是突破;青蛙一米米地跳,每一米皆是奋进;雄鹰一里里地飞,每一里都是创新。做人就要学习蜗牛往上攀爬的精神,保持快乐;借鉴青蛙不停跳跃的毅力,永不气馁;洞悉雄鹰展翅高飞的恒心,一直向前飞。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未去,毕业已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有人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了。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考研、考公务员人数骤增,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学生去街道办工作,零元薪酬就业成了新的求职方式。
有人说,需要更优秀,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也有人说,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还有人说,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今天俯下身子,明天才能挺直腰杆。
作为一位面向未来直面人生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突围”本是军事用语,指“突破对方的包围”。其实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包围”,需要我们去突破。
你有过或见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你对“突围”有什么感悟或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著名作家王小波的言论,阐述了关于失败与胜利的思考。在这里,他看似指出了一个人因为斗争、探索和改革的不顺利而产生的失败者,以及与此相对的安于自己限度内的胜利者。但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胜利,王小波特意加上了引号,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语,说明他对于这种“胜利”的批判态度。由此可见,材料其实阐述了两种失败与胜利:一是自我满足式的胜利,这种胜利本质上是一种“胜利式”的失败,一是挑战自我、探索改造社会的“失败”式的成功。这种理智、深刻的语言背后,成功的境界自现。一个人的胜利与成功绝不仅仅是这个人的物质累积、荣誉获取,胜利者一定是不断超越自己能力的人,这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这种人虽然失败了,又何尝不是另一更高层面的成功?写此作文重在激发考生对“胜利”(“成功”)境界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求索。
对此,行文构思时,可以首先由王小波的评论引出中心,指出敢于突破自身限度,就是成功。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可以选用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事例进行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谷爱凌、朱彦夫、农民工陈直、清华保洁阿姨等。也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突出事例中的典型进行详细论证。或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深入分析能否认识并突破个人局限、敢于尝试,以及消极躺平的人的不同人生结局,以此强调我们应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不设限,不断突破自我,激发自己的潜能,并且也不能只以结局成败论英雄等等。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只有认识到自身局限并勇于突破界限,向自己发出挑战,我们才能够不断砥砺前行,遇见最美的自己。
立意:
1.突破原有限度,开拓精彩人生。
2.生命不息,突破不止。
3.享受奋斗青春,就是成功人生。
4.突破自身限度,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2.例文:
超越自己
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于是有过失败的更加颓废,平凡的依旧平凡,已经取得成绩的也停滞不前。“月亮之所以耀眼,是因为他从不把反射太阳的光芒作为耻辱”,是的,跳出自己的牢笼,超越自己,才可以俯瞰世界。
面对失败,走出自己。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年轻的苏联空军将领被敌机击落,他在双腿受伤,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在地上爬了整整18天,终于爬回了军营。然而,他的双腿残废。要知道,没有双腿的人是不可能再进入驾驶舱的。可是,他并没有气馁,没有眼睁睁地望着双腿而捶胸顿足。他每天坚持锻炼,风雨无阻,终于再一次坐在明亮的驾驶舱里,驰骋于蓝天之中。俗语说:“从哪里摔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们何必因为点点失败困厄,就锁住自己呢?没有双腿也可以飞翔。失败了,只要能走出心灵的牢笼,不是还有更美丽的风景可以欣赏吗?
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山村的“赤脚女医生”李春燕震撼了许多人。她相貌平平,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耀眼的本科毕业证书,更没有精湛的医术。正是这样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用她的平凡拯救了多少山区的病患者!也许她不是“白衣天使”,但她却是最善良的精灵,跳动在每一位病患身边,演奏着最为感人的乐章。不要因为平凡就不愿付出,只要你伸出手,会发现太多的人需要你的帮助;不要因为平凡就放弃努力,只要你睁开双眼,会发现太多的机遇等待你的获取,即使是绿叶,也可以熠熠生辉。
面对成功,挑战自己。多年前,姚明是东方的小巨人,而现在姚明是世界的焦点,他代表中国在NBA抒写了一段金色的辉煌史。当我们为他呐喊时,更应该为他的勇气而骄傲,正因为他不满于昔日的成功,不曾陶醉地耀眼的光环中,才有了今天在异国他乡的这股“中国风”。刘翔、吴梦超、“神六”英雄,他们都能够面对成功,勇敢地挑战自我。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用自己不断进取之心、追求之心,去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让我们做一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帆船吧!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不要因为平凡而自卑,不要有了成绩而固步自封。超越自己,扬起风帆,勇敢地驶向理想的彼岸吧!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本题中,材料寓意:不自满的精神和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哲理;作文立意:超越自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停下行走的脚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例文:
骑行
“快起床!你爸走了!他不等你了!”妈妈的叫声惊醒了我的美梦!
