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充满战斗力的特点。
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
3.设想作者演讲时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
4.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语言基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氛( ) 衰颓( ) 愚钝( )
毋庸( ) 刨土( ) 狡狯( )
二、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这座城市有数条铁路通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
2.我军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潜入敌军阵地, 打了敌人一个惊慌失措! ( )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资料链接】
一、识作者
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探背景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作了这次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在这篇演说中,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通过列举大量事实,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展示在听众的面前。演说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提纲挈领统全局
——从关键词入手,厘清思路和内容
[任务导引]
演讲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需要与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好的演讲应该针对听众的现实需要提出问题,进而逻辑严密地阐释问题,吸引听众,本文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学习时,可从关键词入手,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任务设计]
1.第1、2段各有一个关键词,请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概括其内容。
2.第3、4段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请解释其含义。
3.第3、4两段的基本思路是:提出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办法。请对此具体分析。
任务探究二 有的放矢看对象
——从文体入手,体会演说的针对性特点
[任务导引]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演讲稿不仅要考虑演讲的目的、场合,还要考虑演讲的对象,一定要根据不同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及兴奋点来确定演讲的内容。无的放矢,乱写一通,是万万不行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文章的针对性。
[任务设计]
4.这篇演讲词,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请从写作背景、听众和演讲词结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5.请从听众的角度分析第4段结尾“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执刑者”的作用。
任务探究三 合理设计巧鼓动
——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任务导引]
增强演讲的鼓动性、感染力,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开场时,语言设计要能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倾听欲望,收取“镇场”的效果。演讲过程中,语言设计上可以大量地使用排比、呼告、反问、设问、感叹等表现手法,强化听觉效果。演讲稿中既要力避平铺直叙,也要避免高潮迭起,要在能引发听众强烈反响和共鸣的地方合理设置高潮,从而达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境界。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任务设计]
6.为了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清楚、生动、鲜活,文章运用了一些表达技巧。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1)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2)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3)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4)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参考答案】
【语言基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氛(fēn) 衰颓(shuāi tuí) 愚钝(dùn)
毋庸(wú) 刨土(páo) 狡狯(jiǎo kuài)
二、1.正确。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2.错误。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语境指敌人毫无防备,临时来不及应付,应用“措手不及”。
三、成分残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缺少宾语,应在其后补写出“的神奇力量”。
【文本鉴赏】
二、①势不可挡 ②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任务探究】
1.第1段:秘密。第2段:革命气氛。这两段从1848年革命入手,指出无产阶级解放和革命趋势即将到来。
2. (1)最重要的关键词:事实。这个关键词在这两段中被提及了三次,且用了“伟大”“不敢否认”“显而易见”“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等词语来修饰。
(2)“事实”的含义:工业和科学的无比巨大的力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衰颓;或者说是“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简言之,就是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矛盾)。
3. (1)第3段首先提出社会矛盾(事实)是工业和科学与现代社会的衰颓。
(2)第4段上半部分具体分析这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和性质。①表现:机器力量神奇,技术在胜利,同时带来贫困、道德败坏、人的异化。②性质: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矛盾)。
(3)第4段下半部分提出解决办法:发动社会革命,由工人阶级掌握“社会的新生力量”。
4. (1)造成落差,吸引听众。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篇演讲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暴露”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给了听众,震撼着听众的心灵。
5.因为听众主要是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友,所以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在鼓励与激励他们,从两个层面进行:先充分肯定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高度赞扬了英国工人运动的成果,暗示同仁们不要因为斗争被掩盖和隐瞒就放弃革命理想;再以“菲默法庭”作喻,铿锵有力地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无产阶级担负着历史的“执刑者”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通过描绘这样一幅广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图景,激发战友们的战斗激情。
6.(1)运用了比喻手法。“坚硬的外表”比喻“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貌似强大,但已是外强中干”,“汪洋大海”比喻“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比喻“依然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统治势力”。整句话多处运用比喻,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从而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创立无产阶级的宏基伟业。
(2)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狡狯的精灵”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用在此处喻指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比喻和典故的运用,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马克思深刻的理论,即工人阶级是化解这一矛盾的不二人选,工人阶级将推动社会的新生力量高效发挥作用。
(3)运用了比喻和用典。“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此处用来喻指造福于劳动大众的革命。“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出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此处用来喻指革命。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表达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力量。
(4) 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一种新生的人类,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的判决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