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重点中学2023年下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5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D.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3.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部分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A.儒墨是百家思想源头 B.韩非集百家思想之大成
C.儒家居各家中心地位 D.诸子思想有传承与联系
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5.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 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 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6.汉武帝即位后,将货币的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上林苑”,同时颁布法令,加强铸币监管,严厉打击私人铸币等违法行为,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钱币者,一律死罪。汉武帝统一铸币权( )
A.根植于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B.折射出王国问题日趋严重
C.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日趋强化 D.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7.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8.表1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表1
品级 京官职言 京官月俸 外官职言 外官月俸
从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
从四品 国子司业 30 别驾 55
从五品 郎中 25 长史 50
从六品 侍御史 25 县令 40
从七品 殿中侍御史 20 录事参军 40
从八品 拾遗 12 博士 15
从九品 诸总监主簿 1.917 县尉 20
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
9.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千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10.史学界认为,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 B.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赋役合并折银征收彻底废除人头税
11.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12.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载素,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3.宋朝时,曲辕犁、踏翠、水力简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14.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嘉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科举制度创立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印刷业的发展
15.宋元时期,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这一现象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商业繁荣,市场活跃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民族交融,交流频繁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16.曾在乾隆年间担任军机章京的赵翼对军机处有过清楚的说明:“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反映出清朝( )
A.中央集权弱化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中枢机构完善 D.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17.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到(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9分;其中,第18题20分,第19题17分,第20题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实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泰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周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官僚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国语·齐语》或:“美金(指青铜)以铸刻栽,认诸狗马。愚金(指铁)以特知(做)、断(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平期“量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未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9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化的任务,汉朝的统治者还与儒家的道德家们建立了联盟,创建了先进的教育系统。在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经济高产的基础之上,汉朝的统治者把中国的影响扩展至朝鲜、越南和中亚地区,长期影响了邻近地区的社会。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