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曹雪芹
西游记 吴承恩 《赤壁之战》中的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草船借箭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课前热身 北魏(曹操)
打败 攻打
西蜀(刘备) 联合 东吴(周瑜)
(诸葛亮) 派诸葛亮 (鲁肃)三国形势图 周瑜 曹操 鲁肃
丞相 都督 弓弩手 水寨
甘愿 妒忌 迟延 私自
擂鼓 呐喊 支援 整体感知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除此还讲到了什麽?起因(1—2)
准备(3—5) 经过(6—9) 结果(10)按事情发展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周瑜( )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周瑜( )说:“十天造的好吗?”
周瑜( )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周瑜( )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讨论填词.(试探;心中暗喜;威胁;迫不及待;)诸葛亮(脱口而出)“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 )说;“都督委托,当然办...”
诸葛亮( )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 )说;“...我愿立军状...”
讨论填词.(将计就计,态度坚决,笑了笑,胸有成竹, )心中暗喜
迫不及待
试探
威胁笑了笑 将计就计
胸有成竹
态度坚决分析人物的心理:自读经过部分,请你思考: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3 谁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自读结果部分,请思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1因为( )所以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只箭.
2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只箭,结果 ( )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十日内造十万只箭来陷害他.三天后如期交箭,有力地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使周瑜自叹不如.1.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知天文懂地利 识人心 知天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知天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知天文 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懂地利 知天文 从哪儿看出诸葛亮识人心? 懂地利 识人心 鲁肃( )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 )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1、填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
2、怎么理解周瑜的话?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这句话说明了周瑜什么心情?
2、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
曹操:生性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华卓越。
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写法:人物性格鲜明。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 “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 “借箭”的经过怎样? C “借箭”的结果如何? 练习: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用几组关联词,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写法:记叙有条有理。找出和下列句子照应的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2、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3、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写法:前后照应。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诸葛亮巧妙安排:一妙:青布幔子遮船,曹军看不清虚实。二妙:草靶子排在船两边,吓唬曹营军士,还可以保护自己。三妙:二十只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面积大。保证了借箭的数量,保持了船的平衡。四妙:二十只船回来顺风顺水,曹军望船兴叹。五妙:船上军士擂鼓呐喊,虚张声势。 课题中的“借”换“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亮了。后人赞美诸葛亮的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大家都知道三国中有不少是火箭的,但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当时的火箭是极易受潮,不便保管的,火烧赤壁时是用了火箭的,因为在战前已经准备充分,草船借箭是在曹操没有防备的时候突发事件,至于船上是真人还是假人,当时不在曹操考虑范围内,所以迅速的以普通弓箭击退敌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曹操生性心疑,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却没有放火箭? 【草船借箭 】释义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与草船借箭意思相同的成语:借刀杀人
都是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歇后语】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草船借箭——有误(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正史中的草船借箭】
? ?? ?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 ?? ?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 ?? ?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负荆请罪( ) 完璧归赵( )
精兵简政( ) 铁杵成针( )
惊弓之鸟( ) 凿壁偷光( )
卧薪尝胆( ) 望梅止渴( )
纸上谈兵( ) 刮目相看( )
髀肉复生( ) 四面楚歌( )
闻鸡起舞( ) 指鹿为马(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蔺相如 廉颇李鼎铭 李白 更羸 匡衡 勾践 曹操 赵括 赵高 祖逖 诸葛亮 刘备 项羽吕蒙 精忠报国( )
( )的居所--开门见山
(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 )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乐不思蜀( )
入木三分( )煮豆燃萁--( )
围魏救赵----( )毛遂自荐--( )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王羲之 刘禅 曹操 诸葛亮 愚公 岳飞 韩信曹植项羽望梅止渴---( )曹操孙膑毛遂破釜沉舟( ) 图穷匕见( )
杀妻求将( ) 南柯一梦( )
东施效颦( ) 赴汤蹈火( )
江郎才尽( ) 投笔从戎( )
鹤立鸡群(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景皓 共叔段 嵇康 班超 江郎 周瑜 吴起 东施 荆柯 项羽 淳于棼 草船借箭接受任务 诸葛亮 有知识
借箭准备 有胆量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有肚量
如期交箭 有计谋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太多了,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这部奇书!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