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 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 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 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 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学情分析
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 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知人解题
单元主题:责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一起去感受中华儿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心。先来走进《古诗词三首》之《从军行》。
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从军行)
3.谁能借助注释说说“从军行”是什么意思?
生: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师:能结合注释来理解,真会学习。谁还有补充?
生:“从军”就是跟随军队,是“参军”的意思。“行”没有特定的意思,它是一种体裁。
师:你的知识量可真丰富。到了唐朝,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以边塞和战争为题材的边塞诗便发展起来了。
4.那关于唐代诗人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板书:[唐]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 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今存《王昌龄》。
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生:擅长七言绝句,被称为“七绝圣手”。
师:他的诗情景融合,意与境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从军行》,细细品读。
(板书:“七绝圣手”)
二、初读感知,读准读通
1. 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和注释多读几遍。
师:请你来读
师:真不错,字音都读准了。
师:谁再来读一读?请你。
师: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要是能读出节奏就更棒了。
2. 教师范读,出示节奏。
师:自己试着读出节奏。
指名读。
师:有节奏、有韵味。
全班齐读。
师:古诗,就是要这样读才能读出味道。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读了这么多遍,那这首诗的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请大家结合注释,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师:哪个小组代表来说一说你们不理解的地方?
小组1:不理解“穿金甲”的穿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助解答?
小组2:我能结合当时的塞外恶劣环境来说穿的意思。“穿”在这里不是动作穿上,而指的是穿透、磨破的意思。
师:你能联系塞外的恶劣环境来理解,真不错。
2.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都明白了吗?那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首诗的大意?小组3汇报。
师:每句诗都说的清楚明白,你们真是善于学习的一组。
3.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4.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更有感触。
四、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 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说一说,从字里行间中你能读出什么?
(1)关注到了地点
生:前四句,短短14个字,竟包含了四个边塞要地。让我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孩子们,这四个地方远隔千里,战士们真的能望见吗?他们望见了什么?又期望见什么呢?
生:玉门关就是家乡的方向,离开家乡太久了,环境如此恶劣,战事如此频繁,战士们想回却又回不去,只能望着以解思乡之苦。
(板书:战士思乡)
师:请这位满怀思乡之情的战士来读一读这两句。
2. 战士们在边塞是怎样生活的呢?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从“黄沙”、“百战”、“穿”感受到战士们生活的边塞不仅环境恶劣,而且战事很频繁。
(板书:战事频繁)
生:我从“终不还”体会将士们誓死御敌,保家卫国的决心。
(板书:保家卫国)
师:来,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诗中,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我看到了漫天的黄沙,看到了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
生:我听到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以及将士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誓言。
生:我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一读古诗。
3. 同学们,想想看诗人写这首诗究竟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可以结合大屏幕上老师补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分享交流。
师:看来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是啊,这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也是诗人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板书:爱国)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豪情再读!
4. 这也让老师想起了新冠疫情严峻时,无数白衣天使借用这首诗写下的请战书,看,他们衣白褂,破楼兰的壮举也是新时代的慷慨战歌。一起再读全诗!
五、熟读成诵,积累默写
1. 来,请看大屏幕,去掉了一些词,还能读下来吗?请你来读。难度升级,借助图片,谁还能读下来?
2. 能背下来吗?你来试着背一下。
3. 一起来试着背一背。
4. 现在请大家拿出作业本,尝试着默写。注意写字姿势!
六、分层作业,落实双减
1. 同学们,“七绝圣手”王昌龄留下的经典诗篇还有很多,课下请大家找来读一读,品一品。
2. 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再读一读其他的边塞诗,体会不同时代的边塞豪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
本课教学中我觉得有亮点的部分是:
1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古诗呈现的情境中去读、去悟。
2采用多中形式的读,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理解古诗的兴趣。
3适当课外资料的补充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比如出示诗句中出现的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地方的地形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边塞辽阔苍凉的地域特点,感受到了战士们遥望思乡之情。还比如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
本节课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略显紧凑。
2“穿”的讲解,可以形式再多样些。
改进措施:
1合理把控时间,合理安排各版块内容。
2在今后的教学中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感受品悟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