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三章 光和眼睛
第三章复习课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3.举例说明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列举凸透镜的应用。
5.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了解色光混合的不同现象。
1.熟悉每节内容,以课本的知识点为主,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2.注意每节之间知识的相互关系,要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还要关注课本中的“浏览信息”“小实验”“课外活动”等课本资源。
知识归纳
1.光在 同一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 影子的形成 、③ 日食和月食 。
3.光速: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0×108 m/s= 3.0×105 km/s,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
同一种均匀介质
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
3.0×108
3.0×105
4.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分别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 可逆的 。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的 反射 规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和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分别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逆的
反射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
答 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③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④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平面镜成像原理是 光的反射定律 。
光的反射定律
7.光的折射规律: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向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在折射时光路是 可逆 (选填“可逆”或“不可逆”)的。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
气斜向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射到水或
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可逆
8.请画出凸透镜、凹透镜的典型光路图。
9.将下列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名称 眼镜 形状 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 老花镜 中间厚边缘薄 会聚
凹透镜 近视镜 中间薄边缘厚 发散
老花镜
中间厚边缘薄
会聚
近视镜
中间薄边缘厚
发散
10.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2f u=2f f<u<2f u=f u<f
像的性质 倒、正 倒立 倒立 倒立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缩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虚、实 实 实 实 虚
像距 f<v<2f v=2f v>2f
应用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由上表可知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 变大 ,像距 变大 。
1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 光屏 。近视眼看物体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前方 ,看不清 远处 物体的像,应用 凹透镜 矫正;远视眼看物体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后方 ,看不清 近处 物体的像,应用 凸透镜 矫正。
变大
变大
凸透镜
光屏
前方
远处
凹透镜
后方
近处
凸透镜
12.照相机的 镜头 相当于凸透镜, 胶片 相当于光屏,它成的是 倒立 、 缩小 的 实 像。当相机的镜头远离人时,人在底片中的像会 变小 。
13.在光的色散实验中,白光是由 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种色光组成的。
14.光的三基色是 红 、 绿 、 蓝 。
镜头
胶片
倒立
缩小
实
变小
红、橙、黄、绿、蓝、靛、
紫
红
绿
蓝
1.图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境,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蜡烛B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较黑暗
蜡烛B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相同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
相同
垂直
相等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B
2.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0 cm。
会聚
11.0
(2)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上 ,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 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② 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③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
同
一高度上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物
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5 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缩小 (填写像的性质)的实像; 照相机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倒立、缩
小
照相机
靠近
1.校园内的湖边环种杨柳,湖畔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直线传播
反射
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了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
A
A.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单元实践作业
与同学一起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用其观察远处的景物,探究望远镜成像的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