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7 17: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高中历史说课: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者 耒阳二中 谷海涛高中历史说课: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情
说教学程序本课特色(一)整体感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单元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这一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续前进的旗帜;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时期指导中国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本节内容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说教材(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说教材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划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说教材(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说教材说教法 1.情景再现法: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以歌词和文字为素材,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歌词的春天的意境,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奠定情感基础。
2.问题探究法:通过对前面所学与本节有关的内容的提问,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认识。
3.讲练结合法:针对教材重难点部分教师应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辅以配套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灵活运用。
4.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图片材料等。说学情 相关知识学生在必修Ⅰ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必修Ⅱ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已有所接触,因此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容易因邓小平理论与政治学科的关系而忽略其历史意味 。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地位以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学生而言有点难度,因此要将邓小平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背景下来组织教学。
本课内容有厚重的历史感很很强的现实感,只要适当诱导,利用材料问题层层铺设台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适宜的情境,紧密联系现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目标是能够达成的。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巩固小结(四)练习反馈(五)课后探究(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以引言部分的歌词和文字作为素材,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歌词春天的意境。提出问题: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歌词中提到的:“老人”是指谁?“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二)、讲授新课
先整体把握新课的主要内容
新课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部分。分别从产生背景、产生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四个方面把握这两部分内容。
然后展出以下四个问题进入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1)邓小平理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邓小平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4)邓小平理论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⒈形成背景一、邓小平理论此问题的解决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伟大的转折”栏目的相关内容,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材料题,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的形成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的认识。提出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什么没有立即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请学生阅读教材P86页“历史纵横”并完成多媒体所展示的材料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
1977年和1978年 ,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 (1987年4月)
想一想:(1).“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2) .“两个凡是”的错误会带来什么影响?⑶形成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实质:坚持“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文革”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出现“徘徊”局面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阅读以下材料“两个凡是”的错误⒈形成背景①“两个凡是” →“两年徘徊”请问要改正错误,走出“徘徊”的关键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材料: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际 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
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
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
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 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2)直接作用:(1)性质:(3)深远影响:⒈形成背景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⒈形成背景③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⒈形成背景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两个凡是” →“两年徘徊”③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一、邓小平理论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1.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练习1AD⒉形成过程①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7第一段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内容 解放思想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意义时间:1978年底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⒉形成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7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栏目的第一、二段,归纳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发展的.①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1)时间:
(2)内容:
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⑴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⑵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时间:1987年内容:思考回答教材P87“学思之窗”所提的问题⒉形成过程②发展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呢?请看教材P87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思考:1.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背景是什么?
2.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什么根本问题?
3.他是如何回答这个根本问题的?
4.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初)(1)“南方谈话”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中国人的头脑。 1990年,阿尔巴尼亚动乱1991年,苏联“8?19”事件(2)“南方谈话”内容:
本质:社会主义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判断标准(3)“南方谈话”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⒉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有利于”标准什么时候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呢?③成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A.时间:
B.内容:1992年秋。明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⒉形成过程④完善:中共十四大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什么时候最终确立的呢?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A.时间:
B.决定: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⒉形成过程一、邓小平理论①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②发展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③成熟: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④完善:中共十四大→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确立:中共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次系统概括)练习21、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2、下列说法与“南方谈话”无关的是( )
A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是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C标志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D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BB⒊主要内容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①指导思想:
②建设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
④基本路线: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⑦经济体制:
⑵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
⑶关于祖国统一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精髓)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同学们回顾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⒋历史地位根据教材P88页第一自然段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涵盖内容广泛(国际国内;正面反面);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①广泛的代表性:②理论地位:③实践意义:国内:国际: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练习3邓小平理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 )
①是开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旗帜
②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旗帜
③是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D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产生发展成熟完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祖国统一问题(小结)广泛的代表性
理论地位
实践意义形成背景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阅读教材P8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栏目第一自然段,归纳其产生的背景⒈背景国内: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新党员数量增加,干部队伍年轻化。如何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加强党的建设?⒉创立过程2001年七一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形成: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社会多方面在发生深刻的变化⒊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⒋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进一步回答…创造性回答…)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①广泛的代表性:②理论地位:③实践意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小结)产生背景国际
国内形成过程形成确立主要内容 代表历史地位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广泛的代表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练习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 )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C祖国统一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政党的问题D2、下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形成背景创立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希望复兴之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南。形成背景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综合探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练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
A城市 B农村 C经济建设 D阶级斗争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 “三个代表”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D3、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
B 四项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理论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D4、1998年长江发大水时,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这反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的内容( )
A 中国先进的生产力 B 中国先进文化
C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社会主义发展方向C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总书记。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本课特色:在深刻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材料,层层推进的设计问题,讲练结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水到渠成的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和能力。
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历史材料题在当今高考当中是主打题型,可谓无孔不入。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离不开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的补充材料,采用什么方式使用材料,如何解决引用材料与耗费大量时间之间的矛盾(即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如何通过材料题的训练培养历史学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共同探究的。﹙五﹚课后探究谢 谢“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大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