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激趣,明确任务
(一)做标注,读要求。
(二)汇报阅读收获。
1.什么是读后感
2.怎样写读后感的内容?
3.怎样写读后感的题目?
【设计意图】
学生虽然对写读后感很感兴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设计本环节意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大体了解如何写读后感。
活动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一)朗读学习范文。
问题引领:思考读后感的结构和题目是什么样的?
(二) 小组交流范文内容。
1.讨论读后感的结构。(叙、议、连、结)
2.汇报范文中的相应部分。
(三)小组交流范文题目。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设计意图】
展现例文,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和交流例文。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对《读后感》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活动三:运用方法,尝试习作
(一)尝试完成题目和提纲(用脑图)。
(二)师生评议题目和提纲。
(三)尝试完成全文写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完成文章框架搭建,再进行评议,遵循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根据框架学生进行写作,能帮助学生思维更清晰。
活动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一)自我修改
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小组修改
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三) 集体评议
集体评议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典型作文评价,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活动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范文示例:
读《童年》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阿廖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阿廖沙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开始走向成熟。
我喜欢这本小说,也因为这本小说更热爱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