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01 23: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频率范围和人耳的听觉范围。
学生能够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频率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感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存在,理解其特性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设备、超声波清洗机、次声波发生器、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观察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段包含高频和低频声音的音频,提问学生:“你们能听到这段音频中的所有声音吗?”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听不到的声音部分。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我们听不到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出声音的频率概念。
提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那些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师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频率范围与人耳的听觉范围
频率概念讲解:教师解释声音的频率定义,“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并通过图示展示不同频率的声波波形。
教师提问:“你们猜猜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学生猜测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听觉范围实验:教师演示使用音叉和频率计测量不同音叉的频率,并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水花溅起的现象,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感受声带的振动频率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高频声音音调高、振动快;低频声音音调低、振动慢。并强调人耳只能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频率。
二、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超声波讲解:教师介绍超声波的定义,“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超声波在医疗、工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检测等。同时解释超声波的特性,如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等。
教师提问:“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其他超声波应用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次声波讲解:教师介绍次声波的定义,“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并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次声波在自然灾害预警、动物通讯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解释次声波的特性,如传播距离远、能量衰减慢等。然后通过实验演示次声波发生器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次声波的存在。
分组实验:学生使用次声波发生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然后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加深对次声波的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频率范围和人耳的听觉范围,认识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师强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更多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应用的资料,并撰写一篇关于“超声波或次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小型实验活动探究物理现象与家人分享学习成果。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存在及其特性;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实验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