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地球运动
目录:
2023年真题展现
真题呈现
真题解密
近年真题对比
三年考情分析
典型真题回顾
命题规律小结
名校模拟探源
核心考点速记
1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1-2题)
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1-2小题。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命题意图】利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结合地球的公转运动,考查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命题方向】以图文材料为依托,把二十四节气和地球公转示意图相结合,时间节点一一对应。
【得分要点】①二十四节气各自对应的时间点,及当时的物候情况。
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③遥感技术具有在不接触目标情况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是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图缺乏的地区,逼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
2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海南卷14-15题)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1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2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2小题。
图1 图2
1.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乙(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命题意图】通过日影朝向反推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分析出昼夜长短情况;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角来推测当地的纬度。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考查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得分要点】①日影由正西到正东,说明太阳是正东升、正西落,从而确定是春分或秋分。
②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通过正午太阳的位置或日影朝向来判断南北半球。
④通过地方时的差异来判断两地的东西相对方向。
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卷8-10题)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3题。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2.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命题意图】考查时间计算和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命题方向】通过太阳辐射对生物活动的影响,生物活动的强弱来判断太阳的方位。
【得分要点】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4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14-15题)
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2. 11月至次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命题意图】考查时间计算和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对日影的位置观察来推出地方时,从而判断出太阳的方位。
【得分要点】①太阳视运动变化角度为15°/小时
②春秋时分,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5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15-16题、19-20题)
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大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3-4题。
3.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命题意图】考查一天中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和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考查时间的计算。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太阳能的利用要获得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始终应和太阳光线垂直,一天中会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发生位移。
【得分要点】①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阳光的照射角度也时刻都在变化,定日镜则通过反射镜的旋转对太阳进行跟踪,使阳光经过反射后能以一定的方向出射,这样就能实现太阳能的大量聚集,改变太阳辐射能流密度低的缺点。
②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减小。
③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从近三年各省高考来看地球运动相对弱化,但作为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一旦出现,就会成为考生的痛点。主要考查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太阳视运动的知识点,见本卷所列高考真题。地球运动常作为较难的题目常放在试卷后面,尤其是竞争压力较大的省份,常把地球运动部分作为一个重要考察点,难度相对也较大;竞争压力较小的省份考查难度较小一些。
(2022·广东·高考真题)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B.C.D.
2.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2022·浙江·高考真题)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3-4题。
3.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5-6题。
5.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正南 B.东北 C.正北 D.西南
6.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
A.济南 B.广州 C.武汉 D.拉萨
地球运动重点在考查时间计算、太阳视运动规律和太阳高度角方面,预计2024年高考会延续地球运动的题目,此外考查昼夜变化、物体影子朝向和长短变化概率也比较大,考查方向与生活中现象和事物相结合,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思考。总之,地球运动考查难度在逐渐降低,希望各位考生不要放弃,把基础知识点掌握住。
(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我国某中学学生在校园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该日6:32(北京时间,下同)看到日出,广场旗杆影子在14:21为一天中最短。而同日杭州市(30°N,120°E)日出时间为4:58。完成下面1-2小题。
1.该中学位于杭州市的(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该日,该中学日落时间约为( )
A.18:32 B.19:28 C.22:09 D.23:08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陕西某市中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天文观测,图示意观测期间前两个月内某日绘制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图示时刻,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纽约(40°N,74°W)日出东南 B.悉尼(34°S,151°E)影长达一年最短
C.巴西利亚(16°S,48°W)正值日落 D.全球新旧一天范围比大约是2:1
