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善怀疑——《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把握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还原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解题——持怀疑
1.同学们,课文题目存在哪两者关系?
明确: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2.它俩都有哪些关系呢?快速阅读勾画出来。
明确:
①学者要先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张载
③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④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⑤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老师不太理解,程颐和张载的话,你们能告诉老师它们什么意思吗?
预设:做学问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4.所以怀疑和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中心论点。
5.剩下的三句话中,你们觉得哪一个能做分论点呢?
明确:⑤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同学们帮老师把这个长句变成两个短句吗?你觉得它们放在哪一段开头最好呢?
明确: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段前;
分论点2: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6段前。
二、做学问——先疑问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做学问要先疑问的”的这个观点呢?
助读材料:
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他与胡适和钱玄同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引起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2.作者借谁提出观点呢?为什么要他俩?
第1、2段“学者要先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张载
链接材料1:程颐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与其兄所创立的“洛学”,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链接材料2:张载创立“关学”,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明确:道理论证,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作者认为做学问要讲究什么?为什么?你现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自己亲眼看见的
最要紧最可靠
现在来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眼见都不一定为实
听别人说的
不一定可靠
4.难道别人传说的话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明确:有,但应当事前思索,不随便轻信,保持怀疑。
举例——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典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5.对别人说的话,如果我们很想要相信,我们要怎么办?
明确:先怀疑——再思索——最后辨别是不是事实。
6.当我们这样一步一步的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怀疑真的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吗,老师有点怀疑怎么办?
明确:举例清代大文学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的典故,举例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正反对比论证①:
反: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正面论证分论点。
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强调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反面论证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②:
正: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反: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三、严谨——理结构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终于明白了这篇文章是怎么说服我的了,我请大家来看看,作者顾頡东是不是这样说服我们的
四、严密——赏语言
议论文,不仅论证方式要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过程也要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我们可以读读课后练习三。?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这段话当中,哪些词最能体现作者语言的严密性??
明确:①去掉“一切”,意思有无改变?
加上“一切”更有力度了,强调全部,每个学问家都要这样做。说明怀疑精神对于学问家来讲极其重要。
②“常常”说明所有学问家要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
2.同学们,把“常常”后面的几个动词画出来。“辩论”“评判”“修正”这三个动词能不能换位置?
明确:不能更换“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学者对于处理这种事情的一个逻辑顺序。小结:
把握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