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7 23: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许 燕安徽省皖西中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革。说教材1说学情2说教学重难点3说教法学法45说教学过程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说教材本课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的一课,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起第三单元的秦汉,完成了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地位教学目标说教材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在了解商鞅变法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材地位教学目标说教材二、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认识到铁农具的发明是生产工具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地位教学目标说教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地位教学目标说学情就年龄特点来看,初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而且好表现的特点,我会抓住并利用好这些特点,并且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这一中心问题来展开教学。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情,我将本课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因为这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初一学生对这些理论接受有困难。说教法学法 具体教法:图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情境设置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说教学过程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变”
整体把握,切入主题---找“变”
师生交流,学习新知---说“变”
总结归纳,拓展升华---思“变”
综合迁移,检测评价---延“变”徙木示信(立木取信)商鞅为了建立秦人对
变法的信心,故意在
南城门放了一条三丈
高的木头,发通告说
:“把这木头抬到北
城门可得五十两金子
。”有人真的把木头
抬到北门,商鞅真的
把五十两金子赏給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整体把握,切入主题---找“变”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生产工具和方式)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明确了主要的学习内容,强调了主要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感知内容和课堂参与热情★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 师生交流,学习新知---说“变”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远古人类的生产工具出土文物—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文物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所属时代生产工具制作材料主要优、缺点
石器时代 青铜器
时代
铁器时代石刀 石斧
石耜 木耒
骨耜 蚌镰
青铜生产
工具很少

铁耙 铁镰
铁锸 铁锄
铁犁铧
铁青铜石、木、

取材容易、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易氧化生锈
牛耕的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
 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
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
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掌握了牵牛鼻子以役使耕作的方法了;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很普遍的史实。
铁器牛耕个体农耕  春天到来,农事季节开始了。大批奴隶被驱使到领主的“公田”上去。天刚一亮,领主指派的官吏就分别坐在村口,清查出工的人数。在大领主的公田上,有成千耦、上万耦的劳动者。他们在田官的监视下劳动,有时候奴隶主头子本人也亲自去田里监督。妇女要为奴隶主采桑、养蚕、纺纱、织帛做衣裳、缝皮袍.奴隶们从白天干到半夜。领主怕他们偷懒,还要把他们集中到-起,既省灯火,又便于监督。  想一想,在这种“千耦其耕”的农业生产之下,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否会高呢?
假设你是当时的贵族,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来提
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提问,诱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难点)千耦其耘个体农耕铁器牛耕 奴隶集体耕种 租地给农民个体耕种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个体小农 邹忌 吴起李悝申不害商鞅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重点)秦国为什么也要变法?
它是怎样变的?
变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秦国,初时偏处西边,
国小力弱,不受各国重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设计目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历史材料的能力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下诏求贤卫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提出强国
之道.秦孝公决定重用他,实行变法商鞅舌战群臣如果你是商鞅,该如何反驳旧贵族的观点呢?旧贵族的观点:1.统治国家必须遵循古代的法则,祖宗之法不可变。2.我的爵位是世袭的,我不能容
忍改革触动我们的特权和利益。3.我是君王分封的,我们可以帮助国君统治,我们是最可信任的。4.我驱使奴隶集体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的。学生活动---辩论设计目的:了解商鞅变法的艰难,完成情感教育情景小剧,学生表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变法采取的哪些措施?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旁白(高兴地):商鞅变法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赵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
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
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听说邻村的王五就倒霉了,他卖了地去做生
意,结果破产了,现在日子苦啊!哪如在家安心务农啊!!
  
  李四:诸位,自变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
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
多得吃不完。
  主人:咱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
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和 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 战斗力增强 →兵强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
统一度量衡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确立起封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设计目的:使问题由难变简,顺着学生思维牵出 了知识点,让初一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突破重难点秦孝公死后,新君受旧
贵族 挑拨,于是指商鞅
谋反,把他车裂死。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讨论:商鞅变法后,秦国脫颖而出!材料: “秦妇儿皆言商君之法。”;
   “商君死,惠王即位,新法未除。”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
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的惨死,并未
中止变法的实施,只是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
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的经济得到
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
国家设计目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铁器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牛耕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总结归纳,拓展升华---思“变” 秦国兵强国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社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变  1、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故事,
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免除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的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D综合迁移,检测评价---延“变”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