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 是对人类发展的背叛 忘记历史 是为了书写新的历史 学习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明清皇朝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杂文月刊》(选刊版)2005年第一期
另类中国简史
盘古说:我开;女娲说:我补;共工说:我撞;神农说:我尝;精卫说:我填;夸父说:我追;后羿说:我射;嫦娥说:没射着!
黄帝说:我们做什么;尧说:我让;舜说:我也让;禹说:咱爷儿们怎么办?启说:让它个球!
桀说:好玩;汤说:我反;夏亡了……
纣说:痛快;武王说:我也反;商亡了……
幽王说:点火;褒姒说:刺激;周也亡了……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形成【学习思考】
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z.xx.k黄帝: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陕西黄帝陵金沙遗址禅让2、夏朝的政治夏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求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废,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礼记·礼运》夏朝: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3、商朝的政治殷殷墟遗址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司母戊鼎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周武王z.xx.k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制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当务》大宗小宗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阅读与思考】
孔子的意思: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到西周。(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表现出抵触的情绪)z.xx.k 1.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D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B3. 中国夏商周时期,家族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制度仍有较大影响,“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下列制度能直接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C 4.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D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观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
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秦始皇,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2)不同: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
①观察角度不同故态度不同。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于君主主观目的。
②时代背景不同故态度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跛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生了变化,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人看法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