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3 18: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宋代形势图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少数民族政权:
①推动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
②战争与和平,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③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积累经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学习目标)
课标导航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措施——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结合两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史实,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对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患意识——家国情怀
5、通过构建本课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时空观念
(一)北宋的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
一、北宋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几十年间(五代十国时期),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若把当时皇帝来比宰相,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样。试看五代时,有那几个皇帝获得像冯道般的客观地位与受人尊崇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雪夜访普图》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涞水记闻》卷一,
思考:据材料分析,宋太祖认识到五代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准备如何入手解决?
中央弱地方强;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雪夜访普图》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涞水记闻》卷一,
思考:据材料分析,宋太祖认识到五代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准备如何入手解决?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①背景:
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②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49页二、三段,50页一、二段,宋初从哪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前代之弊 防弊之政
外重内轻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加强君权
崇文抑武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具体而言: 削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收政权
收财权
收兵权
行政
(削实权)
军政
(收精兵)
财政
(制钱谷)
收权
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中央文官
牵制知州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分散 机构 权力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地方 设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四监司” 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散相权
分散军权
监控各州
分散知州
权力
2、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2、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皇帝
六部
削弱相权
增强皇权
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唐宋的中央官制有何不同之处?
削弱相权的方式: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
二府三司制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
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
③崇文抑武
崇文:
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神童诗》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①考试制度严密
②录取名额放宽
③优礼进士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
——宋民间谚语
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劝学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风气:重文轻武
轻武之势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收回朝中大将的兵权
禁军——“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充实中央禁军(抽调)
——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1
2
3
4
实行养兵政策
5
抑 武
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3、认识北宋政治新变化(特点)
分化事权
重文轻武
问题探究: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宋)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材料三:“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四: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消极:②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③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弛,国事积弱。
4、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尽量预想到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对需要预防的各种隐患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而并非考虑如何使国家机器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
积极:预防内乱、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消极:制度僵化,分权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边防压力
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财政危机
积极方面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4.影响
消极方面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
3.特点:①重文抑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1)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总结: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大有不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宋朝如何做到“自安”?“大有不安”又是指的什么?
影响: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①边患危机,民族矛盾尖锐;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弹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②财政困难,赋税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官吏冗滥,吏治腐败;
④百姓叛乱,社会动荡;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
(三)危机与变法
原因:积弱
(1)边防压力
收精兵,换防
军权三分
崇文抑武
军事积弱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1.危机
①宋与辽
◎宋辽交战形势图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1005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失 败
表现:
②北宋与西夏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和议名称 和议内容 签订双方
澶渊之盟 双方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北宋、辽
庆历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北宋、西夏
不可取: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北宋衰亡可取:使北宋暂时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有利于北宋与辽和西夏的经济交往,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民族交融。换个视角看问题: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1、守内虚外
认识北宋军事方面新变化(特点)
材料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杨文公谈苑》
2、有战有和,屡战屡败,以和为主,逐渐形成积弱局面。
(2)财政危机——积贫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蔡忠襄公文集》
原因
①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冗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结果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冗费)
材料一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材料二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募兵场景构想图
(1)背景
2.王安石变法
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安石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③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范仲淹
庆历新政
(一)改革文官制度: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二)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三)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四)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五)减轻徭役。
(六)重视农桑。
三、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三、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终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了天下所有的书。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才华比他高。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同僚都叫他“ 拗相公”。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坏官必会犯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沾。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3)主要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1)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贷款、经营商业
强兵方面:用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2、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3、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4)评价
材料一 熙宁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1000万贯石匹两, 收回的数字是1400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400万贯。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
王安石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局限性: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④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的统治危机
变法余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摘录)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神宗后期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宋哲宗时期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1100-1125
1085-1100
1067-1085
【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四)北宋的灭亡
1.南宋的建立
二、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武穆御金
南宋刘松年
《中兴四将图》
岳飞
张俊
韩世忠
刘光世
岳家军
南宋建立后,逐渐形成几支主力军团。
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臣子恨,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高宗赵构
风波亭,英雄冤死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
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
临安城,君臣偏安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仅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临安:
今浙江杭州
汴州:
今河南开封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