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复习课件(共24张ppt)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复习课件(共24张ppt)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3 21: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1、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主要标志。
劳作方式: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
(社会形式)
劳动者
生产资料
劳动工具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主导)
劳动对象
(标志)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1.耕作工具
(1)石制农具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工序复杂,专人完成。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石器时代的特点:
①材质:从粗糙打制石器,到规整、锋利和适用的磨制石器;
②用法:从单体生产工具到复合生产工具。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2)青铜农具
:人类发现铜并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
③特点: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非金属农具仍是使用主体
青铜资源珍贵,制作工艺复杂,多用作礼器和兵器
(3)铁制农具
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来该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城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的变化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犁
铁犁牛耕
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耕犁出现
距今1万年前
原始农业出现时
距今七八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中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粮食产量增多,人口数量增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从集体劳作转向家庭劳作;
3.引发社会变革(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4.百家争鸣,学术下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 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 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 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跟踪练
2、(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跟踪练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2.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末期
东汉末
唐代
春秋时期
宋代
陶器
翻车(马钧改进)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发展趋势:灌溉装置日益复杂;从人力驱动到自然力驱动
意义: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3、畜牧工具的变化
猪圈
马厩
范围由游牧区向农耕区域延伸;规模日益扩大;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弓箭、网——捕捉动物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 ----小件青铜器 陶器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南北朝----灌钢法 唐朝----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杠杆原理 小结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新石器时代,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汉代,使用纺车纺纱,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代,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制瓷工具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 宋
泥条盘筑
坯车
支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制造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匣钵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3.冶炼工具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小型)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铸造(大型)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土 炉
坩 锅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劳作
时间 :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原因:
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简陋
影响:
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家庭式劳作
时间: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
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概况: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积极: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
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②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3、(2020.7·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答案】D
跟踪练
4、(2023·高考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跟踪练
5、(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 官僚政治的腐朽 B.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制度的变动 D.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详解】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跟踪练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3.农业庄园式劳作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封建庄园,也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在这些庄园里生活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庄园的最大特征是自给自足。
③中国古代的坞堡(庄园经济)
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评价:
积极: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
消极: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人民地位低下
魏晋·坞堡
原因:
①五胡内迁,战乱频繁,为防游牧民族侵扰;
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③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
④生产力不够发达。
特点:
①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劳动具有强制性;
②自给自足;
③宗族集团为核心;
④自带一定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比较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异同
小农经济 庄园经济
异 土地
积极性 赋税
同 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
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
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
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农民都受到封建地租剥削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1)分类:
(2)特点: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种类 生产方式 特点
家庭式劳作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进行生产 世代传承,以父子相继为主,产品供家庭使用,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民营作坊 集中生产,并且都固定在限定作坊里 也有世代传承的特点,大多是师徒相授,产品会投放市场,明朝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官营作坊 官营为主,以统治者登记在册,大多也是师徒相授,产品不流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民营
官营
经营 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 用途 流通 方式 地位 作用
官营 手工业 商周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不计成本。 官家 专用 皇家 私用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产品精美;领先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引起工匠不满
民营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从帮工到雇工 生产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唐以后,发展迅速,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庭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进入市场,数量很少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规模小、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近代逐渐破产。
古代手工业
6、(2020.7·江苏高考·1)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详解】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B项错在“精耕细作”,商代依然是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答案】C
跟踪练
7、(2022·河北高考真题·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 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 市坊制被打破
C. 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 法律运行合理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让做玉的工匠做一腰带,但是坠坏了,于是从私人手工业者手中获取,而后进贡,说明在当时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手工业者,而非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市坊制被打破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手工业者,没有体现法律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跟踪练
8、(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
D
跟踪练
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3)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5)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6)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