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训练题(1-2单元)
一、选择题
1.在人类在天文的探索中,托勒密与哥白尼两位科学家都认为天体( )
A.都围绕着太阳运动 B.都围绕着地球运动 C.都在做圆周运动
2.下面的现象中,( )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天体的东升西落
3.像放大镜这样,( )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A.中间厚、边缘薄 B.边缘厚、中间薄 C.一样厚
4.下列动物中,( )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A.蝙蝠 B.蝴蝶 C.猫头鹰
5.下列选项不能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 )。
A.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B.昆虫的复眼 C.新型冠状病毒
6.下列适合用来培养微小生物的是( )。
A.自来水 B.纯净水 C.鱼缸里的水
7.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蟋蟀的“耳朵”在其( )。
A.头部外侧 B.足的外侧 C.足的内侧
8.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 ),能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A.病毒 B.细菌 C.疫苗
9.下列物质中,由细胞构成的是( )。
A.洋葱 B.磁铁 C.石油
10.白天蒲公英花瓣随着太阳升起而打开,晚上则收拢,这主要是植物对( )的适应。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1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24小时 B.半年 C.一年
二、填空题
12.使用后的口罩带有多种 、 和其他有毒物质,要及时 、 或 。
13.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 ,它的镜片特点是 、中间 、边缘 。
14.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食物 。
15.常温下,牛奶开封后如果没有及时喝完,一天之后会变酸。这是大量 繁殖的缘故。
16.波兰天文学家 认为地球在运动,而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提出了 ,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动论。
17.生物是由 组成的。英国科学家 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名称的人。
18.喜欢观察的小明同学发现,一年之中正午时分学校的旗杆在太阳下的影子:夏季 ,冬季 ,春秋两季合适。(三空选填“最长”、“最短”、)
19.同一地方, 时昼最长、夜最短, 时夜最长、昼最短。
三、判断题
20.在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时,最恰当的材料是橙子。( )
21.托勒密通过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 )
22.在“冬至→春分→夏至”这个过程中,正午时分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影长逐渐变长。( )
23.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在同一时刻敲响。( )
24.生物的白天活动或夜晚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
25.把桔子烂掉的部分去除,其余部分还可以吃,这样才不会浪费。( )
26.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被观察的物体无限放大。 ( )
27.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 )
28.观察昆虫标本时,为了把标本图像放得更大、看得更清楚,我们就要选择直径大的放大镜。( )
29.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无关。( )
四、连线题
30.把地球自转或公转时产生的现象用线连接。
四季变化现象
不同季节物体影长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
上海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五、简答题
31.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32.放大镜为什么又称为凸透镜,它有什么特点?
33.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34.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不会消失,为什么?
3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六、综合题
36.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当时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小明在假期的时候参加了天文馆的科普活动。
(1)天象厅位于北京天文馆A馆中央,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天象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球幕剧场之一。小明在这里观看了一部纪录片,了解到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以托勒密为代表的 (选填“地心说”或“日心说”)和以哥白尼为代表的 (选填“地心说”或“日心说”)。两个学说都与部分事实相符,如“地心说”提出地球是 的(选填“方形”或“球形”),“日心说”认为地球绕着太阳 (选填“自转”或“公转”)的同时还绕着地轴 (选填“自转”或“公转”)。
(2)天象厅外有个傅科摆,这是验证、体现地球 的一种装置(选填“自转”或“公转”)。小明通过参观知道,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 的现象(选填“昼夜交替”或“四季变化”),并通过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得出地球是 运动的(选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3)古观象台里有个帮人们在正午时通过测量影子长短的变化来确定节气的仪器,它是 (选填“圭表”或“日晷”)。通过它,人们把一年中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 ,最短的那一天定为 (选填“春分”或“夏至”或“秋分”或“冬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太阳以及其他行星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围绕地球转动。日心说认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是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来的,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不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绕着太阳运动。在人类在天文的探索中,托勒密与哥白尼两位科学家都认为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
2.B
【详解】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而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四季冷暖差异、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3.A
【详解】像放大镜一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4.B
【详解】像喜鹊、燕子、蝴蝶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我们称它们为昼行动物,像蝙蝠、猫头鹰、老鼠等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我们称它们为夜行性动物。无论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 性动物,都是根据昼夜更替来安排他们活动、休息和生殖的时间的。
5.C
【详解】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复眼。但是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限,不能观察到病毒。观察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
6.C
【详解】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鱼缸里的水和池塘水是自然水域里的适合培养微小生物,自来水、纯净水是人工处理过可饮用的水,不适合培养微小生物。
7.C
【详解】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所以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蟋蟀的耳朵则是长在足的内侧上,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就是扁平的细毛。
8.C
【详解】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疫苗可以预防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A
【详解】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洋葱是由细胞组成的,石油、磁铁不是由细胞组成的。
10.B
【详解】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影响生物节律,比如白天蒲公英花瓣随着太阳升起而打开,晚上则收拢,这主要是植物对阳光的适应。
故选B。
11.C
【详解】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就是365天,所以C符合题意。
12. 病毒 细菌 清洗 消毒 更换
【详解】微生物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肠道都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的口罩带有多种病毒、细菌和其他有毒物质,要及时清洗、消毒或更换。
13. 凸透镜 透明 厚 薄
【详解】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它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14.霉变
