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章节综合(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章节综合(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1 09: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 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章节综合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海尔在全球建立了 33 个工业园、133 个制造中心,23 万多个销售网络,实
现了“全球造”落地,开启了“全球造全球卖”新局面。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A.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B.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C.世界向多极化方向不断演变 D.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全球化
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以下主题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主题 史实
①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萨拉热窝事件、巴黎和会
③ 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杜鲁门主义
④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① 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17 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②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 抗美援朝战争 美苏“冷战”对峙
④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世界格局演变的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应填写的是
( )
A.①巴黎和会②经济全球化 B.①凡尔赛体系②经济全球化
C.①华盛顿会议②世界多极化趋势 D.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1页/共13页
5.(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地区或国际组织的图标,作为研究历史的资
料,他们研讨的主题是( )
A.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 C.网络信息化 D.人口老龄化
二、综合题
6.(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节日习俗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材料一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的名称始用于周朝,《说文》云:“年,谷熟也。”
早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丰收的活动。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规定天子在每年元旦举行郊祀祭
天,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为了酬谢祖先保佑,祈求新的一年再获丰收,还要祭祀祖先。汉以前,各朝代过
年的具体时间不同,汉朝时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 秦汉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特点。
材料二传统节日庆典在近代早期英国民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 18 世纪中期以后,传统节
日庆典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工厂主的抵制。在新式工厂中,工厂主要求工人一周必须上六天班,每天工作
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服从的人将被罚款或开除。工厂主对于工人因庆祝传统节日而旷工、迟到的行为
无法容忍,政府法治机关也对工人的旷工行为进行打击。同时,中上流社会倡导的海滨度假、游览公园和
博物馆、到图书馆阅读等文化活动,逐渐成为近代新的休闲时尚。传统节日庆典走向衰落,法定的星期六
半日假和其它年度假日,逐步取代传统节日。
——摘编自李斌《英国节庆生活之嬗变》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8 世纪中叶英国节日庆典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第2页/共13页
故宫“新春文化‘佳’宴”
观看时间:2023 年 1 月 19 日上线
兔年生肖文物专题
线上展 数字文物春节专题
故宫名画春节专题
视频区 冬雪、元宵等短视频春节文化等直播视频
文创区 新春故宫文创产品
“宫猫记 过大年” 宫廷过年习俗
观看入口: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www.dpm.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传承与创新两方面,谈谈你对当今春节年俗的认识。
7.(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农耕·工业·信息
材料一 农耕文明的发展

碳化粟和黍 铁犁铧
江堰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早期 战国时期,铁质农具被普遍使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
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 用。出现了在木犁上套 V 字形铁 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
10000 年至 8000 年前。 口铧的形式,即“铁犁铧”。 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3页/共13页

清代开荒执照
辕犁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 曲辕犁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
清代鼓励官员、百姓开垦荒
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
地。凡地方官招来的各处民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农业 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
人,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
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1764 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
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夫斯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有转轴、有滑轨、
带有 8 个竖立纺锤的机器。新机器被各工厂采用,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纱荒”。它的发明在纺
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曾把它称之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摘编自罗长青《纺纱机的发明与演变》
(2)依据材料二,说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新机器名称。结合所学,说说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的影响。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共有财产,它的开发、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
和国家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产生的覆盖全球、24 小时工作的通信网,使全球经济更紧密
地连接在一起。从事信息的生产、存贮、分配、交换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类工作的人数和比重,正在急
剧增加。电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从而使生产与生活的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
体化成了可能。
——摘编自宋振峰《论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说说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条件。
8.(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材料一 16 世纪 60 年代,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菲律宾建立了马尼拉据点,开启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西欧商
人或通过马尼拉直接进行美洲金银与东方产品的交换,或通过马尼拉运回中国的丝绸瓷器。美洲的主要农
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可可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在墨西哥进口总额中最高时占到
1/2 以上,大量在墨西哥铸造的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第4页/共13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背景,并概括贸易的影响。
材料二 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
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魔靴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
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判断,文中的“现在”应该是指 。(写序号)说明判断的依据。
①15 世纪早期 ②19 世纪后期
材料三 2012—2020 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
当前,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的威胁。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
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
体、利益共同体。
——摘自《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
(3)依据材料三,说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谈谈你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9.(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
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
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5页/共13页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图示①②所对应的内容。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中主要矛盾。
材料二 美国领导人在 1945 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二是怕
技术上的,怕原子弹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是怕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降临,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这也就
促使美国走上向全世界扩张的道路。在美国看来,正当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遭遇到了第一个也是主
要来自苏联的障碍,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安布鲁斯《走向全球主义》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二战结束美国走上向全世界扩张道路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此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材料三
位于联合国大楼前的雕塑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
现……引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发展。
——习近平《为建设更加关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给图一命名。分析全球化的主要阻碍因素。
10.(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经济互动推进世界连成整体。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纲之路航线与商品交流简表

