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8 19: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导入陈独秀
1879-1942“终身反对派”1921.创党
1929.除籍
1932.入狱
1937.出狱
晚景.凄凉
巨资.修墓……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 ——破坏旧传统建设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文化。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
朱云志
2011.10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1911年?一、尊孔复古逆流 “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一人编辑二、《新青年》1917年移师北大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辜鸿铭……陈独秀(文科长)
李大钊(图书馆长)
胡适(教授)
鲁迅(讲师)
等新旧 “无论各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科学与民主“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
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
三、思想革命释义都是舶来品。2、反对旧道德,引起舆论关注。
“儒者三纲之说,……而无独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反对的旧道德有哪些?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提倡自由、平等、独立为新的道德规范。——忠——孝——节 1917年,《新青年》销量猛增至15000多份。张国焘回忆:
同学原来知道《新青年》的人“非常少”,
自1917年初以后,“才引起同学们广泛的注意”,“每期出版后,在北大即销售一空”。
3、文学革命胡适
哲学博士,一生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
26岁任北大教授。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不久,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声援。
胡适主张“言文合一”,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饮酒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通俗易懂文学价值高真正创作出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鲁迅。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我翻阅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918年,
发表《狂人日记》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文学革命成果显著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
民国十五年四、偏激与反思 “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
“打倒孔家店”。
——吴虞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
——钱玄同、刘半农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鲁迅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 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陈独秀梁济的悲剧 1918年在北京投水自尽。
遗书:
“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著名哲学家
梁漱溟之父舍生取义陈独秀的反省 梁济的殉义对陈独秀震动之大,他感到梁济身上的“义节”精神决非新文化派指斥的“不合时代”的“腐旧思想”。

新文化运动不是要否弃“旧道德旧文化”,……而“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这是一桩大错,我就是首先认错的人”。
——陈独秀, 1920年。 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中西文化有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怎样看待
传统文化?公认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是以什么为标准?获13个博士学位,
精通9门外语。留着辫子。
赞美帝制。讴歌小脚。
主张一夫多妻。
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被称为“清末怪杰”。
我很保守,我是辜鸿铭。科学(赛先生):
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主要特征有逻辑、实证。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举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民主(德先生):
主权在民。非常宽泛。包括民主思想、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中,强调自由、个性解放,相当于“人权”。贞节牌坊,
表彰烈女,鼓励寡妇
殉夫或守节。郭巨埋儿奉母“‘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