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18: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是故乡明》教案
【设计说明】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除了通过典型事例写故乡的童年生活之外,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故乡的“小月亮”和他乡月进行对比,把故乡的“小月亮”写得十分鲜活,楚楚动人,勾起了每个人潜藏在心中的乡愁与乡思。本节课以“学习提示”为阅读策略,以《作业本》为支架,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提示”给学生们梳理了清晰的学习步骤,而《作业本》第1题“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和第2题的图表能帮助老师检测学生预习时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同时,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体会不会深刻,所以适时了解季老一生的经历,有助于理解这份情感。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徘、徊、渺”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能借助图表,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积累与“思乡”相关的诗句。
二、教学重难点
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积累与“思乡”相关的诗句。
三、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一)导入:文人墨客都钟情于明月。
(二)吟诵有关月亮的诗文。
1.出示文中写月亮的诗句: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师生诵读,随机正音“斗”。
3.揭示课题:月是故乡明。
4.指名读,齐读。
二、预习检测,梳理脉络
(一)预习反馈。
1.出示《作业本》第1题,检查读音。
(1)指名完成,校对,正音“燕”。
(2)理解“燕园”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燕”做地名或姓的时候,读第一声。
2.根据意思说词语,检查词语理解。
(二)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要求。
(三)梳理文章脉络。
1.这篇课文以“月亮”为线索,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课文哪儿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乡月,哪几个自然段是他乡月
3.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故乡月(2-4),他乡月(5-6)。
(四)梳理由故乡月想到的往事。
1.出示《作业本》第2题前一半部分,学习已出示例子“赏明月”。
2.默读2-4自然段,圈关键词,完成表格。
3.指名完成,校对:数星星、摇知了、赏明月。
4.师小结,引出 “童年趣事”,板书。
三、走进童年,品味快乐
(一)走进童年,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内心会产生哪些感受
(二)完成学习活动。
1.读:大声读第三、四自然段;
画: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圈:圈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三)交流。预设:
1.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点来临。
(1)指名交流,抓关键词,谈体会。
(2)小结,童年的快乐。
2.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1)指名交流,抓关键词,谈体会。
(2)看到了什么,心中萌动?什么东西在萌动?
(3)生讨论,交流。
(4)小结,月夜的美,故乡月的美,故乡的美,对故乡的深情。
四、发现对比,体会情感
(一)了解季羡林的一生经历。
1.出示文中介绍季羡林的文字。
2.指名读,谈感受。
3.引出他乡月。
(二)梳理作者眼中的他乡月。
1.出示《作业本》第2题后一半部分,学习已出示例子“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
2.圈关键词,完成表格。
3.指名完成,校对:
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
(三)发现对比,体会情感。
1.面对美妙绝伦的他乡月,作者的感受是?出示文中语句。
2.生自由读,体会,交流。
3.师质疑:心心念念故乡月,又为何用那么多笔墨写他乡月?
4.生讨论,得出对比写法。
5.生第六自然段再找对比,体会作者感受,进行朗读。
6.关注两次对比,关注作者感受,发现称呼之别:作者称家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7.体会称呼之妙,引出“直抒胸臆”,板书。
五、回顾全文,拓展古诗
(一)引读开头和结尾,升华感情。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二)回顾板书,总结全文。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娓娓诉说的真情,很能打动人心。为此,课的一开始,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我便出示文中提到的思乡诗句,让学生来吟诵,巧妙调动学生语感,营造浓浓的见月思乡的氛围创设情境,自然引导进入课文。为了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课中作业本第二题图表的两次梳理和一项学习活动在集体交流汇报环节,我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通过仔细倾听,及时捕捉信息,有时引发讨论,有时点拨指导,有时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达到更佳。遗憾的是,整堂课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某一时刻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故事,从而进一步体会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