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三章 地球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012 年 10 月 14 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 3 小时后,他上升至 39 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提示:39千米高中位于平流层,大气稀薄,接近真空。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区域认知
能够解释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及各圈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
2.综合思维
利用不同区域对流层高度的变化,分析飞机飞行高度变化。
3.人地协调观
理解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类与大气环境相互协调意识。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大气的组成
这些都和我们地球的大气层有关。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大气=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 。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读图讨论:
1.大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有什么成分?
2.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各大气成分对人类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二氧化碳过多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氮是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氧气: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生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维持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
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读图讨论:
1.什么是臭氧层空洞?
2.对人类生物有机体会有何影响?
3.如何保护臭氧层?
拓展阅读
臭氧能吸收对人类健康和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臭氧量的减少,会使大气热量状况发生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
臭氧层的破坏所造成的危害示意图
水汽:水汽是指水的相变形成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杂质中的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份及作用
色球、
光球
日冕
21%的氧气
0.93%氩气
0.07%的二氧化碳、氖、甲烷、氦、臭氧和其他气体
78%的氮气
氧气
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温室气体
氮气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二氧化碳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这是2019年8月亚马孙地区森林大火的卫星图片,这场森林大火持续了约20天。截至2019年8月22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75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孙雨林。
思考:亚马孙森林大火对于全球大气成分的影响是什么?
拓展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 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森林的破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突破400 ppm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观察书本上第31页的图2.5大气层分为几层?“坠落人”是从哪个层跳下?划分各层的依据是什么?
各层的海拔与温度有什么样的规律 各层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回答)
总结
1.范围: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干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2.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3.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对流层
1.范围: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2.特点
(1)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
3.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
1.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2.特点:
(1)气温先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2)来自太空的流星体在此燃烧,有流星和极光现象;
(3)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4)2 000千米—3 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没有摩擦,火箭在此位置处送人造卫星入轨。
高层大气
【典题训练】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高纬度的平流层
(2)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B
C
【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纬度不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上界为8~9千米。图中显示,该大气层下界为12千米,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由此判断该大气层应为中纬度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高纬度的平流层下界应为高纬度对流层上界,即8~9千米,与题意不符。第(2)题,图中显示,该层大气随着高度增加,气温先增加不明显,后温度增幅变大。该层为平流层,空气中含有臭氧,可吸收太阳紫外线,紫外线为短波辐射。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对流运动,利于飞机飞行。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的是在高层大气。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垂直分层
杂质
干洁空气
水汽
特点及作用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运动显著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密度极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流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
C
【解析】第1题,臭氧层是大气层的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图中显示,平流层位于地面以上约12~55千米,因此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含臭氧较少,不是臭氧层所在层次。
第2题,图中显示,对流层位于地面以上至12千米高处,因此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下层;极光现象是太阳风中高能带电粒子流与高层大气碰撞电离而产生,图中显示,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中的热层,不出现在对流层;图中显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直接热源是地面),近地面大气水汽较丰富,且气温高,容易膨胀上升,大气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凝,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由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具有“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结构,因此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厚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50%的水汽和杂质
4.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逆温现象会影响交通安全
C
D
【解析】第3题,A层为对流层,据图可知对流层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即上部冷、下部热。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空气的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显著,所以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第4题,B层为平流层,据图可知,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中有若干臭氧层,平流层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逆温现象出现在对流层。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 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并成功落地。阅读材料,完成5、6题。
5.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6.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
气温度变化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B
D
【解析】第5题,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自对流层顶(平均约12千米)到50—55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距地面39 044米,故在平流层内。第6题,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先在平流层是逐渐降低,后在对流层是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