我一骨碌坐起来,抓过裤子,套上裤腿,蹬上鞋子,拎着外套,按下门把手,推开房门,按下电梯下降键,等待中提上鞋后跟。到了楼下,同楼的好几个伙伴已经在等着我们了。在爸爸地带领下,我们一行七人快速到了指定集合地点,那里已经有几位家长陪着孩子早到了,我们一到,他们就立刻跨上车子,右脚往前一蹬,骑行开始了。
哥哥们上身呈45度角向前倾斜着,随着双脚一上一下地循环摆动,身体也左右有规律地摇摆着,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我一点也不甘落后,于是我鼓足了劲,跟紧其后,使劲地蹬,他们还不时地回头看看,一旦我距离他们很近,他们便加速行驶。
想甩开我,墙上挂门帘——没门!
到常山的路有下坡也有上坡,最后一段路是最难的,那个大坡大约有40度,三四里长,想不停地骑上去可不是容易的事,我骑到一半路程就很吃力了,便想推着走上去,看着前面的哥哥正努力地蹬,还不时地回头撇我一眼。似乎在看我笑话。
小样的,我能输给你们吗?我一定要骑上去!我在心里暗暗为自己鼓劲,我使尽了浑身的力气,还是有点力不从心。我换成了一档。“一二、一二”我在心里数着,50米、40米、30米、20米、10米……快到了,到了,前轮上去了,后轮也上去了。我上去了!那种成功的快感实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可是由于太累,到了大门口,我一屁股坐在了阴凉地里的冰凉的石阶上大口喘气,彼此相视,我们都笑了。
蜗牛一寸寸地爬,每一寸皆是突破;青蛙一米米地跳,每一米皆是奋进。常山骑行使我明白了,永不服输方能进步,坚持到底才能胜利,只要努力了,什么事情都会成功。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列举蜗牛爬行、青蛙跳跃、雄鹰飞翔的事例,以此来表达它们身上体现出的突破、奋进、创新的精神。第二部分是对以上事例的总结概述,由物到人,“学习蜗牛往上攀爬的精神”“借鉴青蛙不停跳跃的毅力”“洞悉雄鹰展翅高飞的恒心”,“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从整体上来看,命题者是想要考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事要勇于奋进、坚持不懈、有恒心、要突破自我,据此立意即可。考生可选取蜗牛、青蛙、雄鹰任意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整体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奋斗,靠自己
坚持不懈,滴水石穿
毅力乃成功之本
突破自我
为自己鼓掌
做最好的自己
素材:
(1)向自己突围,就是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累,开阔自己的胸襟,升华自己的思想。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从故乡贬到千里之外,再从千里之外贬到莽荒之地,政治上的不得志并没有将他埋没,相反,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在文学之路上达到了巅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名句,也是向自己面对众多的挫折时所做的最为释然的回答。
(2)凝视着坚持不懈的蜗牛,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我们何尝不像这只蜗牛?从小学走进了中学,学习的负担常常会使我们喘不过气,每天奔波在两点一线之间。但是学生们却都很满足,因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是美丽的,每天都可以汲取新的知识。我们就像是春天的竹笋,贪婪地吸收着老师撒下的知识的甘露,不知疲倦,奋力向上,人人都想长得更高更壮,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3)以前,我国的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投入大,能耗高,污染重,而且行业所占比重偏高,经济效益虽说可以,但是社会效益不好,且污染严重。有突破才有活力,面对困境,我们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结合国情谋创新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东方风来满眼春。所以,只有探索创新做好自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构:
文章从妈妈的语言描写开篇,描写我从睡梦中醒来,急速下楼,准备开始骑行;接着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描写了“我”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终于赶上骑车较快的哥哥们的事情,最后抒发自己“永不服输方能进步,坚持到底才能胜利”的感想。
4.例文:
突破就业困境,迎人生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突破就业困境,迎接人生的春天?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时势造英雄,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我们在报考专业时,要以社会需要为自己选择专业的指引。如新能源,电子商务等近些年发展势头良好的职业,是我们报志愿时的重要依据,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首要考虑,大学毕业后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另外,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择业时,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这样则会增加被聘任的机会。