4.下图最能反映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这半年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2023·天津·校联考三模)北京时间2023年1月1日6:30,浙江舟山(30°N,122°E)朱家尖海滩迎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左图);20分钟后,在我国领土最东端附近的黑龙江抚远(48°N,134°E),旭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右图)。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舟山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时间要比抚远早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 )
A.纬度差异 B.经度差异 C.天气差异 D.海拔差异
6.新年当天,舟山和抚远相比( )
A.舟山正午时刻更早 B.舟山正午太阳高度较低
C.抚远黑夜长度更短 D.抚远日出方位角更偏南
(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遍七运载大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天舟六号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天舟六号成功对接时,新的一天约占全球的比例为( )
A.1/8 B.1/2 C.3/8 D.1/4
8.从天舟六号成功发射到成功与空间站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的日出方向在东南并向偏南方向移动
B.武汉正处于梅雨时节,阴雨绵绵
C.汕头某学校旗杆正午的影子变长
D.广州某学校的旗杆的影子一天内旋转的角度变大
(2023·江苏南京·南京师大附中校考三模)某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进行一年的观测后,绘制出了该地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构成的夹角α的年变化及太阳高度β在b日的日变化(极圈纬度取66.5°,回归线纬度取23.5°)示意图(下图),其中虚线代表α的变化,实线为β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
9.该地可能位于( )
A.奥伊米亚康(63.27°N,147.77°E) B.朗伊尔城(78.22°N,15.55°E)
C.恩克斯堡岛(74.90°S,163.77°E) D.南设得兰(63.37°S,53.83°W)
10.推测c日至d日,当地的昼长变化为( )
A.先变长再变短 B.先变短再变长 C.始终不变 D.持续变短
11.若图中M-N=13,则( )
A.X=86.5 B.Y=56.5 C.M=37 D.N=17
1.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的规律
(1)时间计算遵循“经度相差15°或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和“东加西减”两个规律。
(2)日期变更遵循“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加一天,过180°经线(日界线)减一天”的规律,即“过0时所在经线,东加西减,过180°经线(日界线)东减西加”。
时间计算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时间计算的一般解题方法
2.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解题技巧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的昼逐渐边长,夜逐渐变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的昼夜状况是昼长夜短。
熟记太阳直射点在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到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在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到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在南半球;同时熟记太阳直射点从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至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向南移动,从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至次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向北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所示。
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下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
(1)大小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分布看“位置”——90°的出现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4. 影子的朝向与长短问题
解题技巧为:(1)影子的朝向问题:影子的朝向始终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即: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则影子朝向西南方向等;
补充: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出极昼极夜地区以外,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方向,日落正西方向;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出极昼极夜地区以外,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南的天空;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北的天空。
(2)影子的长短问题: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
1专题一 地球运动
目录:
2023年真题展现
真题呈现
真题解密
近年真题对比
三年考情分析
典型真题回顾
命题规律小结
名校模拟探源
核心考点速记
1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1-2题)
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1-2小题。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1.C 2.B
【试题解析】1.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故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冤瞬变事件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②④正确,故选C。
2.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通过对多种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气象卫星丰富的观测信息,可以对灾区受灾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为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提供重要支撑,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她纬度都在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发生极昼地区都是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大于乙地,D错误。故选B。
【命题意图】利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结合地球的公转运动,考查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命题方向】以图文材料为依托,把二十四节气和地球公转示意图相结合,时间节点一一对应。
【得分要点】①二十四节气各自对应的时间点,及当时的物候情况。
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③遥感技术具有在不接触目标情况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是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图缺乏的地区,逼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
2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海南卷14-15题)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1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2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2小题。
图1 图2
1.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乙(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1.D 2.A
