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难点:
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指导选材,明确“那一刻”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在上课之前,同学们翻看了自己的日记本和成长册,一定搜集了不少的习作素材吧,你的头脑中可能也出现了很多美好的画面,可能也回忆起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指导选材
1.教师引导: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来读一读书中的事例,想一想在这件
事中的“那一刻”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给小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2.师生共读教材中的事例。
(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
(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来的球鞋,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
(3)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3.师生分享事例。
(1)教师引导:这些事例是否启发了你,让你有了新的想法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同学和大家分享的事例,请你一边看一边想,让小作者长大的那一刻究竟是什么?
(2)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让人感到长大的“那一刻”。
4.拓展事例:联系生活中的照片,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习作素材。
5.回看事例: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交流,看一看自己在课前选择的事例,是哪一刻让你也有了长大的体验和感受,自己先说一说。如果你的身边有和你一起听课的家长,也说给你的家长听一听。
二、抓住瞬间,学习方法,聚焦“那一刻”
(一)借助课文片段,学习方法
1.师生交流:大家来看这张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她成长的“那一刻”是什么呢?
2.教师引导:确定了长大的“那一刻”,又该如何把成长的“那一刻”写具体呢?其实,这个单元的课文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请你一边读《祖父的园子》中的这个片段一边想:作家萧红是怎么把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写具体的呢?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3.教师引导:你们看,课文就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为刚才那个想写自己包包子的同学提一提建议,她可以怎么写呢?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一位同学的建议。
4.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具体写出人物的动作,并把这么做的时候心里的感受也写出来,这样,“那一刻”的重点部分就写具体了。
(二)联系生活事例,学习方法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今年的春天,新冠肺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能有的同学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2.你们想知道这个小作者跟爸爸的通话中都说了什么吗?在这篇习作的重点部分,她又是怎样把自己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的呢?她已经写好了,我们来听这个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吧。
3.师生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写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这样,也可以把“那一刻”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三、借助提纲,完成构思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一刻”,并且知道了该如何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动笔之前,我们要先来整体构思自己的这篇习作。
2.师生交流:借助提纲,体会习作提纲帮助作者梳理写作思路、构思全文的作用。
3.教师引导:你在习作之前,好好想一想,列出提纲,再完成习作。注意要把习作的重点,也就是“那一刻”都发生了什么,具体呈现出来。
四、课后作业
1.先自拟题目,列提纲,再完成习作,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把改好的习作读给家长听,根据家长的建议再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