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要适当降低择业标准。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大学刚毕业,进不了世界五百强,可以先选择中国五百强;进不了公司高层,我们可以从基层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先迈进职业的大门,经过锻炼,将来能行千里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职业突破。比如考公务员,参加与自己喜欢的工作相关的招聘考试。我觉的大学生也村干部很好啊,这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也给了大学生锻炼和展示的舞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事,就一定会突破就业难题,迎来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春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围绕大学生就业来谈;第一则材料提到“史上最难就业季”,因此可概括材料的中心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就业难题;第二则的中心是“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材料中为大学生指明了道路,比如“考研、考公务员”“去街道办工作”等;第三则材料内容是“需要更优秀”“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因此可概括中心为:如何让自己突破就业困境。因此综合三则材料,可立意为:完善自我,突破就业难题等。
从任务设定来看,“作为一位面向未来直面人生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就要求在写作时是以中学生的身份来写,所以写作要站在未来,谈“我们”的就业问题;另外写作应围绕材料所给角度写作,应就事论事,围绕“大学生就业”的各个角度构思、选材、行文,不能脱离材料侃侃而谈。
立意:
(1)完善自我,直面就业难题。
(2)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
(3)面对就业困境,大学生们应尝试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
素材:
1.大学生就业观不合理。当今不少大学生过高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薪酬较少或者工作强度较大较辛苦的工作岗位,不愿意“屈尊”任职。许多同学一味地追求高报酬,高水平的工作岗位,但往往这些工作岗位少,竞争激烈,一些竞争实力较弱的同学就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与此同时,一些选择创业的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市场行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经不起时间的磨练,往往创业失败。
2.不要过度追求地区和物质条件。刚毕业大学生正处于由依赖向独立,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应尽早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然而,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过于理想化。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考虑升值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是把工作地点和工资收入作为首选,经笔者调查统计,比例各为8%、31%。毕业大学生的预期与实际差距越来越大
3.社会方面,降低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面对繁杂多变的社会,面对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残酷严峻的竞争,企业通常想要招聘经验丰富的人,而不愿对新进员工二次培训。经笔者调查统计,有28%的大学生担心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高的问题。希望用人单位增强人才储备意识,降低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
结构层次:文章开头,以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出大学生要突破就业困境,迎来人生的春天的总论点;接着,举例论证,以新型产业指导报考,论证“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的分论点;接着论证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以突出在大学中,应不断完善自己,学好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几率;引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证了“调整心态,降维应聘”的必要性;有以“考公务员”“大学生村干部”等为例,论证“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职业突破”的重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回扣题目,结构完整而严谨。
5.例文:
爷爷奶奶的“情感之城”
几十年生活在自己构筑的情感之城里,还会发生“突围”吗?还需要“突围”吗?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大年三十那天,爷爷奶奶吵架了,还吵得挺“凶”。我有些纳闷儿:刚才还挺好的,怎么一会儿工 夫就……
奶奶一边流着泪一边切菜,萝卜丝一根根地从刀上落下,看得出来,它们比往常粗壮了许多。
“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问。
“我自己讨苦吃啊!天天地忙来忙去,结果还讨不到一句好!”奶奶放下手中的菜刀用袖子抹了抹眼,“你爷爷好啊,天天有人侍候,碗不洗一个,筷子不拿一双,我是不是前世作了孽呀,跟了这么个人!别的老太婆天天在家享福,我就命苦,天天要服侍他,受他的气!”奶奶的眼泪又落下来,落在那深深的皱纹里。灯光下,奶奶泪光满面,还在抽泣。
我明白了,奶奶是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而爷爷付出的少,一点小摩擦引发了她的“苦水”,向“情感之城”泼洒而去。这怎么行?
