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轴对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是一种重要的图形变换,在系统研究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通过对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的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轴对称的性质是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性质.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学会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节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把“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定为本节的重点;把“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定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平移、轴对称、旋转”三种变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七年级下册又深入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收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现象,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辨析、分类后,从而导入课题;然后以剪纸为载体,
通过折叠、粘贴、针扎、度量、猜想、类比、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研究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性质等知识.把课本上提供的素材置于剪纸活动中,使本节课更灵活、更生动.
三、教法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概念的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的牢.所以本节课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和剪纸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体验、研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思考,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材是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图片导入新课,而我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熟悉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现象,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辨析、分类后,从而导入课题《轴对称》.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图形变换的知识框架下辨析出轴对称现象,并做进一步研究. 这样,不仅能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而且通过三种图形变换的展示,让学生感知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剪纸操作、探索新知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剪纸操作,探索新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简单的剪纸艺术---漂亮的蝴蝶,点燃学生的剪纸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剪纸活动.学生观察多媒体剪纸演示后,利用手中的彩纸剪出漂亮的圣诞树,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蝴蝶、风筝、飞机、北京天安门等图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又让学生把圣诞树剪成两个图形,先在准备好的白纸板上任意粘贴其中一个图形,再借助大头针、三角板、双面胶、剪刀等工具,选择不同的粘贴方法如:针扎、度量等,寻找另一个图形的粘贴位置,使这两个图形沿着折痕折叠能够完全重合;最后再借助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图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
在上述两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已经从中初步感知到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演示两个“剪纸图形”,让学生再次感知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上面的两次操作探究活动,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继续借助粘贴的图形,从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点”的角度出发,通过度量、折叠、推理等方法发现对称轴的特征,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然后再从小树上抽取出“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出轴对称的性质.最后再引导学生用类比的
方法得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这次的操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使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获得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感受到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学数学、用数学.
3.联系实际、趣味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和学生一起进入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趣味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趣味练习题.首先第一道是辨析题,让学生辨认熟悉的几何图形和较为复杂的标识、图画等,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此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再次感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从数学角度去观察、认识轴对称现象;第二道题是生活中常见的并与物理学科紧密相关的“镜面成像”问题,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作用;最后又通过一道填色块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操作题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回眸课堂,总结收获
课已尽,意无穷.在学生的思维处于高潮之时,我引导学生进入第四个环节:回眸课堂,总结收获.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探究活动中,你收获了哪些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你的表现如何?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如何把握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回眸课堂,总结收获.学生在梳理知识和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悟探究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图形的其它变换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最后,师生再次共同欣赏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在感受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以一张不端正的脸为例,揭露了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做一个正道的人、正义的人、正直的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同学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通过教师激情四射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5.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我设计了知识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知识性作业意在强化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践性作业体现了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整个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较多,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参与活动
的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