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21: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理论。故教授本诗时,我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猜测诗歌内容,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由此走进诗人,为后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层层深入,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教学目标:
1.认识、积累“仞、岳、摩、遗”四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借助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深入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说出诗句大意。
2.能借助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深入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要素入手,导入本诗。
1、师生共同梳理所学方法。
①引导生回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生汇报:
生1:四上第六单元:童年生活,我们学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生2:四下第七单元:人物品质,我们学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补充得很全面,本单元,我们来学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2、导入本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古诗三首》。
二、解诗题。
1、初步解读诗题意思。
①指生读课题。
②划分节奏解诗题。
③诗题本身就是一幅画,谁来说?
秋夜将尽的黎明时分,诗人走出家门,迎着瑟瑟凉风有感而发。
④结合图片,加深对诗题的理解。
图中一间简陋的茅屋门外,一位双手拄杖,头发胡须均已斑白的老者,他神情凝重,昂首远望。
过渡:到底因为何事,让诗人夜不能寐,迎着飒飒秋风,踱步篱门外。究竟因为何人让年过花甲,即便是颤颤巍巍,离不开拐杖的他,昂首远望、翘首以盼。让我们走进诗文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扫除字词障碍,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诗,扫除字词障碍。
2、生读,读准、读通。
3、生生评价。
4、指导生理解学习“仞”、“岳”两个生字。
从注释中我们了解到“岳”指的是五岳之一的华山,“里”和“仞”的意思一样,都是长度单位,“三万里河”指黄河很长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很高很高,因此前两句诗文的节奏应分别在“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处停顿。
5、师范读,读出正确节奏。
四、再读,引导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你在诗文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圈画出来。
黄河,华山。
2、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试着说说黄河和华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波澜壮阔、延绵不绝的黄河;巍峨雄奇、高耸入云的华山。
3、结合其他诗文,深入体会诗人所绘画面。
①有关黄河的诗篇中,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诗句,这让我们感受到波涛翻滚的黄河,一泻千里,直奔大海。
②寇准七岁时创作了《咏华山》,诗文是这样赞叹华山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我们从“更无”两个字感受到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无任何一座山能与之齐平。
③结合图片及诗文,试着说说前两句的诗意。
绵延万里的黄河奔腾向东直入大海;高耸入云的华山直触青天。
4、指导感情朗读。
①这样的黄河与华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读出山河的气势来。
②看到这样的大好河山,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你自豪地读!
5、如果看到这样的壮丽的山河,被外敌抢占,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①补充资料: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一举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们侵占了中原国土,胁制了宋朝百姓。
②历代诗人吟咏的母亲河,游历中原必去的祖国名山,曾经触手可及,可如今却落入敌手,宋朝百姓自此只能望而却步。
6、山河如此,那么在金兵统治与压迫下的百姓生活境遇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在诗文中圈画最能体现百姓生活境遇的字眼。
②结合资料,想象“泪尽”“胡尘”的画面。
a. 补充资料:在金兵的统治下,中原战事不断、硝烟四起,原本人口稠密、经济繁华的中国北方迅速衰败,耕田被弃、十室九空,关中一片死寂。
b. 想想画面,
“泪尽”:黎民百姓在金兵的压迫下受尽歧视,生活过得苦不堪言,他们整日以泪洗面。
“胡尘”:金人暴虐的统治,胡人骑兵随意践踏中原国土,铁蹄之下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百姓们渴望重回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大宋盛世,他们渴望南宋朝廷早日举兵北伐、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③感情朗读,读出宋朝百姓的痛苦与期盼来。
五、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通过动作及神态描写,体会情感。
1、思考:宋朝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是诗人亲眼所见吗?
他怎么会把想到的画面刻画得如此真实?
创作此诗时,诗人已68岁,他早已谪居山阴老家,身处南宋国土的他,本可以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安享晚年,可他却时刻挂念着宋朝百姓,惦念着沦落敌手的半壁江山。
2、了解诗人生平事迹。
陆游年少时,主张抗金。中年时,亲临战场。年老时,即便是罢官归隐,仍心系百姓,胸怀国家。临终前,仍旧念念不忘统一大业。
85岁高龄的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对于他来说万事皆空,唯有统一大业难忘。
3、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过渡:了解了陆游的一生,我们感受到了他爱国情怀,再读诗文最后两句,思考:哪个字眼最能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望”字不仅是对宋朝百姓期盼王师的神态描写,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正是通过对百姓苦不堪言、望眼欲穿的描写,才更能体现击退金兵,解救百姓的重要意义。才能警示沉迷酒色、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遗民”的所思所想实际都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其实年复一年地期望王师北伐的,正是诗人自己。
4、引导朗读。
①这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国家危难之际,山河破碎之时,他用自己的一片热血捍卫这片江山,“北伐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让他至死不渝。
②请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