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12: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赏析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课前背诵《登高》预习《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 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作者简介
1951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少年时期的经历并不像路遥那样凄惨。
1969年,刚满十八岁的史铁生在北京火车站台与亲友告别,踏上了去黄土高坡当知青的旅程。
黄土高坡当知青,想想都是极苦的,除了坚强的意志还需要健康的身体,而史铁生正好缺了后者。
他因脊髓受损伤,经常会腰腿酸痛。作为热情的陕北农民,他们心疼史铁生,便给他安排了轻松些的活儿——放牛、喂牛。
史铁生很是感激,这并不是他不愿做劳累之事,而是心有余力不足。
正如陕北人说,放牛喂牛可不是谁都能干的,牛是宝贝,需要技术含量的,有的人没放几天就把牛给饿瘦了。
如此看来,史铁生还是值得他们信赖的,毕竟他来的时候带了一箱书,会针灸会吹口琴,写的一手好隶书。
只是这好心好意的安排,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时候的牛棚都是四面透风,半夜起来喂草着实受罪,其他有些人经常偷懒不起床,史铁生则例外。
事实证明,史铁生队里的牛养得最好最壮。
只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史铁生全身湿透,随后发烧引起腰椎裂柱病发作,疼痛难忍。
母亲得知后,把史铁生接回北京治疗,治疗时长一年半,最终宣告失败,21岁,双腿截肢,瘫痪,后半生只能依靠轮椅度过。
晴天霹雳,正值青春年华,绽放光彩的他却得到这样一个噩耗。
接受现实后,史铁生在一家工厂做工,几年后又查出肾病,最后只能回家养病,从此开始了写作生涯。
有可能是迫于无奈,也可能是出于喜爱,他将所有精力放在了看书和写作上,在痛苦和煎熬中,唯有在写作时才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这是他能活下去的一个理由。
然上天不公,1998年,天妒英才,已经习惯了轮椅生活的史铁生,又被检查出尿毒症,是由于长期身体弯曲、尿液中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
此后的史铁生较前些年更加痛苦,每周3次透析,从此他不得不靠着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这要换作常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从他的《病隙碎笔》里可以看出,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连莫言也称他是一个杰出且伟大的作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在北京逝世,这一年他59岁。
从21岁开始坐轮椅,47岁患上尿毒症,这悲惨的一生,并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在临终前还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靠意志支撑自己,这一幕至今让国人泪目。
周国平: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
莫言: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铁凝: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韩少功: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写作背景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关于地坛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
自然之理、生死之思——景物中的哲思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关系
亲情之念、生存之道——细节中的情味
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揭示了什么关系?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一叩缘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有啥区别?
我与地坛一叩缘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②“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③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④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第1段: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3段: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5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颓废、迷惘
我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说一说“我”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与地坛一叩缘
为什么“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地坛,从文中找到一句总括的话?
明确: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明确:作者对地坛总的感受:“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与地坛一叩缘
我与地坛一悟景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那么他主要思考了哪些问题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样活着
我与地坛一悟景
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这三个问题,得出什么结论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活着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底段中间)
无须思考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剥蚀了的琉璃
淡褪了的朱红
坍圮了的高墙
散落的雕栏玉砌
苍幽的古柏
古旧沧桑
破败荒芜
冷落沉寂
我与地坛一悟景
我应该怎样活着 地坛是如何述说的
启示:地坛的沧桑变化,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时间是如此地平等而无情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生机勃勃
生生不息
感悟生命,获得启示:
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
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景物 特点 生命启示
蜂儿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水
“稳稳地”(比喻)
①“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②“转身”“疾行”(拟人)
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拟人)
“寂寞如一间空屋”(比喻)
“摔开万道金光”(夸张)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即“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却不应该颓废,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第7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
落日依旧灿烂
雨燕依然高歌
孩子依然嬉戏
古柏依然镇静
暴雨依然灼烈,秋风依然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作者描写了这些独特的景物,写出了任何一种生命都按照自己生命的律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的哲理,使作者释然和坦然,自己也要坦然面对命运,精彩地活着。
我应该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我与地坛一悟景
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清纯的草木、坦然的落叶……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这是一段富有诗意的描述是作者心魂的歌舞,万物皆着我之色。宁静中完成了与地坛的对话,完成了对自己的再认识,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
----地坛,是作者悲苦命运的烘托,是灵魂的皈依,是作者精神的家园。自然蕴含的哲理启迪着作者的生死之思,“沉静、荒芜、古旧、冷落,但不衰败”的地坛赐予他生命的昭示:残而不废,执著的活下去!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5、7段)
③景物描写本身,也是对“生命”及“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悟景
①衬托作者的心境: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 的地坛
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 地坛
走进地坛
亲近地坛
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 的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颓废、迷惘
荒芜并不衰败
感悟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悟景
总结概括我与地坛的变化
关于生命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母亲是怎样化解这个“难题”的?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任务一:走近母亲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难题”是自己不为母亲考虑,脾气暴躁无常,常常独自去地坛,也不与母亲沟通,让母亲为自己的心理和安全担忧。

走近母亲

意识到自己当年只沉溺于瘫痪的痛苦中,忽视母亲的关心,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让母亲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如今回想起来感到愧疚。
母亲是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的?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家中等“我”
园中找“我”
想问不敢问、
无言地准备
心神不定、
坐卧难宁
四处张望、
悄悄转身、
缓缓离去
担心、无奈、
包容、隐忍
痛苦、
惊恐
惊慌、
担忧
隐忍聪慧、
宽容理解
意志坚忍
体贴关怀、
毫不张扬
的爱
特点:母爱之深沉无私、真挚坚忍、毫不张扬
手法: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我”侧面烘托
身心俱苦,双倍承受
母亲形象:请同学们找出第二部分表现母爱的语句、细节及个人感受和体会,并思考在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思考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第10段第6行)
“我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第15段后三行)
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生命感悟
看透了生死
生存启发
理解了生命
生命的两个支点
走出困境 重塑自我
自然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亲情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怎样理解这句话?①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
②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得路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够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史铁生找到这条路了吗?他理解了母亲吗?(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更加平和的面对生活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的感知生活中的美好;(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母亲的伤害;(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经给予我怎样的理解和关怀,她焦灼寻找的身影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也是对作者的心理安慰,而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思考探究
有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既然写了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两个部分,那题目应该改为:我与地坛与母亲更好,你怎么看?
思考探究
(1)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2)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地坛不仅让我感知并理解了生命,也让我感知并理解了母亲的爱。它不仅是我生命的慰藉所也是母爱的纪念园,包含着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愧悔。因此,我与地坛更好。
倘若生命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生命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史铁生)  适用主题:乐观,坚强,磨砺,生命的意义
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世界上就有了狗。(史铁生) 
 适用主题:安逸,溺爱,忧患意识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适用主题:差异性,个性化,多样性,求同存异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适用主题:理想,信仰,追梦
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适用主题:挫折,磨砺,勇敢,坚强
史铁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