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零用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存零用钱”的现实情境,以元、角、分为背景,探索并掌握小数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存过零用钱吗?
生:存过。
师:其实在存零用钱中也隐藏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存零用钱中的数学。
板书:存零用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自主思考,探究新知
淘气从来不乱花钱,他喜欢把零用钱都存起来用到有用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1月、2月存零用钱的情况好不好?(课件演示教材第84页情境图)看!(展示图中表格)你喜欢他的这种做法吗?
月份 存钱数
1 11.5元
2 3.2元
1、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
同学们都很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今天我们为解决:淘气这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2、尝试解决问题:淘气这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学生独立列算式。
(我们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你是怎么想的?)
自己尝试计算。11.5+3.2
合作交流,梳理方法。
1、怎么计算呢?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合作要求:
(1)、先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一个组员分享,其他组员认真听,不同的方法要让每个组员都听懂。
(3)、组长总结方法,确定展示人员。
2、小组展示并说出其计算的方法。
方法一:
把元转化成角:
11.5元=115角,3.2元=32角,
115+32=147角,也就是14.7元。
师:他的方法是把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加法转化成了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来解决的。(他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方法二: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11.5元就是11元5角;3.2元就是3元2角。11元+3元=14元,5角+2角=7角,最后总数是14元7角,也就是14.7元。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元 角
1 1 . 5
+ 3 . 2
1 4 . 7
师追问:为什么要把5和2对齐,1和3对齐呢?(引导学生说出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
师追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了,元和元就对齐了,角和角就对齐了)
3、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竖式计算小数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用尺子画直线,从角开始加起,把单位相同的加到一起,对齐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理解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联系。
课件出示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那有一样的地方吗?
5、优化方法,感知竖式计算的简洁性。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你能说说用竖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6、我们来解决一下黑板上的问题:淘气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
(1)学生完成后,在展台展示其计算过程。
29.9-14.7=______(元)
方法一:
29.9元=29元9角 14.7元=14元7角
29元-14元=15元 9角-7角=2角
15元+2角=15元2角 15元2角=15.2元
方法二:
29.9元=299角 14.7元=147角
2 9 9
- 1 4 7
1 5 2
方法三:
元 角
2 9 . 9
- 1 4 . 7
1 5 . 2
(2)师:我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小数点要对齐,然后再相减。
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下面的计算正确吗?不对的地方请你帮忙改正。
2、
乐乐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元?
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展示,关注竖式计算的方法。
(3).教师纠错、评价。
五、课堂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六、板书设计
存零用钱
11.5+3.2=14.7(元)
1 1. 5
+______3.____2__
1 4. 7
29.9-14.7=15.2(元)
2 9. 9
-1______4.____7__
1 5. 2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分类地逐个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着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同时重点引导学生用竖式来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注重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的意识培养,为后面学习小数加法做好知识的铺垫。这节课上完后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在学生已知答案的情况下很好地去组织教学;二是在层次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体现出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