【详解】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身体微小,构造简单。微生物分布广泛,繁殖快,并且类型多样,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食物霉变,比如霉菌。
15.细菌
【详解】常温下,牛奶开封后如果没有及时喝完,一天之后会变酸,说明牛奶已经被微生物污染了,通常已经变质,牛奶中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导致牛奶腐败变质。这个时候继续食用的话容易导致食源性疾病。
16. 哥白尼 日心说
【详解】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地球在运动,而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动论》,这是一次伟大进步。
17. 细胞 胡克
【详解】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 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要通过它进行。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 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
18. 最短 最长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高时,阳光下物体影子短;反之则长。从夏季到秋季,日影长度逐渐变长,到冬至日最长,然后由长变短,到夏至日最短。一年中,同一地点正午时分,夏季太阳高度最高,物体的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19. 夏至 冬至
【详解】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0.√
【详解】地球表面被陆地和海洋覆盖着,海洋面积广大,陆地面积较小。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陆地上有绿色植被,黄色土地,白色冰川等多种地理事物。因此,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时,可以用不同颜色表示海陆分布情况。地球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旋转运动,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将吸管穿过橙子,使橙子绕吸管转动可以模拟地球自转。题目观点正确。
21.×
【详解】“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太阳每天环绕地球一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绕太阳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22.×
【详解】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都是不同的。从夏至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从冬至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短。
23.×
【详解】由于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划分为不同的时区。正式的时区划分, 其中包括24个时区,每一时区由一个英文字母表示。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每相邻两个时区的相差一个小时。世界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新年的钟声也是不同时间敲响的,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4.×
【详解】生物的白天活动或夜晚活动是有规律的。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在白天活动,蛾子在夜晚活动。
25.×
【详解】因为霉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食用发霉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所以桔子一旦烂了,就不能食用了。
26.×
【详解】略
27.正确
【详解】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8.×
【详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观察昆虫标本时,为了把标本图像放得更大、看得更清楚,我们就要选择凸度大的放大镜,而不是直径大的放大镜。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9.×
【详解】极昼极夜,地球两极地区的自然现象,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30.
【详解】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地方时差异等自然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不同季节物体影长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等。
31.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产生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详解】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变成为垃圾的世界。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如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酵母菌可以发面等。
32.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又叫凸透镜,它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详解】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汇聚光线的作用,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放大镜的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33.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详解】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34.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会消失。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当热量传递给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的热能就会增加,其温度也会逐步升高。热量总是会不断的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或两个亦或是更多的物体上,因此热量不会真的消失。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会消失,因为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因此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会消失。
3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就是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天,即24小时。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等)东升西落,这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就是自西向东。
【分析】地球有多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
【详解】地球有多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大约是24小时。公转是绕太阳运动。我们可以根据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等)东升西落,这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就是自西向东。
36. 地心说 日心说 球形 公转 自转 自转 昼夜交替 自西向东 圭表 冬至 夏至
【分析】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详解】(1)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以托勒密为代表的地心说和以哥白尼为代表的日心说。地心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其他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两个学说都与部分事实相符,如“地心说”提出地球是球形的,“日心说”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着地轴自转运动。
(2)傅科摆是用来验证、体现地球自转运动的一种装置,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的一次摆动实验,该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后人就把这类用于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摆称为“傅科摆”。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积,地球被照亮的一侧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是黑夜。小明通过参观知道,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并通过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得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3)古观象台里有个帮人们在正午时通过测量影子长短的变化来确定节气的仪器,它是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的一个尺,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根据日影的长短来测定节气和一年的长短。通过圭表人们把一年中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一天中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