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题意和作者
1.解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和“稚子弄冰”是什么意思?
——“四时”,指春夏秋冬。“兴”,是兴致、兴趣的意思。“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稚子”指幼小的孩子;“弄”,就是玩的意思。
2.了解作者。
小结:学一首古诗,首先要弄明白题目的意思,了解作者,知道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板书:解题意 知作者)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
1.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以及多音字“供”的读音。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再次朗读,读好停顿。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板书:读古诗 赏韵味)
(3)教师范读。
(4)再次指名读,齐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借助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①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农村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儿女”指的是谁?
③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耘田:在田间除草。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明白该诗描写的季节是夏天。
“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昼”“夜”从时间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繁忙场景。
未解:不理解,不懂得。
供:从事。
“未解”“也”“学”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④教师读,学生想象画面,并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稚子弄冰》:
预设:
教师在学生知晓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脱”“穿”“敲”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稚子在弄冰的过程中神态和心理的变化,并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读出稚子的情绪变化。
(3)师生配合,理解诗意。
教师说出一句诗的意思,学生快速说出诗句。教师开始可以依次说出诗句,接着打乱顺序说,让学生真正明白诗句的意思。
(4)感悟诗情。
思考:两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稚子弄冰》通过描写幼童弄冰玩耍的场景,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板书:明诗意 悟诗情)
2.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古诗,读出童真童趣。
(四)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四)》
过渡:古人的童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四)》,结合注释和译文找到有趣的地方。
1.自读古诗。
2.交流有趣的地方。
(五)作业
课下背诵这节课所学的古诗,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