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导入
毛泽东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二、知人论世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二、知人论世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论时事不留面子 ,
砭锢弊常取类型”
鲁迅杂文特点
三、解题——拓展知识
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的缘起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当时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积累重点字词。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把握文章结构和论证方式。
分析论证方法,体会语言特色。
联系现实,认识本文的思想价值。
学习目标
一、理清思路,把握思维
文章从第几段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种“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后果(危害)
不送不拿
盲目排外
落后挨打
丧权辱国
导致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有去无回
卖国媚外
国弱民贫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只受不拿
被动承受
文化侵略
无从选择
屈辱接受
文化危机
小组合作 完成表格
(二)作者对这些“主义”持什么态度?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幽默讽刺
反语讽刺
招致侵略
讽刺批评
经济衰败
(二)作者对这些“主义”持什么态度?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
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讽刺批评
反语讽刺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作者在写“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写“闭关主义”
和“送去主义”?
先破后立,丰富文章内容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丧权辱国(破)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沦为乞丐(破)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
送来主义——(只受不拿),大受其害(破)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四)“拿来主义”是怎样的“拿来”?
?
边破边立
首先要敢于接受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四)“拿来主义”是怎样的“拿来”?
其次是要有选择
首先要敢于接受
有营养的利用它
有害也有用的,发挥它的用处
完全有害的抛弃它
思考
辨别
选择
?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他占有,挑选。……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是怎样的“拿来”?
总结上文,亮明“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拿来主义》的论证结构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
送物
送人
招致“抛来”“送来”
驳论
拿来主义:
总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
挑选
分述:
总结: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立论
引入、对比
先破后立 破立结合
二、分析论证方法
作者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比喻论证
大宅子指什么?对待“大宅子”,共有几种错误态度?
形象阐述
“拿来主义”
(大宅子理论)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不敢接受
懦弱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
鲁莽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全盘接受
媚骨
喻体 态度 本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否定
破
大宅子
中外文化遗产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作者是如何论述“拿来主义”的?是直接指出该如何拿来的吗?
对比论证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分别指什么?
怎样拿来?
使用
使用/毁灭
存放/毁灭
毁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为我所用
比喻论证:
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大宅子”比喻文化,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描述,把我们对待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
对比论证:
“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待文化遗产该有的态度是理智明辨,既不激进也不保守。
前文“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后文的“拿来主义”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拿来”的必要性。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表达效果:
三、赏析文章语言
鲁迅通过幽默犀利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
嬉笑怒骂、妙趣横生,表现了一种抨击时政、
挑战强权的胆识和洞察是非、鞭辟入里的深刻。
试对下面文句进行赏析。
1、还有儿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着”,又“一路的挂过去”,构成了一幅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的漫画,讽刺了“送去主义”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丑陋嘴脸。
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残羹冷炙”和“奖赏”是褒贬色彩不同的词,将这些词放在一起,一味“送去”之后子孙无以为生、乞讨度日、受人欺凌的可悲与可怜跃然纸上。
3、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国粹”原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褒词贬用,联系那段屈辱的历史,讽刺之情不言而喻。
鲁迅经典语录
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四、探讨时代价值
本文写于1934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
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但是,“拿来主义”
的方法和态度适用于一切文化的继承和接收。
谈谈你的理解。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注意,是“好”的东西。崇洋媚外不是“拿来主义”,抵制排斥也不是“拿来主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迅速,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仍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近年来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各国之间政治与经济上的互动,彼此文化上的交流也在日益增多。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越来越趋近于“国际化”。中国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西方国家也在接受着中国优秀文化。
仅以电影为例:电影1896年才传入中国,起步晚,中国在借鉴和翻拍国外电影的过程中,学习着技术,提高着制作水平,中国电影追赶着西方的脚步,逐渐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影响。比如《流浪地球》,人民日报海外版评它:借鉴好莱坞 又没有照搬照抄。
吸收国外精华,永远要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流浪地球》是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讲述的中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胜就胜在,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外电影,也在悄悄植入中国元素和文化,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虽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运用还较为肤浅和片面,但可见国外电影产业也深知“拿来主义”的必要性。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发展,好剧本的创作也陷入了饥荒,所以各国之间文化上的交融,也可以增加创作空间,激发更多的灵感。
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文化也有自信的理由。不管是外来民族的还是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尽可“拿来”!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四、总结主旨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根据你本节课的收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