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10: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夫”3个生字,会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意思,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4.还原人物思维过程,明白寓意。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意思,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还原人物思维过程,明白寓意。
评价任务:
朗读评价:
1.语音标准,吐字清晰。
2.节奏得当,情感真挚。
阅读评价: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意思。
2.还原人物思维过程,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七单元——思维火花。在第七单元的学习中,每个人都是最强大脑。现在我们来到第一关:不能自圆其说的楚人。
板块一:清除障碍 初识思维
1.观察汉字演变,初识思维过程。课件分别出示金文、小篆的“矛”“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的演变,猜测楷书是什么字,并理解这两种物品的用途。(生猜测正确时马上板书课题的“矛盾”二字,并提醒学生不要漏掉“矛”字最后一笔“撇”。)
预设:第一行的金文像古代的长矛,上部是矛的头部,长条是手持的矛柄,中间的半圆是红缨,这是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由“矛”想到了与它关联的“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防守的武器。
师:为仔细观察的你们点赞。你们不仅推测出了文字,还根据字形推断出它的作用,这其实就是你们刚刚的思维过程。
2.完善板书的课题,生齐读课题。揭晓今天所学是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
3.介绍出处与作者。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韩非去世后,后人根据他所言编集而成《韩非子》一书,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滥竿充数》兔》《讳疾忌医》《老马识途》等。
4.读文。(1)指导读准确,尤其关注两组同音字:
誉 鬻 夫 弗
(2)尝试断句,读通课文。关注难读句子并出示正确断句: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板块二:理解文意 读出韵味
1.勾联以前所学释字方法。
2.小组运用上述方法,交流大意。
3.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适时进行以下教学。
(1)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①誉:夸赞、夸耀。(结合“陷”的注释,可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卖者夸赞自己的盾,由此猜出“誉”是“夸赞、夸耀”的意思。)
②弗:不。(结合上下文中双方的对话,猜测句子的意思,即卖者答不上来,进而猜出“弗”是“不”的意思。)
③立:存在。(结合前文,知道“不可同世而立”的是卖者说的“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进而猜到“立”的意思是“存在”。)
(2)指导难理解的句子。出示难理解的句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适当讲解“夫”在古文中放在句首,是引起议论。理解意思时,不用翻译。
4.根据理解,说出文章大意。
预设:有一个楚国人,他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任何物品都不能够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任何物品没有不能刺穿的。”于是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不可能刺穿的盾与没有刺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5.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教师适时范读,注意读出音断气连,以及楚人前后的变化。
板块三:复述故事 关注思维
1.指导学生梳理出“故事山”作为复述故事的支架。(黑板右边板书出“故事山”)
2.出示创造性复述故事评价标准:
3.同桌互相练习。
4.学生上台复述故事,师生依据标准进行评价。
5.结合故事山,练习背诵课文。
板块四:聚焦过程 深化思维
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楚人的心理活动,并小组交流。(隐藏课件上的“思维过程”四字。)
适时指导点拨:
楚人卖之前:引导学生抓住楚人想尽快把矛和盾卖出去的心理想象。
楚人卖之时:引导学生抓住楚人想夸耀物品优点,吸引顾客买下矛和盾的心理想象。
被人戳穿时:引导学生抓住楚人发现自己两种夸耀形成的漏洞和哑口无言的反应进行想象。
2.小结悟寓意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真的走进了楚人的内心。其实你们刚刚想象的楚人心理,就是楚人的思维过程。(出示课件上的“思维过程”四字。)
师:这样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楚人,把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中,难怪在旁人发问时,他什么表现呀?(其人弗能应也。)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吗?从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师:是啊,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会陷入尴尬的处境,闹出笑话来。
板块五:以文带文 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大家阅读小古文《画蛇添足》,按照画之前、之中、之后的顺序,还原这个郑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又造成了怎样的结果,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