【试题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直射甲地。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根据上题可知,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命题意图】通过日影朝向反推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分析出昼夜长短情况;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角来推测当地的纬度。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考查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得分要点】①日影由正西到正东,说明太阳是正东升、正西落,从而确定是春分或秋分。
②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通过正午太阳的位置或日影朝向来判断南北半球。
④通过地方时的差异来判断两地的东西相对方向。
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卷8-10题)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3题。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2.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A 3.D
【试题解析】1.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围积食物,因此②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命题意图】考查时间计算和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命题方向】通过太阳辐射对生物活动的影响,生物活动的强弱来判断太阳的方位。
【得分要点】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4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14-15题)
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2. 11月至次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答案】1.D 2.A
【试题解析】1.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生肖兔在正东,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太阳视运动变化角度为15°/小时,图中两个相邻的生肖石间隔的圆心角为30°,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太阳东南升、正午在正南、西南落,杆影日出指向西北、正南指向正南、日落指向东北,因此一日内被杆影转过的角度小于180°,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少于6个,最多为5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命题意图】考查时间计算和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对日影的位置观察来推出地方时,从而判断出太阳的方位。
【得分要点】①太阳视运动变化角度为15°/小时
②春秋时分,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5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15-16题、19-20题)
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大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3-4题。
3.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答案】1.A 2.B 3.D 4.C
【试题解析】1.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为光热发电的土地广,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新疆劳动力少,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③④错误。②②正确,故答案选A。
2.定日镜随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太阳在一天之中方位的变化是顺时针的,所以定日镜面的水平转动方向也为顺时针的,CD错误;定日镜为了获取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始终应和太阳光线垂直,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减小,要保证镜面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镜面在垂直方向上与地面的夹角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在垂直于地面的剖面图上看,镜面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应为:先为顺时针,后为逆时针,B正确,A错误。故答案选B。
3.由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不稳定,且一日之内电力需求也不同,所以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燃气火力发电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D正确;由图可知原子能发电量最稳定,A错误;材料图表信息不能显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拓宽电能进口渠道,BC错误。故答案选D。
4.太阳能发电量在正午前后最大,美国东部为西5区,西部为西8区,故大部分地区位于西6-西7区,太阳能发电最多时,应该是西6-西7区为12点左右,由时间计算可知,北京时间比美国东部时间早13小时,当美国7日西6-西7区为12点左右时,北京时间为8日2-3时左右,故C正确;当北京时间为为7日1-2时时,西五区为6日12-13时,不符合题意,A错误;北京时间7日7-8时左右时西五区时间为6日18-19时左右,太阳落山,发电量小,B错误;北京时间8日8-9时左右时,西五区时间为7日19-20时左右,为夜间,太阳能发电量小,几乎为0,D错误。故答案选C。
【命题意图】考查一天中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和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考查时间的计算。
【命题方向】图文结合,太阳能的利用要获得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始终应和太阳光线垂直,一天中会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发生位移。
【得分要点】①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阳光的照射角度也时刻都在变化,定日镜则通过反射镜的旋转对太阳进行跟踪,使阳光经过反射后能以一定的方向出射,这样就能实现太阳能的大量聚集,改变太阳辐射能流密度低的缺点。
②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减小。
③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从近三年各省高考来看地球运动相对弱化,但作为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一旦出现,就会成为考生的痛点。主要考查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太阳视运动的知识点,见本卷所列高考真题。地球运动常作为较难的题目常放在试卷后面,尤其是竞争压力较大的省份,常把地球运动部分作为一个重要考察点,难度相对也较大;竞争压力较小的省份考查难度较小一些。
(2022·广东·高考真题)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B.C.D.
2.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1.A 2.D
【解析】1.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2022·浙江·高考真题)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3-4题。
3.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答案】3.B 4.D
【解析】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知识,K日前后八天太阳位置重合,证明K日处于中间,能拍摄这种现象只能是在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前后,但是材料中显示拍摄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K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观察右图,①处于近日点1月初,对应的②③之间为远日点7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②为夏至日,故选择B。
