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课题55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标要求】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官 学 中央 汉朝设立的________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______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 学 春秋 改变了“________”的情形。
唐朝 以后 ________、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__________最为著名。
太学
国子监
学在官府
学塾
白鹿洞书院
(2)近代西方大学
基础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功能 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成就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________”制度。
德国 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大学区
(3)近现代中国教育
近代 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京师大学堂
现代化
2.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中国早期的书籍是________和帛书。
(2)印刷书的诞生
①条件: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历程:东汉蔡伦改进制成“________”,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________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________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③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________、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策
蔡侯纸
毕昇
谷登堡
文化修养
3.图书馆的成长
(1)起源: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西方: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____________。
(3)中国:朝廷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明清两代尤其突出;1909年清政府筹建____________,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4)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公共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起源 公元前290年前后创建的“_____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西方 ①1683年,牛津大学的________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建立,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亚历山大博物馆
阿什莫林
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________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1925年成立的_____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作用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张謇
故宫博物院
知识点二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古代欧洲各国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中国古代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2)近现代: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2.《世界遗产公约》
(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2)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________________”,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②确定了文化遗产、________、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3)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1985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针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突出的普遍价值
自然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西方 (1)古代:雅典卫城、古罗马城、________________、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________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 (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________、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阿布辛拜勒神庙
佛罗伦萨
莫高窟
1.知识图示——私学的产生与发展
2.学习情境——汉代的教育体系
思考:汉代既有中央官学又有地方私学,中央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反映了汉代怎样的教育现状?
提示: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3.社会情境——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为历代官府在地方所办的学校,自汉朝开始设立。汉武帝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后逐渐形成制度。宋代正式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明清在府、州、县学之外,在乡村普遍设立社学。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地方官学的支撑,地方官学所学习的内容也围绕科举考试展开。
思考:中国古代官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扮演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4.思维拓展——造纸术与印刷术对欧洲文化传播的影响
(1)造纸术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使用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书籍的保存。
(2)印刷术传入欧洲,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5.知识延伸——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书籍的四种基本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当代人。
(2)舆论导向功能:书籍可以通过对读者进行思想教化,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3)信息传播功能:书籍将读者需要的信息迅速传播,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休闲娱乐功能:书籍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
6.学习情境——近代以来博物馆的职责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思考: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提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7.知识延伸——世界遗产标志
《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确定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规定各缔约国有共同保护遗产的义务,各缔约国不仅有责任保护自己领土的世界遗产,同时也有义务援助其他国家进行遗产的保护工作。
8.学术情境——文物的传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滋养。
思考: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提示:历史的真实性。
9.体系构建——文化传承与保护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千秋功业——文化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史料实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史料一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汉代)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史料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2)根据史料二,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
[提示] 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入仕,改变了以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
[提示] 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
②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③作用的全面性。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
④内容的系统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
⑤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⑥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
(2)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
①实物资料的保存。使大量具有文明传承载体的书籍、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
③科学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字、实物资料。
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公众职能的发展,它们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补充知识的好地方。
开放探究——世界文化遗产与保护
史料 明代长城是历代长城中体系最严密、留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系统。长城防御体系包括长城本体和沿线的军事聚落,军事聚落包括驻防合一的卫所、堡寨,驿传(烽传)运输系统中的驿站、烽燧、墩台。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完整构成要素。明长城防御体系内在价值的评估,是对其文物价值的具体解释,是长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为其今后修复设计与展示利用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发展方向。对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也可以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
——摘编自徐凌玉、张玉坤、李严《明长城防御体系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史料导读】
史料是对明代长城的介绍,包括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提示]
物质:本体建筑、军事聚落、公共建筑、遗迹遗存。
非物质:防御编制、屯田贸易、民俗文化、历史人物事件。
唯物史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保护原则
(1)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②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③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
④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做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①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②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这是无形的。
唯物史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答案:C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清朝的国家治理和文化政策
[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答案:A
解析:康熙年间,政府实施多种文化措施的目的在于承续华夏传统,证明自己是华夏传统的继承人,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均排除;保存历史文献是材料中措施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排除。
[演练2] 命题点:世界文化遗产德尔菲神庙
[2021·八省联考福建,12]公元前6世纪初,基尔哈人破坏德尔菲神庙,梭伦号召希腊人帮助德尔菲人维护神的光荣,援助德尔菲神庙。梭伦因此受到希腊人称颂。这表明( )
A.梭伦在为改革做舆论准备
B.梭伦改革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
C.希腊各城邦以雅典为中心
D.希腊各城邦拥有共同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梭伦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称颂是因为他援助了德尔菲神庙,由此可知希腊的不同城邦之间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梭伦才会号召希腊人援助德尔菲人,梭伦也才会受到一致的称颂,故选D项;梭伦是号召希腊人援助德尔菲人,并不能说明他是在为改革做舆论准备,也没有体现他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排除A、B两项;雅典并不是希腊各城邦的中心,排除C项。
[演练3] 命题点: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021·新高考浙江6月,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材料“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体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马俑并没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故排除A项;紫禁城里的装饰品堪称实用性与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故排除B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是秦始皇滥用民力打造的,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不能体现民本意识,故排除C项。
[演练4] 命题点:布达拉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0·新高考浙江7月卷,4]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布达拉宫的建筑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其中藏式风格体现在碉楼建筑、黑边方窗等处,而汉式风格体现在藻井、斗拱等处,故选D项;A项主要讲述布达拉宫在布局上强调天人合一,B项主要体现了藏式风格而未体现汉式风格,C项体现的是大昭寺的尼泊尔和印度艺术风格,故A、B、C项均排除。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命题点:宋代书院的教材和学规
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府的州县学校,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完全导向科举应试,其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
A.降低了五经社会地位
B.违背了政府价值导向
C.否定了传统纲常理念
D.助推了儒学观念更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可知,宋代书院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儒家道德修养和气节责任意识,促进了儒学观念的更新,故选D项;“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说明当时儒家五经依然是指定的学习教材,排除A项;“以德行气节相砥砺”说明宋代书院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符合宋代统治者强化统治秩序的客观需要,排除B项;“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说明宋代书院依然重视学生儒家伦理纲常理念的培养,排除C项。
2.命题点:英国近代教育的变化
[2023·哈师大附中等三校二模]18世纪上半叶,英国传统大学固守培养精英的理念,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皇室、贵族、富家子弟等阶层,课程内容以古典学科及人文主义为主。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机械、采矿等课程,接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及中产阶级。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B.高等教育呼应时代发展需要
C.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幅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机械、采矿等课程,接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及中产阶级”可知,18世纪后期,英国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急需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时代需要,故选B项。
3.命题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3·丹东市高三二模]下表记述了部分世界文化方面的相关史实。表中所述史实( )
A.提升了典藏文物的合法性 B.体现出文物保护的公平性
C.使社会群体权益得到重视 D.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970年代晚期 澳大利亚开始将原住民的文化权利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与博物馆政策。
1990年 美国通过了《北美原住民墓地保护与文物回归法案》,确认了北美印第安人索取原住民文物的权利。
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即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澳大利亚、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颁布了相关文件或政策,其目的在于保护文化遗产,据此可知,这些做法会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故选D项;题干表格内容所述史实与“典藏文物”没有关系,其目的在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排除A项;题干表格内容体现出保护文化遗产,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公平性”原则,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述及的是文化遗产,而不是“社会群体权益”,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