主要航线 中国输出商品 输入中国商品

从山东出发到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出发,最远 水稻、大 象牙、犀角、

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豆、茶叶、丝绸 玳瑁、香料等
第6页/共13页

药物、青花色
唐 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 茶叶、瓷
料、掐丝珐琅技
宋 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有贸易关系的国 器、丝纲、漆器
术、奢侈品、纺织
元 家和地区达到 140 多个。 等
品等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生丝、纺织 宝石、珍珠、
明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
品瓷器、茶叶、 白银、新奇动物、
清 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经墨西哥
漆器、水稻等 花生、玉米等
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
——整理自司徒尚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变化。归纳出商品交流的种类,并说说商品
流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新大陆(美洲)的玉米、马钤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欧洲与亚洲,如日本、中国、英国等相继
种植,维持了长期的人口增长……番茄和辣椒改善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口味。旧大陆也向美洲传输了许多
物种,如小麦、猪、马、牛、羊等。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2)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物种交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20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大事记(部分)
①1947 年,23 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等贸易壁垒。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各成员国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2001 年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
②1964 年,77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
秩序。
③1967 年,欧共体成立,1993 年发展为欧洲联盟。
④1989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2014 年,在北京召开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7页/共13页
上,各成员国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⑤1999 年,美国、中国等国发起成立了二十国集团。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二十国集团开始召开领
导人峰会。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
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区域经济组织促进经济合作与 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并发挥重 世界贸易组织是协调世界经济的
发展 要作用 支柱
第8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海尔在全球建立工业园、制造中心、销售网络属于公司在全球的生产活动,D 项
正确;海尔是企业行为,不是中国政府行为,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发
展,排除 B 项;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演变属于世界的政治趋势,海尔的行为与经济全球化有关,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萨拉热窝事件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巴黎和会是战后初期世界的关
键会议之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走向和平发展世界的主要内容之一,①②④正确,选
B 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紧密联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排除③,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
的春天”;美苏“冷战”对峙期间,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导致美国对中国长达
20 年的封锁,抗美援朝战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同全球其他国家相互合作竞争,B 项正确;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发生在 11 世纪,与 17 世纪
荷兰进行殖民侵略没有关系,排除 A 项;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是我国民族内部事务,与荷兰 17 世纪
的殖民无关,排除 C 项;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发生在 11 世纪,与 17 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没有关
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伴随着美苏争霸的进行,世界形成
了两极格局,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D 项正确;图示展示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巴黎和会和经济全球化不符合,排除 AB
项;华盛顿会议不属于政治格局,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B
【详解】1961 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
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欧盟的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推动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东南亚联盟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非盟是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的政治实体推动多极化趋势;美洲国家联盟加速美洲国家一体
化进程,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B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与网络
信息化和人口老龄化无关,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6.(1)特点:历史悠久、与农业生产有关、祭祀祖先、重视亲情。
(2)变化:传统节日庆典走向衰落,法定节假日逐步确立;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工厂制度对作息
时间和劳动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压迫,政府立法机关的打击,中上流社会新的休闲时
第9页/共13页
尚的倡导。
(3)认识: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年俗方式的变化,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的名称始用于周朝”说明特点
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规定天子在每年元旦举行郊祀祭天,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为
了酬谢祖先保佑,祈求新的一年再获丰收,还要祭祀祖先。”可知特点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祭祀祖先、重
视亲情。
(2)变化:根据材料“传统节日庆典走向衰落,法定的星期六半日假和其它年度假日,逐步取代传统节
日。”可知变化是传统节日庆典走向衰落,法定节假日逐步确立;原因:根据材料“工厂主对于工人因庆祝
传统节日而旷工、迟到的行为无法容忍,政府法治机关也对工人的旷工行为进行打击。同时,中上流社会
倡导的海滨度假、游览公园和博物馆、到图书馆阅读等文化活动,逐渐成为近代新的休闲时尚。”可知原
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工厂制度对作息时间和劳动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压迫,
政府立法机关的打击,中上流社会新的休闲时尚的倡导。
(3)认识:根据材料关键词“线上展”“新春故宫文创产品”结合所学可知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年俗方式的
变化,年俗逐渐转为线上形式,但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
7.(1)农作物的栽培,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政策的
支持等。
(2)珍妮机。影响: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文明时代。
(3)表现:信息资源社会共有;全球经济连接在一起;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数和比重增加;生产与生活多样
化。
条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
【详解】(1)根据材料“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
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结合所学知
识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农作物的栽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与推广;根据材料“铁犁铧”“曲
辕犁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结合所学
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
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利工
程的修建;根据材料“清代鼓励官员、百姓开垦荒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政
府政策的支持等。
(2)根据材料“1764 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
造出了一部有转轴、有滑轨、带有 8 个竖立纺锤的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得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新机器名称是珍妮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机器
的发明和应用的影响是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文明时代。
(3)根据材料“在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共有财产”可得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信息资源社会
共有;根据材料“电子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产生的覆盖全球、24 小时工作的通信网,使全球经济更紧
密地连接在一起”可得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表现是全球经济连接在一起;根据材料“从事信息的生产、存
第10页/共13页
