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3 13: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使用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3)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它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章的内容设计进一步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而探索出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不仅如此,本章还突出了对一次函数y=kx+b中k与b意义的认识,并让学生经历由一次函数表达式到图象,又由图象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一次函数应用的继续,上一课时主要围绕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展开,本课时主要围绕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展开,难度上有所提高。从图象的应用上看,前一课时关注的主要内容与有图象与Y轴的交点,以及k,b的实际意义等;本课时则更增加了图象交点的实际意义。不同的k与b的意义及其比较等,这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几何直观等有良好的作用。
3.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学习了单一函数在一次函数图像中的应用。本节内容既是对一次函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旨在通过多个例题和题目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图像分析和数学建模能力。本节内容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解决交点问题,理解k,b的实际意义。
4.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能够从同一坐标系中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理解函数图象交点的实际意义 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5.学习重点难点
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2.从函数的图象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难点) 3.对两个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哪个在上哪个在下的对应区间的理解(难点) 突破方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看图,先看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针对各特殊点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1 根据图意填空学生活动1 通过观察图象与上节所讲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仔细观察两条直线分别表示的量,小组讨论两条直线的特征,然后根据图象及所给的问题找出解答填空题的思路,并得到结论。活动意图说明: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比较两条直线的特征,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结合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量及已知条件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图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尝试。对于个别学生不会看图象,教师提示他们解题思路。 l1与l2 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y=k1x +b1与y=k2x+b2中,k1,k2,b1,b2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学生活动2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分析函数图象的特征,把自己通过图象所得出的结论都叙述出来,并相互补充,再看题目所要求的问题,然后回答。小组内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所分析的过程都叙述出来,供大家分享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描述过程,做到言简意赅。通过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把实际问题与函数图象结合起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y=kx+b中,k和b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环节三:教师活动3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p94 完成p94(1)--(6)学生活动3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互相补充、纠正,只要能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尽可能的都说出来。活动意图说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小结 1、两直线交点的意义: (1)几何意义:两直线交点是它们的公共点; (2)代数意义:两直线交点的坐标同时满足两个解析式;切记:不同的实际问题中意义不同。 2、利用图像比较函数值的方法: (1)先找交点坐标,交点处y1=y2; (2)再看交点左右两侧,图像位于上方的直线函数值较大。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7.板书和PPT等媒体设计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两直线k,b的实际意义,例题 三、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习题4.7必做题2.3 选做题:复习题15 第2题(1)(2),第3题(1)(2)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到结果。第(3)问学生分类可能不全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单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分析获取信息,进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开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怎样从两个函数图像的比较,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怎样抓住有用的特征去分析、比较。于是,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形式为铺垫,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做素材。以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展开学习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不仅来源于极具现实意义的学习素材,创设现实情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这一理念。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有与同学合作互动的空间,有与老师交流表达的机会。学生不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后进生识图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评价(作业提交形式:教学设计文稿)
维度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请在适合的层级画√) 得分
欠缺 达到 优秀
教学内容分析 1.恰当提出单元主题,界定单元内容框架;
2.能够把单元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训紧密结合,设计培养路径和层次;
3.本节课的内容定位和组织指向单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析本节课内容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情 分析 5.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本内容难易情况;
6.对以往学习难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开展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由此提出教学对策;
教学目标制定 7.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实际获得、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8.描述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目标;
教学方法与策略 9.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
10.学习资料准备充分、鲜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11.教学环节分解合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合理;
12.学习活动,动手动脑结合,预设学生活动情况和提供学习支架;
板书与信息技术应用 13.结构化板书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帮助理解内容;
14.演示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15.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设计 16.课后的及时练习题设计符合目标,且有预设达标情况;
17.任务性作业设计,有完成任务过程的支架;
18.对重、难点内容学习过程有课堂观察的预设。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9.目标、学习过程与作业具有一致性;
20.设计利于强化、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课后说课 22.清晰阐述本节课设计的背景; 23.描述教学过程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 24.分析学习效果的检测情况; 25.提出同类课的改进设想。
其他 (针对项目的特殊要求) 26.能够看到有本项目学习内容的尝试实践过程痕迹
注:1.本评价标准可以用于教授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2.可以根据项目要求赋予评价的权重;3.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在“其他”处添加评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