爷爷坐在房间里看电视,说是看电视,可眼睛却愣愣地盯着地上,一脸闷气。
“你怎么跟奶奶吵起来了?奶奶苦,你就让着点儿……”
我还没说完,爷爷就叫起来:“我还不让着她?什么事都是她做主,她说一我决不说二。降压片、降血糖片,我哪一次不是帮她都买全了,还送到她嘴边?她还不称心,实在不行,她找别的人过去!”看着爷爷气冲冲的模样,我笑出声儿来:“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在爷爷看来,他的付出比奶奶多,“找别的人过去”一句虽是气话,却分明道出了心中的郁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父母留守城市的建筑工地不回家过年,怎样帮助老两口突破对彼此的成见这一“重任”就落在我身上。我寻找着对策……
夜幕很快降临,夜空刹那间变得热闹起来。闪烁的万家灯火,接连不断的喜庆鞭炮,还有绚烂多彩的焰火,把夜空点缀得无比美妙。
年夜饭已端上了桌,我打开葡萄酒给爷爷奶奶各倒了一杯。“祝大家在2011年万事顺利,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欢欢喜喜!”我高声说着,偷偷看了看坐在一旁听过我解劝的爷爷和奶奶。他们虽然没有看对方,但都露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桌子中央的火锅沸腾了,我揭开盖子,热气从锅里散发开来,笼罩在大家脸上,雾蒙蒙的。我紧绷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开吃!”我一声令下,三个人的筷子都伸向沸腾的热汤。雾气中,我看到爷爷夹了一块牛肉,悄悄地放在奶奶碗中。奶奶斜看了他一眼,没有张嘴笑,但眼角的皱纹分明舒展了许多。此时,也许他想起了她的好处,她也想起了他的美意。那不愉快的小事离开“围城”似乎越来越远……
是啊,生活在几十年情感构筑的“围城”里,“围城”难免产生“裂缝”,人们难免有“离异”的误动,但只要善于运用宽容、体谅、回味 等对自我加以反思,破除成见,原来的情感就会历久弥新,“裂缝”也会自然弥合,“突围”之念将引领他们走向更和谐美满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提示语中第一问“你有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要求考生说真话,吐真言,这体现了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导向。话题“突围”,思维含量较大,由此引发的构思空间很广,考生既可以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也可以就“突围”发表议论。写好这篇话题作文,须把握下列三点。
1.准确理解概念。“突围”是一个比喻性文题。“围”所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是阻碍人前行的事物,如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内心的束缚;也可以是不利于人自立自强及 和谐生活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优越的环境、狭隘的心胸,甚至父母的溺爱、亲友的帮助等等。“突”这一动作,可以理解为摆脱、走出、消除、战胜等。“突围”不是无意识行为,而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主动出击,并有一定的突发性。
2.要扣住“为何突围”立意。
3.围绕“怎样突围”构思。例如:突围,需要信仰作灯;突围要有理性冷静的心境;突围,需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突围,不仅需要毅力,还需要生活智慧和思维创新;突围,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吹响“集结号”;去除不必要的“突围“,需要宽容。
【立意】1.只有对陈旧僵化意识进行剔除,创新意识才有生存的土壤。
2.只有挣脱繁冗的束缚,人生才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更加自信。
3.“突围”是自我独立成长的开始,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得坚强自信。
4.“突围”是自我精神的奋起,只有这样,“我”的生活才能变得更有价值。
【素材】1.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华绝代。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没有被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所困死,他从黄州团练的卑微中突围,他从“人间如梦”的悲怨中突围,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演绎人生旷远豁达之篇章。
所以,失望的东坡没有绝望,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以,困境中的东坡并不悲观,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苦难历程中,对人生的热忱不减,从人性的弱点中突围,尽显男儿本色,造就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
2. 宋人杨万里有一首诗也颇妙:“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在世,谁能不被锁定在“万山圈子里”呢 无论是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军旅统帅,还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文坛巨擘,其成功的极限都未曾存在,只不过是“一山放出”而已。道理十分简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认识有限,而事物规律无限,有限的主观认识总是包容在无限的客观规律中。海阔天空,人生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如果谁否认这一点,那么谁就像井底之蛙一样鼠目寸光。
3.人生的“围城”无处不在,需要你不断地突围,一次成功突围之后,并不意味着永远一帆风顺。相反,倘若你满足于那一次成功,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最后还是会大败亏轮。回顾当年,李自成从商洛山突围,出生入死,浴血拼杀,逐鹿中原,终于占领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但是,他被胜利的酒香醺得酩酊大醉,殊不知此时“正入万山圈子里”,创业这“一山”放出了,守业这“一山”又拦着,贪于享乐,疏于治理,结果是万里江山得而复失,在青史上书写下惨痛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