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生物汇编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 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①~⑤为某光学显微镜的 5 个镜头,①、②、③为物镜,
④、⑤为目镜(×表示放大 倍数)。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范围最大,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①和⑤ B.②和④ C.①和④ D.③和⑤
2.(2023 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方案,需
要修改的是( )
组别 鼠妇数量 实验盒底部 温度 光照
甲 15 只 湿润土壤 5°C 明亮
乙 15 只 湿润土壤 25°C 阴暗
A.减少鼠妇数量 B.盒内不放土壤 C.保持温度一致 D.保持光照相同
3.(2023 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同学们在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时,主要采用的
科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模型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2023 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解海淀公园各草坪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采用的研究方
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5.(2023 秋·北京平谷·七年级统考期末)生物小组计划对校园植物进行观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提前规划好观察路线 B.可随意攀折花草树木
C.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D.观察后进行成果交流
6.(2023 秋·北京平谷·七年级统考期末)为研究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生存状况,科研人员在大熊猫
出没的地方安装了摄像机来记录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文献法
7.(2023 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图所示,
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
第1页/共8页
A.向左上移动 B.向右上移动 C.向左下移动 D.向右下移动
8.(2023 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以下四种镜头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
A.目镜10 ,物镜10 B.目镜5 ,物镜4
C.目镜10 ,物镜40 D.目镜5 ,物镜10
9.(2023 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小明用“16×”的目镜和“10×”的物镜观察细胞时,他看到的细胞被
放大( )
A.16 倍 B.26 倍
C.160 倍 D.10 倍
10.(2023 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某研究小组要进行“初中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采取的措施不当的
是
A.调查前应拟好调查提纲
B.只调查与自己熟悉的同学
C.利用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
D.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实验探究题
11.(2023 秋·北京密云·七年级统考期末)调整灌溉策略是提高水肥利用率,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农
业、保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灌溉策略在樱桃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
如下实验:
(1)选取相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樱桃番茄幼苗种植至各样地中。
①每个样地幼苗数量不宜过少,并且每处理设置 3 次重复试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按照灌溉总量相同、灌溉策略不同,设置 2 个处理,分别是“多量少次”灌溉策略和“少量多次”灌溉,这
两种处理是一组___________实验。
③实验中除了灌溉策略不同外,幼苗生长中要保证各样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相同且适
宜。
(2)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1 不同灌溉策略对樱桃番茄长势的影响
处理 株高/cm 茎粗/mm 叶片数/片 叶长/cm 叶宽/cm
多次少量灌溉 174.46 6.61b 24.2 29.82 18.88b
少量多次灌溉 174.90 10.02a 24.3 30.70 21.36a
表 2 不同灌溉策略对樱桃番茄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第2页/共8页
维生素 C 含量/ 番茄红素含量/ 折合每棚产 折合 667m2 增产率 667m2 增
处理
(mg/kg) (mg/kg) 量/kg 产量/kg /% 收/元
多量少
255.2b 3.4b 1059.84 1766.40
次灌溉
少量多
273.0a 4.1a 1209.02 2015.04 14.08 2486.4
次灌溉
①试分析表 1 中,叶片数、叶长和叶宽等指标能够作为比较不同灌溉策略对樱桃番茄长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实验结果可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方式可以明显提高番茄的营养品质和产量。
③为了验证上述推测,可以进一步测定两种灌溉方式下樱桃番茄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指标,并进行比
较。
(3)根据以上的实验分析可以看出调整灌溉策略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23 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某校在“建设绿色校园”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有小组实施“利用小
菜园为校园增绿”项目,为提高蔬菜的产量,进行了探究活动。
(1)同学们种植的小白菜生长周期约 60 天,幼苗出土 20 天左右移栽到实验槽进行相关实验。移栽时可以采
取的提高成活率的措施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菜园采用滴灌方式浇水,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同学们研究了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对小白菜
产量的影响。
实验方案表
组别 水处理方式 小白菜数量 浇水频率
A 组 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 24 株 1 次/3 天
B 组 化学增氧(加入化学药品) 24 株 1 次/3 天
C 组 普通自来水 24 株 a
①针对待研究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②实验方案表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组;“a”应为______。
第3页/共8页
③图 2、图 3 是部分实验结果,同学们将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原因是______。图 2
中三组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的时间是第______天。
④由图 3 可知,增氧滴灌能够提高蔬菜产量,推测原因是水中增氧有利于促进根的______作用,促进根对
水和______的吸收。两种增氧方式中______增氧最佳。
(3)若要向菜农广泛推广上述增氧滴灌方式,你认为还需要做哪些研究______。
第4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图中①②③为物镜,④⑤为目镜。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相反关系,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倍数与装片的距离是相反关系,即距
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
【详解】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
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这台显微镜的镜头组合中,视野内看到的范围最
大,即放大倍数是最小的,①和④组合放大倍数最小,即放大倍数为 4×10=40(倍),C 正确。
故选 C。
2.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
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
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鼠妇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不能减少鼠妇数量,A 不符合题意。
B.鼠妇生活在土壤中,盒中需要放土壤,B 不符合题意。
CD.本实验要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因此,变量为光,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C 符合题意,D 不
符合题意。
故选 C。
3.C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详解】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
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
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想要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
数量及分布情况时,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是调查法。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 C。
4.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
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
