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31 22: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此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不得不携家带口四处辗转,流落到四川。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内心极为渴望过上稳定平安的生活。当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传来,诗人认为战争已经过去,国家会恢复繁荣昌盛的局面,自己很快就会回到家乡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而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然而想到曾经的苦难,又不由地悲从中来,因此诗人悲喜交加,最终巨大的喜悦主宰了情感,诗人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四年的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对于诗词中蕴含的感情的理解,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其他作品、诗人的人生际遇等资料综合学习,才能准确把握。在这方面,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不深入,需要老师引导,才能深切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今义有差异的生字词,如“涕泪”“闻”“青春”等;课前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体会诗人的内心和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能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3.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1997年7月1日,是个举世瞩目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诗人李小雨写过一首诗,表达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这首诗我们学过,你还记得吗?(《最后一分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爱国之情就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情感。公元763年的春天,有位诗人也激荡着炽热的爱国深情,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诗题。
【预设评价】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为学习奠定情感氛围。
二、 检查预习:
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家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诗,你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了解诗人、熟读、对照注释、查工具书、查背景资料。
【预设评价】肯定学生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古诗学习常用方法,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实践。
2. 全班交流预习成果:课前预习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律诗,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是一定要对仗的,这是律诗的格律规矩。因此,颈联的下句“卷”的上句的“____ ”相对(都是动词);“喜”和“____”相对(都是形容词);“诗书”是两个名词(书,即文章),它要求同上句对仗的也是两个名词,和“____”相对(都是名词)。可见“妻子”是两个名词(子,即孩子),这样对仗才是工整的。
3.预习展示:(预设)
(1)学生朗读诗歌:押韵、对仗(略提韵律美)。
(2)学生简介律诗的知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学生简介诗人的生平、作品和诗歌风格:诗圣、诗史。
(4)学生交流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5)学生展示字词预习单,重点指导理解“妻子”“青春”词义的古今差异。
【预设评价】从古诗朗读、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查找资料的丰富性等方面肯定学生预习认真的态度。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言为心声。”学古诗,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近诗人,再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 理解诗意:
1. 诗意理解:同桌合作完成课堂学习单。
同桌合作完成。温馨提示:留意注释,结合背景,想象画面、连词成句都可以帮助你理解诗意哦!
【预设评价】从同桌合作交流、学习单书写、诗句大意语句通顺、用词恰当、语言表达清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探究、合作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2.引导学生找到本诗的诗眼:“喜”。
谈话: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为喜而作。诗人为什么而喜?作者“喜”到什么适度?为什么喜欲狂?
(1)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心情喜悦,喜到什么程度?(板书:喜欲狂)“狂”在字典里有三个义项,①精神失常。②任性,感情不受理智约束。③猛烈的、声势大的。在这首诗里,“狂”应该是哪个意思?为什么收复失地的消息会让杜甫“喜欲狂”呢?
(2)联系背景说一说。
(3)补充资料《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欲狂是为谁而喜为谁而狂?不是只为他自己。战争结束了,他为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
七年战乱中,国破家不在,杜甫和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那颠沛流离的生活,怎一个痛字了得?现在国家统一了,失地收复了,苦难的生活马上要结束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
【预设评价】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人经历理解诗意等方面肯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补充诗篇《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安史之乱时,国破家亡,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的历史。诗人经历战乱生活的苦难,体会诗人的“悲”。经历八年战乱,忽闻胜利的喜讯,诗人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不管是大“喜”还是大“悲”都是诗人的真情实感。
四、感悟诗情:
从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诗人的喜欲狂?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狂行:
(1)涕泪满衣裳:无所顾忌,号啕大哭。
(2)漫卷诗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杜甫是爱书之人。看完书,平时可能怎么放书?今天怎么放?
(3)白日放歌、纵酒:一个52岁的老人,大白天的喝酒、唱歌,符合老人的行为方式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预设二狂想:千里回乡路,转眼即到;诗人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仿佛觉得,家乡就在眼前,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立即又奔向洛阳。
(4)对照“千里江陵一日还”,补充李白《蜀道难》、杜甫《恨别》,出示从蓟外到洛阳的地图,当时的交通方式等内容,理解诗人还乡的路遥远且难行,通过对比理解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虚实结合的写法。
3.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书法作品: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换种方式背古诗,依次欣赏四幅书法作品,边欣赏边读背。你认为哪幅作品更符合这首诗的意境?为什么?
【预设评价】用欣赏书法的方式,让反复诵读,帮助学生背诵古诗,别具一格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书法和古诗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发扬广大。
4.尝试配乐背诵。
【预设评价】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况、研读诗词内容、感受诗人的语言和动作方面、从言行体会诗人感情方面来肯定学生学习所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和文本对话,走时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人的言语、行动、想象,感受诗人的欣喜若狂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爱国诗词赏析。
谈话:爱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诗词歌赋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词。预设:《示儿》、《过零汀洋》等。
(2)重点赏析:于佑任《望大陆》。
A简介于佑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49年11月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0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成立,任评议委员。1964年11月10日病逝。他善书法,喜作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
B老师配乐朗诵《望大陆》,感受深入灵魂的爱国情感。
(3)多媒体出示:爱国名言,齐读。
【预设评价】表扬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诗词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课外多积累古诗词。
【设计意图】 以文带文,让学生交流主题相同的诗歌,老师带领重点赏析,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四、 小结:
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全体背诵这首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七、作业:
1.给台湾小学生写一封信,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感情。
2.认真阅读课后延学单,感受杜甫诗中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延学单
在网上搜集有关“杜甫人生经历四个阶段及代表作”的资料,填写课后延学单。反复诵读杜甫不同时期代表作,深刻理解“诗圣”杜甫的和他的诗的“诗史”性质,感受杜甫诗中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