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C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C C A B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A D B C D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C B D
二、非选择题(30分)
36.【答案】
(1)分封制。(2分)
根据分封等级及其爵位高低分地。(2分)
(2)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4分)
(3)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6分)
(4)积极影响: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4分)
37.【答案】
(1)新现象:铁农具的使用影响。(2分)
影响: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2分)
(2)新变化: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3)具体表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闭关锁国。(4分)厦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70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70分)
1.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这一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 )
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3.中华先民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崇拜物、标记。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了鸟、马、鹿、蛇、牛、鱼等标志图案,最后拼合成了“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图腾的形成( )
A.与专制君权的逐步强化密切相关 B.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印证
C.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具有理性色彩 D.实证了等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根源
4.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
5.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6.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削弱相权 B.提出重农抑商 C.强化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8.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9.西汉初年,汉文帝确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具无暴逆”的汉匈政策。这一政策( )
A.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 B.突出了长城的防御地位
C.有利于汉初的民族交融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10.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11.1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官方简牍记载:“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可(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去)‘夏’。”材料说明( )
A.秦国尚未完成全国统一 B.荆楚之地推行了郡县制
C.秦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D.政府力图维护国家统一
12.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13.(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这说明唐朝初年实行( )
A.远交近攻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开明民族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1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6.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17.宋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台谏系统以行使监察权。枢密副使吕公弼对英宗说:“谏管、御史,耳目之官……陛下当以政事责成大臣,而委视听于台谏”。这一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以保证权力机制正常运转。这一做法( )
A.改变了武将擅权的局面 B.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
C.避免了集体决策的失误 D.削弱了士族门阀势力
18.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19.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顾浩提议都临安,“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李纲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 )
A.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20.公元920年,辽太祖下令创制契丹大字,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不吕参考汉字形制,增减笔画,经半年创出契丹大字3000余字,后颁行全国。这反映出辽国( )
A.境内民族交融加强 B.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C.注重吸收汉族文化 D.推行文化强国的政策
21.下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22.“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23.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4.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25.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26..以下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表中人户变动主要是因为(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生产关系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国家控制的松弛 D.政治中心的东移
27、宋朝从南洋和印度洋、波斯湾进口的“蕃货”,主要以香料、药材、矿产和动植物初级产品为主;而输出品则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其中尤以纺织品、瓷器和铜钱为大宗出口商品。据此可知,宋代( )
A.海上丝绸之路轮廓初现 B.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工商业发展生机勃勃 D.国内市场与分工发展
28.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29.下图为明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至清
A.高产农作物失效 B.经济作物普遍
C.社会生产力衰落 D.人地矛盾加剧
30.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大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
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的现象 D.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31.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32.观察以下某一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关于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正确的是( )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惟恐出现纰漏。“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旋又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至“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 B.弥补了废丞相带来的体制缺陷
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取代丞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33.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 )
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 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
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 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34.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粹,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 B.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
C.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
35.下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的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设奴儿干都司 B.②地:派驻办事大臣
C.③地:平定准噶尔叛乱 D.④地:进行“改土归流”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8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三
材料四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请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王根据什么来决定分配土地的多少?(4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4分)
根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朝代开始继承并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什么?(6分)
你怎样评价该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鉬(锄)、斷(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4分)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