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红楼春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红楼春趣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19: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恰、屉、嫣”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式,大致理解“忌讳、晦气、篗子”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红楼春“趣”。
3、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理解和批注,能说出宝玉的人物特点。
4、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红楼春“趣”。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理解和批注,能说出宝玉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01走近《红楼梦》
温故知新:回顾本单元导语。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1、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选自哪部著作的哪些课文呢?
预设:分别学习了选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选自《西游记》的《猴王出世》。
2、通过这三篇课文,你又认识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吗?
预设:我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爽英勇的武松、机智活泼的石猴。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自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的《红楼春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引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总结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温故知新。
02字词认读,疏通文句
1、词语认读
“恰似 窗屉子 嫣然 忌讳 晦气
高墩 宝钗 敞地 袭姑娘 丫鬟”
2、文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窗屉子、剪子股儿、篗子、晦气、忌讳”读文章时看到这些词语,你是怎样处理的?
教师相机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借助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的内容。
师生交流,理解词意的方法。
学生分享理解的方法。
进一步交流,理解达成一致。
教师总结:
第一次读课文读到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时,我们不用反复琢磨,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电视、书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去猜测词语的大致意思,这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在预习时采用的理解方法。联系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渗透单元整体学习的意识。
03梳理情节,聚焦人物性格
1、回顾之前我们学过的阅读方法,想一想,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大致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
师点拨: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我们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起因:众人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
经过:众人七手八脚取风筝、放风筝的过程。
结果:大家最后都把风筝放飞了。”
学生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先尝试让学生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再出示课件内容。如果学生找不到、概括不出相关内容则需要直接出示。
2、请借助课件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借助课件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提示,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
3、文中的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宝玉的语句,并思考宝玉的这些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相关语句旁边写上自己的批注吧! ”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学习习惯养成。本环节预习题中已布置,有的学生已经进行批注,但是也有一部分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没有批注。所以这里教师可以提示,没有完成任务的继续完成,课前完成的可以再次阅读,完善批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4、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从宝玉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分享阅读收获。
预设①
宝玉也出来看,笑着说:“我认识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边院子里嫣红姑娘的,拿下来给她送去吧。”
我通过语言描写体会到了宝玉的善良、心肠好。
这一部分是宝玉的神态描写,你又看出来一个怎样的宝玉?
预设②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我通过宝玉的神态描写体会到宝玉的率真。
这里写了宝玉的一连串动作,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③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我通过宝玉的动作描写,看到了一个任性、纯真的宝玉。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的时候,教师提示是哪方面的描写,体会到人物的什么特点。规范学生的语言。
师总结: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一个任性、纯真、善良的宝玉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而且我们通过批注的形式将我们的思考写了下来。学习了阅读名著的方法,课下如果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04解读红楼春“趣”
题目名为《红楼春趣》,你觉得“趣”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发现文中之“趣”。
预设①
一趣:放风筝的准备过程。
聚焦“搬高墩”“捆剪子股儿”“拨篗子”“七手八脚”
预设②
二趣:放风筝的过程。
聚焦:“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之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
预设③放风筝的寓意有趣。
学生默读“阅读链接”。
“把咱们的也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文中之“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链接”。
结合阅读链接,体会其中之“趣”。
05
总结作业
师总结:在我国,风筝可谓是历史悠久,放风筝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用放风筝来祈求健康,驱除病魔,在隋唐时期就有记载。
有很多学者认为,文章虽然写的是放风筝,但每一个风筝都是有深刻寓意的。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安排了不同的人放不同的风筝?不同的风筝又代表了红楼人物各自怎样的人生命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红楼梦》中寻找答案。
作业:整理预习题,阅读《红楼梦》第七十回
设计意图:拓展提升,从风筝上升到文化寓意,再延伸到放风筝人的命运,进而激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期待和对《红楼梦》内容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