4.根据题意,北京时间为5点,新的一天零点经线应该在45°E(120°E-丨5-0丨×15=45°),因此新的一天为180-45°=135°,而旧的一天范围为180°+45°=225°,比列135∶225=3∶5,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点之间来回移动,所以自回归线前后跨越日期相等时,同一时刻太阳的方位是一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致的。远日点:7月初,近日点:1月初。计算日期范围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准,向左为新的一天,向右为旧的一天,如刚好零点或24点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上,则全球同一天。
(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5-6题。
5.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正南 B.东北 C.正北 D.西南
6.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
A.济南 B.广州 C.武汉 D.拉萨
【答案】5.C 6.D
【解析】5.夏半年,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如图,甲乙在180°的视线范围内,时间上不可能是春秋分,空间上应面向正北或正南。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甲则为日落位置,如果朝向正南,则乙为西南应为日落位置,与材料不符,则图示窗户朝向正北,故选C。
6.正午太阳高度能达到83.8°的城市应在30°N以内,且为昼长夜短的夏半年。日落地方时距正午相差6小时59分,则日出地方时也应相差6小时59分,即日出地方时为5点01分,这与北京时间(中央经线120°地方时,东八区区时)相差1小时55分,约30°经度,即约东经90°,最有可能是拉萨。故选D。
【点睛】昼长夜短时日出方位为东偏北(北半球)、东偏南(南半球);日落方位为西偏北(北半球、西偏南(南半球)。日出时间南北半球均为6时以前,南北半球日落时间均为18时以后。
地球运动重点在考查时间计算、太阳视运动规律和太阳高度角方面,预计2024年高考会延续地球运动的题目,此外考查昼夜变化、物体影子朝向和长短变化概率也比较大,考查方向与生活中现象和事物相结合,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思考。总之,地球运动考查难度在逐渐降低,希望各位考生不要放弃,把基础知识点掌握住。
(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我国某中学学生在校园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该日6:32(北京时间,下同)看到日出,广场旗杆影子在14:21为一天中最短。而同日杭州市(30°N,120°E)日出时间为4:58。完成下面1-2小题。
1.该中学位于杭州市的(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该日,该中学日落时间约为( )
A.18:32 B.19:28 C.22:09 D.23:08
【答案】1.B 2.C
【解析】1.该学校广场旗杆影子14:21最短,说明此时为该地的地方时12时,与北京时间(120°E)相差2:21分,该学校的经度约为85°E,从东西方向看位于杭州西方;杭州的日出时间为4:58,说明该日为夏半年(春秋分日杭州日出时间为6:00),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该校日出时间6:32,可推算出日出的地方时为4:11,日出地方时比杭州早,白昼时间较长,纬度更高,从南北方向看,该地位于杭州以北,所以该校位于杭州的西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上题计算,该日日出地方时为4:11,则日落为地方时19:49,北京时间为19:49+2:21,约为22:1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正午太阳方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日影的朝向及影长,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陕西某市中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天文观测,图示意观测期间前两个月内某日绘制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图示时刻,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纽约(40°N,74°W)日出东南
B.悉尼(34°S,151°E)影长达一年最短
C.巴西利亚(16°S,48°W)正值日落
D.全球新旧一天范围比大约是2:1
4.下图最能反映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这半年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答案】3.D 4.A
【解析】3.由图可知,北极星仰角为36°,即该地纬度为36°N,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7.5°,由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计算出,该日直射点位于23.5°N,即该日为夏至日。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日全球有日出日落的地区,应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A错误;悉尼位于南半球中纬度,该日取得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达一年中最长,B错误;陕西大致位于110°E附近,故此时110°E大致为12时,可知48°W约为2点左右,对于纬度为16°S的地点而言,昼夜变化幅度较小,不会为日落附近,C错误;根据110°E大致为12点,新的一天大约占16个小时,可知全球新的一天与旧的一天大约是2:1,故D正确。故选D。
4.由北极星仰角为当地纬度值可知,该角不会发生改变,始终为36°,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夏至日取得最大值,由此可列式子:α=180°-36°-H=144°-H,且α在夏至日取得最小值为66.5°,因为夏至日在前两个月内某日取得,故最小值在偏前方。由以上分析可知,夹角α这半年变化特征是先减小,后增大,且最小值在偏前部,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北极星仰角和当地纬度的关系是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为0(赤道),则北极星在北方地平线上,仰角为0度;纬度为90度(北极点),则北极星在头顶,仰角为90度。把地心、观测点、北极星作一个平面,则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圆。当地的纬度就等于观测点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与北极星的夹角是相等的,所以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2023·天津·校联考三模)北京时间2023年1月1日6:30,浙江舟山(30°N,122°E)朱家尖海滩迎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左图);20分钟后,在我国领土最东端附近的黑龙江抚远(48°N,134°E),旭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右图)。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舟山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时间要比抚远早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 )
A.纬度差异 B.经度差异 C.天气差异 D.海拔差异
6.新年当天,舟山和抚远相比( )
A.舟山正午时刻更早 B.舟山正午太阳高度较低
C.抚远黑夜长度更短 D.抚远日出方位角更偏南
【答案】5.A 6.D
【解析】5.新年1月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抚远纬度比舟山高18°,相对于舟山昼更短,表现为日出时刻比舟山晚一些,A正确;抚远经线在舟山经线以东,越向东时刻越早,如果两地在同一纬线,则抚远日出时刻更早,所以造成抚远日出时刻较舟山晚的原因不是经度差异,B错误;本题中没有关于两地海拔和天气的差异,无法判断,CD错误。故选A。
6.任意一地的正午时刻都是12时,越向东时刻越早,所以应是抚远的正午时刻更早到来,A错误;新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舟山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纬度,所以此日舟山正午太阳高度更大,B错误;新年1月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此日抚远的昼长短于舟山,抚远黑夜长度更长,C错误;1月1日抚远和舟山都日出东南,日出方位越偏南说明昼长越短,此日抚远的昼长短于舟山,所以抚远日出方位角更偏南,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即每年春分日至秋分日间,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都是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即每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间,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遍七运载大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天舟六号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天舟六号成功对接时,新的一天约占全球的比例为( )