贮、分配、交换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类工作的人数和比重,正在急剧增加”可得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
表现是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数和比重增加;根据材料“电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从而使生产
与生活的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成了可能”可得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表现是生产与生活
多样化;根据材料信息“电子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产生的覆盖全球”“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电
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条件有计算机网络的发
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
8.(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影响: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刺激了中国
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2)现在:②。理由:1895 年发明了无线电报,这一时间位于 19 世纪后期。
(3)趋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认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
发展。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
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便 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
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他们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
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背景
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影响:根据材料一“美洲的主要农作物,如玉米、马铃
薯、可可等,相继传入中国”可知,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一“中
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在墨西哥进口总额中最高时占到 1/2 以上,大量在墨西哥铸造的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可知,大量白银传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西欧商人或通过马尼拉直接进行美
洲金银与东方产品的交换,或通过马尼拉运回中国的丝绸瓷器”可知,有助于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2)根据材料二“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魔靴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
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了“现在”的时候人们能使用
到的发明,主要有汽船、火车、电报。其中,汽船发明于 1807 年,火车发明于 1825 年,电报发明于 1895
年,电报最晚。因此,可以理解“现在”就是指电报发明之后。1895 年即 19 世纪后期,因此,“现在”应该
是指“②”,理由是 1895 年发明了无线电报,这一时间位于 19 世纪后期。
(3)趋势:根据材料三“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把
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可知,全球互联网
发展的趋势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认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
共同发展。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当前,
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的威胁。因此,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9.(1)①协约国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
(2)原因:政治:苏联的政治竞争;军事(科技):原子弹的军事机密公开;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面临挑
战;等等。(没有了共同的敌人或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美国企图称霸全球,美苏在政治方面的竞争)
第11页/共13页
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3)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和平与发展)。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对应的内容是协约国;②对应的内容是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矛盾: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可得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之
间的矛盾;根据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可得出帝
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美国领导人在 1945 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
会主义。二是怕技术上的,怕原子弹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是怕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降临,经济会重新转
向衰退。这也就促使美国走上向全世界扩张的道路”,可得出政治:苏联的政治竞争;军事(科技):原子
弹的军事机密公开;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面临挑战。根据材料二中“在美国看来,正当美国要实现霸权
主义野心却遭遇到了第一个也是主要来自苏联的障碍,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得出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全球,美苏在政治方面的竞争等。世界格局: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
(3)命名:根据材料三中位于联合国大楼前的雕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雕塑的理解可以为铸剑为犁
或化干戈为玉帛或和平与发展。因素:根据材料三中“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
应日益显现”可得出全球化的主要阻碍因素有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等。
10.(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汉朝时期有到东亚、到印度半岛的两条航线;唐宋元时期开辟多条航线,远
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明清时期,可以到达世界各地。商品交流的种类:农作物;手工业品;经济作物;
贵重物品等。影响:促进东西方各国的经贸的交往,丰富相互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建的物质文明。
(2)原因: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了生活习俗;农作物、家畜的交换丰富食物品种。意义:扩大了各洲间经济
交流;丰富了食物结构;有利于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融等。
(3)趋势: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选择观点三:世界贸易组织是协调世界经济的支柱。论述:世界贸易
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或 WT0,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贸易组织。二战结束后不久,在美国的推动下,
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95 年 1 月 1 日 ,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
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 160 个成员国,成
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 97% ,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的支柱,推
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第一问,由“汉从山东出发到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
岛南端和锡兰”;“唐宋元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
及东非海岸。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140 多个”;“明清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
陆,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变化在
于,海上丝绸之路,汉朝时期有到东亚、到印度半岛的两条航线;唐宋元时期开辟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
及东非海岸;明清时期,可以到达世界各地。第二问,由“水稻、大豆”,可知农作物;由“丝绸”“瓷器”,
第12页/共13页
可知是手工业品;“茶叶”“花生、玉米等”,可知经济作物;由“宝石、珍珠、白银”,可知贵重物品等。因
此商品交流的种类有农作物;手工业品;经济作物;贵重物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流动产生的影
响是,促进东西方各国的经贸的交往,丰富相互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建的物质文明。
(2)根据材料二“新大陆(美洲)的玉米、马钤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欧洲与亚洲,如日本、中国、英国等
相继种植,维持了长期的人口增长”,可知促进人口增长;由“番茄和辣椒改善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口味”,
可知改变了生活习俗;由“旧大陆也向美洲传输了许多物种,如小麦、猪、马、牛、羊等”,可知农作物、
家畜的交换丰富食物品种。因此物种交换产生的原因是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了生活习俗;农作物、家畜的
交换丰富食物品种。其历史意义在于扩大了各洲间经济交流;丰富了食物结构;有利于人口增长;促进经
济开发;促进文明交融等。
(3)根据材料三,第一问,由“20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大事记(部分)”,可知世贸组织成立;欧洲走向联
合,欧盟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国集团开始召开领导人峰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
材料,选择观点三:世界贸易组织是协调世界经济的支柱。结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
可。
第13页/共1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