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1 20: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模拟对话,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学习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丰富的内涵,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杜甫的诗歌导入
二、初读诗歌知大意
1.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生读示范
2.带着感情齐读全诗。
3.石壕吏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简要概述这首叙事诗。
叙事诗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石壕吏》:安史之乱时的一个夜晚,官吏在石壕村村民家中强行征夫。
4.感知诗中反常之处。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他们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怕被差役捉去。
(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二死,说明战争异常的惨烈。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说明无兵可征,连老人都被捉充数。
三、深入感知几多苦
(一)老妇苦
1.(1)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赏析对比的手法。
(2)听读示范。
2.小组讨论:“妇啼一何苦”,老妇的苦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贫困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年老服役,从军之苦)
3.(1)同桌讨论,分角色朗读。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是一下子全哭诉出来,还是被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想出差吏的问话。
石壕吏(蛮横):(1)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怀疑):(2)汝家还有何人?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厉声):(3)再无他人了吗?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凶残):(4)汝家必要交一人!如若不然,全家难保!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中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可以想象他凶横残暴的嘴脸以及话语,这种故意把问话藏起来,只写出答话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记忆一下,叫做藏问于答。
(2)再读老妇的“致词”,深入感知。
4.差役捉人后的夜晚是安静的夜晚吗?有什么声音出现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那么是谁在哭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思考我仿佛听到了因的哭泣。
(二)社会苦
1.默读导学案上的课外链接材料,找出《新安吏》和《无家别》中体现百姓苦的句子。
《新安吏》:
(1)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2)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3)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无家别》:
(1)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2)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3)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4)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5)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2.总结:这是一个苦难的——社会,是战争频繁造成了社会的苦。(三)诗人苦
1.面对苦难的人民,面对苦难的社会,诗人饱含怎样的感情?同情,无奈,愧疚。
2.目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何敢于仗义执言,“临危莫爱身”的杜甫此时却失语了呢?一方面,百姓受苦,家破人亡,另一方面,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杜甫是矛盾的,他只能沉默。
3.总结:诗人杜甫,也在悲泣,也很痛苦。他的悲泣和痛苦来自于为官却无法为百姓分忧的愧疚和无奈,来自于对老百姓的同情。四、“诗圣”“史诗”
1.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山河,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尊称为——诗圣。
2.结合诗歌深入理解“诗圣”的魅力。
(1)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祖。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4)安得广厦千万间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五、课堂小结
(1)再次朗读全诗。
(2)本课小结,总结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解读深层情感: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再次回到课堂一开始的这首小诗,学习完本节课后相信同学们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再细细地品味一番。你曾粪土朱门的酒肉,你曾哀号路边的野骨。你有千般悲悯之心,要用同情编织广厦,庇天下寒士。同时,你也站在逃难的人群之中,用眼睛定格灾难。把妇啼的悲怆,排列成笔下的交响。一首诗,浓缩了硝烟,罐装了历史。六、课后作业
根据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构建生活场景,将《石壕吏》改写为记叙文。
注意:
1.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2.人物不变
3.主题不变
《石壕吏》评测练习
一、课文基础
(一)注音。石壕吏()逾墙走()邺()城戍()老妪()力虽衰()河阳役()备晨炊()泣()幽咽()
(二)释义。
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天明登前途...:二男新战死:听妇前.致词:
(三)读懂诗意。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用“我”的口吻来简要讲述这个故事(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
2.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为我们交代了、以及老妇致词的由来。
3.诗中采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吏和妇的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诗能有几多苦。
1.“妇啼一何苦”,那么老妇的“苦”体现在诗中的什么地方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对比阅读
【甲】石壕吏(原文略)
【乙】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释】
①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字。
6.赏析【乙】诗中"炉存火似红"中的"似"。
7.[乙】诗的第二联,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情的?8.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点?
《石壕吏》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一篇。《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以此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本节课值得肯定的是,将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是语文课堂的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石壕吏》是现实主义的典型诗歌,语言凝练,意蕴含蓄,所以我在课堂教学当中,将朗读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吟诵,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诗歌第一段的内容,更深入的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之后更好的理解、学习与思考。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老妇的“苦”到底体现在何处,让学生主动思考、团结协作,这样慢慢的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随后在设想差役的问话环节,我运用了情景创设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差役和老妇进行对话,帮助学生身入其境,对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本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课外诗歌的解读以及杜甫其他诗歌的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当时苦难的社会,更体会到了诗人苦闷的灵魂。诗人杜甫,也在悲泣,也很痛苦,他的悲泣和痛苦来自于为官却无法为百姓分忧的愧疚和无奈,来自于对老百姓的同情。在一次次由浅入深的朗读中,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凡事没有十全十美,本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在拓展的诗歌和杜甫诗风方面,没有进行过多分析,在语言品读方面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与学生继续探索,继续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