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1 13:44:34

文档简介

深大实验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 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小题,1-30 题,每小题 1.5 分,31-4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拟于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 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 2kg 的月壤返回地球。据此完成 1-3 题。
1.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脱离地球,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的宇宙空间,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0 年 9 月 25 日晚,天空上演了木星、土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天文景观,称之为 “双星伴月”,如图所示,左侧为土星,右侧为木星,中间是月亮。读图,完成下面 4-5 题。
4.关于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始终 B.均属固态星球
C.公转轨道完全在一平面上 D.公转方向相同
5.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 6-7 题。
6.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
A.四川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塔里木盆地
7.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2019 年 7 月, 12 岁的杰克逊赫普纳(Jackson Hepner)和家人去俄亥俄州度假,杰克逊在河床 玩耍时,无意在泥中发现一个奇怪、隆起的物体,后来证实是猛犸象牙齿。杰克逊通过查阅资料了 解到: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 哺乳动物之一,其中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 12 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猛犸象在约一 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 8-10 题。
8.猛犸象生活在(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9.猛犸象灭绝的时期
A.气候开始变冷 B.三叶虫开始灭绝 C.恐龙大量繁殖 D.气候开始变暖
10. 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海洋迁徙
据美国今日宇宙网站报道:科学家预计 2013 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
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 11~12 题。
11.如果 2012~2013 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下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 A.2035~2036 年 B.2023~2024 年
C.2015~2016 年 D.2020~2021 年
12.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 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 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3-15 题。
13.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是(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我国的钻探深度不断的加深。2019 年 2 月 19 日,我国在塔 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 8588 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 16~
17 题。
16.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17.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可以 A.直接观测地幔的物质组成 B.判断地核的物质组成
C.揭示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D.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河流及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 18~19 题。
1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9.根据地壳厚度及图中下关信息判断,图示 M、N 闭合曲线内两地区的地形可能分别是( )
A.谷地、山地 B.山地、谷地
C.谷地、谷地 D.山地、平原
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表完成 20--21 小 题。
20.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1.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B.阴雨天气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D.大气透明度高,吸收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温室大棚(甲图)是利用透明覆盖材料和环境控制设备,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乙图),有利于作 物生长发育的一种特殊设施.我国农民会依据时节和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在大棚表面再覆盖可伸缩 的遮阳网,对小气候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据此回答 22--23 题。
甲 温室大棚景观图 乙 大气受热过程图
22.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3.推测温室大棚使用遮阳网的主要时段在( )
A.冬季正午 B.盛夏正午 C.春季清晨 D.秋季傍晚
2017 年 9 月 8 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 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据此完成 24--25 题。
24.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25. 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逐渐下降 B. 逐渐上升 C. 先上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上升
2019 年 10 月 11 日凌晨 0 时 16 分左右,一颗疑似陨石的物体坠落在吉林松原地区,发出极其 耀眼的火光。专家表示,此次疑似陨石坠落现象为火流星现象,坠落的物体尚未找到。一般的流星 在 80-120 千米的高空就燃烧尽,流星体质量较大,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 稠密的低层大气。据此完成 26-28 题。
26.一般流星现象发生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7.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28.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
A.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热量来源于地面 C.高中低纬厚度一样 D.适合高空飞行
地表反照率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之比,反映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能力。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表能量收支的重要因子,主要受地表粗糙程度、土壤含水量以及太阳高 度角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气象站站点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 29--30
题。
29.该站点夏季地表反照率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 土壤含水量低 C. 太阳辐射量大 D. 太阳高度角小
30.地表反照率降低能够( )
A. 增加太阳辐射 B. 降低大气辐射 C. 降低大气逆辐射 D. 增加地面辐射
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
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完成 31--32 题。
31.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②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①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所致
32.由图甲推断,图乙中环流模式出现时间为 ( ) A.18 时~次日 7 时 B.8 时~当日 18 时
C.16 时~次日 8 时 D.0 时~次日 12 时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读“某年 11 月 9 日
6 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 33~34 题。
33.与甲地相比,乙地( )
A.气压较低 B.风力较小 C.气温较低 D.气流上升
34.甲地此时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 ,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 的 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 35~36 题。
35.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
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6.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读我国某年 12 月 13 日 8 时到 12 月 15 日 8 时寒潮蓝色预警天气实况图,据此完成 37-38 题。
37.图中内蒙古自治区 A 附近大气的受力状况正确的是
风向 风向
风向 风向
A B C D
38.此次天气现象会
A.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 B.利于海上船只航行 C.带给北方狂风暴雨 D.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发(腾)总量较大。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流域内年降水 量相对平稳,大规模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在无其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流域年蒸 发(腾)总量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 39--40 题。
39.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该流域( )
A.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大 B.土壤含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快 D.地下水水位下降
40.大规模造林后,该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植被( )
①遮阳降温 ②减小风速 ③吸尘固沙 ④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共 35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 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 “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 ,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是 。(2 分)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图中郊区居民区、公园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 改善市区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7 分)
(3)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从城市建设规划者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其他建议。(4 分)
4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 分)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8 分)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 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 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6 分)
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 作土壤表面铺设 10~15 cm 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8 分)深大实验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小题,1-30题,每小题 1.5 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 6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D D C D D D A B D A B C A D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C B A B C D B A D B B B A B D B D B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 35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参考答案:(1)①(1 分);自郊区吹向市区;(1 分)
(2)合理。(1 分)造林位置应城郊热岛环流范围之内(2分),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2 分),加快城市空气的流通、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2 分)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避免过度集中;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合理规划道路等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效果,便于热量散失;(任答 2 点,得4分)
4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答案 (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2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2分);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2分)下垫面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2分)
(2)1~6 时(或凌晨),(1分)10 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1分)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 (2分)
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2分)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2分)利于地表水下渗;(2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2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2分)(任答3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