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31 20: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十八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那么曾经无比强大得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学习来深入探究。
【学习目标】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1.能简述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能列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归纳其失败的共同原因
3.能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其实质
探究一:苏联的壮大与改革
情景1: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
——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问题1:情景中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你能谈一谈这个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吗?
答案: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冷战后,苏联联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问题2:苏联为什么要把苏联模式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苏联把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苏联的出发点是:
(1)确保苏联在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安全和优势地位;
挡住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东欧地区的影响与干预;
(2)建立一个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阵营应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10月2日晚,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贷款,以美元计算,总数共为三万万美元;
苏联政府鉴于中国因其境内长期军事行动而遭受的非常破坏,同意以年利百分之一的优惠条件给予贷款。
第二条:自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起,在五年期间,每年以同等数目即贷款总数的五分之一交付之,用以偿付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包括电力站、金属与机器制造工场等设备,采煤、采矿等矿坑设备,铁道及其他运输设备,钢轨及其他器材等。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3:中苏两国的互助对新生的中国来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使得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
苏联对华的大力援助,对于新中国的工业与国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3:
赫鲁晓夫严厉批评已故斯大林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1954年2月,苏共中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从1954年到1958 年,政府动员几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他们开垦的土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黑白相间的墓碑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4:请您总结一下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案:
改革内容: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如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问题5: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对斯大林进行批判的这种行为?
答案: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6: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由他的下台宣告结束,根据情景你能总结一下导致赫鲁晓夫改革结果的原因吗?
答案:
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原因:1.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3.受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影响,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4.改革没有结合本国实际国情;
情景4: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而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持续下降。这段时期,苏联的经济实力翻了一番,苏美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提高。
干部轮换制被取消,使得领导体制僵化和干部队伍老化。苏联社会贪污腐败的深度、广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勃列日涅夫还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主要的消费品长期短缺,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美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
问题7:你能简要概述一下勃涅日列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吗?观看情景中的内容,你又是如何评价这次改革的呢?
答案: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的18年”是导致苏联覆灭的重要原因,社会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影响了改革进程。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8:你能比较一下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吗?
答案:
(1)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苏联模式进行修补,结果都失败了。
情景1: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探究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指导思想多元化,即推行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制。政治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解冻文学是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作家们大胆的表现生活矛盾的冲突和社会的黑暗面,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解冻文学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又开始重新流行。
答案: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1:请你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这样的改革内容会招致怎样的后果?
(1)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后果:①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苏共领导地位丧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④民族矛盾爆发,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活动加剧。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2: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你能概述一下东欧剧变的原因吗?它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答案: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直接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间接原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表现: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3:你觉得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苏联解体又给予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
实质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倒退为资本主义制度。
(1)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4:你觉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不是;
从历史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进行实践和发展,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选择题请使用DCF课件作答,能更好的进行数据统计
主观题使用智能笔作答,多屏互动,全面了解学生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1年8月19日,正当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即,有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况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这次政变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苏联得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八一九事件
(1)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1991年底
(2)在这一事件后不久,苏联就解体了,苏联解体的时间是哪一年?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3)这一事件和苏联解体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没有必然联系;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4)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严重的经济危机;
社会动荡不安;
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