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1 20: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古诗四首》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抒发了怀揣报国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和《金色的鱼钩》追忆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不畏牺牲的光辉形象;三篇选文涵盖古今,有英雄个体,也有革命群体,充满浓烈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女儿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录。属于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文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不简单的言语秘妙,妙在何处呢?妙在结构的巧妙,语言的真挚,文体的独特,主题的鲜明,表达的智慧等等。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要素在教材中从四年级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到五年级通过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再到本单元“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品质”,呈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语文要素之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五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五年级上册,借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上借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六下需要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调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反复借助资料反观语言文字,逐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体会。
三、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梳理故事情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重点)
3、关联多元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
4、感受革命英雄气概,自觉传承革命精神。(难点)
四、学习活动
(一)课前交流,初识人物
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认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出示名家名言。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名人名家关于李大钊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想去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汇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录。
2.借助预学单汇报“挑战一”:学生读四组词语。接着关注这些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结合“挑战一”中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完成“挑战二”。
【设计意图:以预学单为导引,学生便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预学单中
的两个挑战性任务,一个指向生字、新词的习得;一个指向故事情节的梳理。预学单作为课前学习的支架,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三)聚焦被捕前,研读交流,习得方法
1.完成学习单中的“活动一”:自由朗读 2-7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被捕前,最触动你的句子?然后在旁边作上批注。
2.学生研读交流。
预设学生研读交流一
学生分别从“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和”父亲一向是慈祥”,这两个句子中读出严厉的父亲和慈祥的父亲。
(1)同样是面对孩子的询问,为什么父亲前后的态度如此不同呢?作者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预设学生研读交流二
学生发现父亲的语言描写中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表达他坚决不离开的决心。
(2)关注特殊句式,对比阅读,体会人物内心。
(3)补充材料一,帮助学生了解李大钊的工作。
(4)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品质。
总结方法:我们关注着父亲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对比着读,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关注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情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读好人物语言。】
(四)聚焦被捕时、被审时,自主学习
1、学法迁移,小组共学 8——29自然段被捕时、被审时的片段,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然后在旁边作上批注。
2、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1:被捕时学生能够抓住“严峻的态度”、“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向外走”这样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感受父亲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1)明明是在回忆父亲,作者为什么又写了自己呢?
(2)分角色阅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预设 2:被审时学生能够抓住“没戴眼镜”、“灰布旧棉袍”、“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慈祥的脸”这样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感受父亲遭受苦刑但依旧坚强。
(1)补充资料 2,了解父亲在狱中遭受酷刑。
(2)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换做常人根本无法忍受,可是父亲神情为什么还能如此平静慈祥?作者这样写前后矛盾吗?引导学生关联外貌与神态,在联想与想象中体会李大钊的坚贞不屈和慈爱。
(3)加深理解反复读。
【设计意图:关注语言、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紧紧围绕一个研读话题交流,在反复的读中,发现中,由浅入深,体会人物品质】
(五)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1.对照“学习活动三”的要求,创设情境,跨时空的父女对话,学生分别走进李大钊和李星华,写一写他们最想说的话。
2.生展示交流
3.感受到李大钊内心的力量,是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阅读和表达不是形式上的读写结合,而在于阅读深处的心声抒发,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学生阅读的内化,而在这样的对话中,理想和信念的种子发芽,语言的生成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六)拓展资料,传承革命精神
孩子,这节课我们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感受到了父亲这伟大而又平凡的品质,结合相关资料,我们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了解了那个年代,那段历史,感受到大钊先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理想信念不只在李大钊身上体现,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历程,为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处,拓展革命英雄群像,使学生通过走进一位英雄,走进一段故事,进而走进一群英雄,走进一个民族的传承。自觉传承革命理想和信念。】
五、板书设计
评测练习
一、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_______周年。文章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二、阅读理解
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其中“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女儿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录。属于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文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不简单的言语秘妙,妙在何处呢?妙在结构的巧妙,语言的真挚,文体的独特,主题的鲜明,表达的智慧等等。为突破重点、难点,我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以三单巧设支架,串联课堂本节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长篇短教”的教学方法。重其所重,略其所略,设置预学单、学习单、研学单,将整节课串联,环环相扣本节课的重难点一一突破,如在预学单中,以预学单为导引,学生便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预学单中的两个挑战性任务,一个指向生字、新词的习得;一个指向故事情节的梳理。预学单作为课前学习的支架,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2、走进人物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根据新课标和单元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选准着力点,在学习被捕前时,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描写李大钊的句子触动了你 "抓住这一关键点重点突破,重点体会的是 2-7自然段,学生关注着父亲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对比着读,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进而学生迁移运用,继续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关注语言、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紧紧围绕一个研读话题交流,
在反复的读中,发现中,由浅入深,体会人物品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创设情境,读写结合在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时,创设情境,跨时空的父女对话,学生分别走进李大钊和李星华,写一写他们最想说的话。感受到李大钊内心的力量,是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心,阅读和表达不是形式上的读写结合,而在于阅读深处的心声抒发,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学生阅读的内化,而在这样的对话中,理想和信念的种子发芽,语言的生成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以上是我的想法并在教学过程较好得以实施,我自认为是我的成功之处。本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没有太大的差距。教学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可能是因为录像课的缘故,有些学生很紧张,一节课都没有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也跟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我的感情投入在某些环节也是不够的,语调比较平淡,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