A.1/8 B.1/2 C.3/8 D.1/4
8.从天舟六号成功发射到成功与空间站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的日出方向在东南并向偏南方向移动
B.武汉正处于梅雨时节,阴雨绵绵
C.汕头某学校旗杆正午的影子变长
D.广州某学校的旗杆的影子一天内旋转的角度变大
【答案】7.C 8.D
【解析】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天舟六号成功对接时,为北京时间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反推此时0时经线对应的经度,两者相差5时16分,经度上相差约75°,东加西减,120°—75°=45°,所以0时经线对应的经度约为45°E,新的一天由45°E向东至180°经线大约所占经度为135°,约占全球的37.5%,C最接近,ABD错误。故选C。
8.根据所学知识,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所以北京的日出方向在东北并向偏北方向移动,A错误;武汉梅雨通常发生在6月上旬 -7月中旬之间,B错误;此时,汕头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某学校旗杆正午的影子变短,C错误;广州纬度较低,白昼时间变长,某学校的旗杆的影子一天内旋转的角度变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期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另一条为0时的经线(不要与0度经线相混淆)。180度经线是固定不变的,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随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是随时变化的。
(2023·江苏南京·南京师大附中校考三模)某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进行一年的观测后,绘制出了该地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构成的夹角α的年变化及太阳高度β在b日的日变化(极圈纬度取66.5°,回归线纬度取23.5°)示意图(下图),其中虚线代表α的变化,实线为β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
9.该地可能位于( )
A.奥伊米亚康(63.27°N,147.77°E) B.朗伊尔城(78.22°N,15.55°E)
C.恩克斯堡岛(74.90°S,163.77°E) D.南设得兰(63.37°S,53.83°W)
10.推测c日至d日,当地的昼长变化为( )
A.先变长再变短 B.先变短再变长 C.始终不变 D.持续变短
11.若图中M-N=13,则( )
A.X=86.5 B.Y=56.5 C.M=37 D.N=17
【答案】9.B 10.C 11.D
【解析】9.该地能够观测到北极星光线,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且在一段时间内,北极星光线与太阳光线夹角α无法观测, b 日午夜存在太阳高度,说明存在极夜极昼现象,纬度应高于极圈纬度,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B。
10.据图可知从c日到d日无法观测到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构成的夹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年中北极星高度等于纬度,不会变化,故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大小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又因该地位于北极圈以内,因此,可推断 c日至d日不能观测到夹角是因为出现了极夜,在此期间当地昼长始终为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由图分析可知, b 日为夏至日, M °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N 为夏至日子夜太阳高度,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所学知识, M =90 °—(当地纬度—23.5 °)=113.5 °—当地纬度, N °=90°—(180°—23.5°—当地纬度)=当地纬度—66.5°,M—N =180°—2*当地纬度=13,得当地纬度=83.5°。得 M =30,N =17。 Y 为夏至日时的正午太阳光线与北极星光线的夹角, Y =180—83.5°—30°=66.5°;X 为刚进入极夜时正午太阳光线与北极星光线的夹角,此时太阳高度为0,X =180°—83.5°=96.5°。故 D 正确, A、B、C 错误。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确定地方时;确定房屋的朝向;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确定楼间距、楼高;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等
1.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的规律
(1)时间计算遵循“经度相差15°或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和“东加西减”两个规律。
(2)日期变更遵循“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加一天,过180°经线(日界线)减一天”的规律,即“过0时所在经线,东加西减,过180°经线(日界线)东减西加”。
时间计算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时间计算的一般解题方法
2.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解题技巧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的昼逐渐边长,夜逐渐变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的昼夜状况是昼长夜短。
熟记太阳直射点在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到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在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到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在南半球;同时熟记太阳直射点从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至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向南移动,从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至次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向北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所示。
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下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
(1)大小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分布看“位置”——90°的出现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4. 影子的朝向与长短问题
解题技巧为:(1)影子的朝向问题:影子的朝向始终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即: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则影子朝向西南方向等;
补充: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出极昼极夜地区以外,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方向,日落正西方向;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出极昼极夜地区以外,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南的天空;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北的天空。
(2)影子的长短问题: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