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重力 第1课时 课件 (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3 重力 第1课时 课件 (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31 12: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 第1课时
牛顿坐在树下思考,忽然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由此启发了牛顿万有引力观念的思考,并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么苹果为什么会下落 使苹果下落的力具有什么特点
1.能通过分析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归纳出重力产生的原因;
2.能归纳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能用G=mg的表达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阅读P9页的内容和观察图7.3-1的物理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重力产生的原因
问题1:谈谈你对重力的理解。
对重力的理解:
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通常用G表示
④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生活中受重力的举例:
①人跳起来会重新回到地面
②造房子时候的重垂线
③投掷出去的铁饼,标枪
④倾泻而下的瀑布等
问题2:请列举生活中受重力的例子。
问题3:如果重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
①水不会向低处流
②空气会逃离地球,地面附近没有大气层
③人走路会轻飘飘的
④抛出去的物体不会落回地面等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的受力物体:物体
3.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4.如果没有重力我们无法生存
活动小结
活动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拿起一个铅球比拿起一个鸡蛋用的力要大。
任务二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问题1:请根据该经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作出猜想与假设?
提出问题: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问题2:请根据课本P10页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分析你得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①物体所以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②表达式:=g或G=mg
问题3:请再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否存在偶然性?如果有,请设计实验方案,让得到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答:①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一直是相同钩码,由此得到的实验结论,存在偶然性。
②为了避免偶然性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选用形状和材料都不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对象。
a.先用天平称出文具盒、钢笔、书本、铜块、铝块等物体
的质量(或者事先测出各种物体的质量,标出数值发给学生)
b.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
c.将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再将数据描在G-m图像中,根据图像得出结论。
活动2:重力的计算
例题:质量为250 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一个人受的重力为450 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kg (g取10N/kg)
解:(1)∵m木=250 g=0.25 kg,
∴木块的重力:G木=m木g=0.25 kg×10 N/kg=2.5 N;
(2)∵G人=450 N,G=mg,
∴人的质量:m人=G人/g==45kg.
答:木块的重力为2.5 N;人的质量为45 kg.
1.物体所以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表达式::=g或G=mg
3.实验有时候具有偶然性,所以我们要善于思考质疑,进行创新所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活动小结
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不会往低处流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
C.做“引体向上”运动时很吃力
D.茶杯中的水无法倒进嘴里
C
2.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为3: 2,则它们所受的重力之比为 ,若甲球所受的重力为60 N,则乙球所受的重力为 N。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
3: 2
40
地球
3.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是( )
D
4.深空探测是当前世界航天发展的前沿,小金对太空中的星球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如图,从图中信息可知:
(1)相同质量的物体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
(2)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G与其质量的比值g是多大?
(3)你的质量是50 kg,若有一天你来到甲星球,那么你受到的重力多大?
大于
(2)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120 N时,
与其质量m=8kg的比值为:G/ m=15 N/kg
(3)由(2)知甲星球上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为:G=m×15 N/kg,质量m=50 kg,
则重力G=50 kg×15 N/kg=750 N.
重力
由来
万有引力
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关系: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跟他的质量成正比
大小:G=mg
总结:请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