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苏轼
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助读资料助读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助读资料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助读资料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一、注意读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相与 ( )Jiě xìng suì qǐn
yǔ
二、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三、注意感情基调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注意文章结构1、念无与为乐者
2、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于是到共同,一起院里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清闲的人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同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中(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美文品读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篇幅的精短。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内容的丰富。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月色的描写。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情感的波澜。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
一次分析练习
美在“闲人”的意味。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悟一悟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
用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堂上练习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作者的是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苏轼、苏辙、苏洵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①考虑,想到 ②就 ③睡觉 ④共同,一起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