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 A 不符合题意。
B.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
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为了解海淀公园各草坪中植物
的种类和数量,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故 B 符合题意。
第5页/共8页
C.实验法是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故 C 不符合题意。
D.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B
【分析】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前需要明确调查目的,提前规划好观察路线。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植物和伤
害动物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调查后,要进行成果
交流,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提前规划好观察路线”、“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观察后进行成果交流”都是对
校园植物进行观察时正确的做法;而“ 可随意攀折花草树木 ”是不正确的做法。
故选 B。
6.A
【分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分类、观察、实验等方法。其中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生物不施加
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
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为研究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生存状
况,科研人员在大熊猫出没的地方安装了摄像机来记录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
法,A 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
学结论,B 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C 不符合题意。
D.文献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
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D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
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因此,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在低倍镜视野中看
到的图像在右下方,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故选 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8.C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
大倍数。
第6页/共8页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0×10=100(倍)。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4═20(倍)。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0×40═400(倍)。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10═50(倍)。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C400 倍。
故选 C。
【点睛】掌握显微镜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是解题的关键。
9.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详解】显微镜是用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的一种仪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
积。小明用“16×”的目镜和“10×”的物镜观察细胞时,他看到的细胞被放大了 16×10=160(倍)。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0.B
【分析】调查法的步骤:①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②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
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
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
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③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④实施调查,调
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⑤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
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⑥撰写调查报告。
【详解】A.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应拟好调查提纲,要如实做好记录,A 正确。
B.只调查与自己熟悉的同学,调查的人数少,不具有代表性,B 错误。
C.调查法可以利用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C 正确。
D.调查法也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D 正确。
故选 B。
11.(1) 避免偶然性 对照 光照
(2) 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片数目越多,叶片面积越大,制造的有机物越多,长势越好
少量多次 果实的大小、质量
(3)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
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选取相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樱桃番茄幼苗种植至各样地中。
①每个样地幼苗数量不能过少,并且每处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②以灌溉策略不同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多量少次”组和“少量多次”组。
第7页/共8页
③两种不同的灌溉策略处理两组实验是为了进行对照;除了实验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实验的其他条件应
该保持一致,包括光照等。
(2)①表 1 中,以叶片数、叶长和叶宽等指标作为比较不同灌溉策略对樱桃番茄长势的原因是:叶是进
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在果实等器官中,叶片面积大,叶片数目越多,制造的有机
物多,番茄的产量高。
②从表 2 中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樱桃番茄的营养品质和产量。
③为了验证上述推测,还可以测定两种灌溉方式下樱桃番茄果实的大小、质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
(3)根据实验分析可以看出调整灌溉策略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12.(1)遮阴处理、根部带土移栽等
(2) 水中含氧量会影响蔬菜产量,含氧量增加能提高蔬菜产量 C 1 次/3 天 叶绿素相对
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多,产量越高 35 呼吸 无机盐 物理
(3)针对多种不同蔬菜进行重复实验;进一步计算增氧滴灌方式的成本,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分析】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
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1)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可以提高成活率。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幼
苗,可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
(2)①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本实验的问题是: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因此可以作出假设:水中含氧量会影响蔬菜产量,
含氧量增加能提高蔬菜产量。
②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证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
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作实验处理的一
组事物称为对照组。因此,其对照组是 C 组。“a”应为 1 次/3 天,控制单一变量。
③叶绿素相对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多,产量越高。因此同学们将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
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由图 2 可知:三组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的时间是第 35 天。
④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
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由图 3 可知,增氧滴灌能够提高蔬菜产量,推测原因是水中增氧有利于促
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两种增氧方式中 A 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增氧最佳。
(3)若要向菜农广泛推广上述增氧滴灌方式,还需要针对多种不同蔬菜进行重复实验;进一步计算增氧
滴灌方式的成本,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