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上)统练一数学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上)统练一数学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11: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统练一
数 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50分)
x 0, x2 x 0
1. 命题:“ ”的否定是( )
x 0, x2A. x 0 B. x 0, x2 x 0
C. x 0, x2 x 0 2 D. x 0, x x 0
2.设全集U = 0,1,2,3,4,5 , A = 1,3 , B = 2,4 ,则 ( AU ) ( B =U ) ( )
A. 0,5 B. 1, 2,3, 4 C. 0,1,2,3,4,5 D. 0,1,2,5
3. 荀子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来自先秦时期的名言阐述了做事情不
一点一点积累,就永远无法达成目标的哲理.由此可得,“积跬步”是“至千里”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可用集合符号表示为( )
A. ( U A) ( U B) B. ( U A) ( U B)
C. ( U B) A D. ( U A) B
2
5. 设集合 A = 1,4,x , B = 1,x ,且 A B = 1,4,x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 x的个数是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6. 命题甲: x 2或 y 3;命题乙: x + y 5,则甲是乙的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设 p : a 1 b,q : ab +1 a + b,则 p 是 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 若命题“ x 0,3 , x2 2x a 0”为假命题,则实数a可取的最小整数值是( )
A. 1 B. 0 C. 1 D. 3
第1页/共10页
9. 对于集合 A,B,我们把集合 x x A且x B 且叫做集合 A 与集合 B 的差集,记作 A B.现已知集
合 A ={1, 2,3, 4,5}, B ={2,3,4,6,7},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B ={1,5} B. B A ={6,7}
C. A (A B) = B D. A (A B) = A B
1, i A
10. 设集合A 是集合 N *的子集,对于 i N *,定义 i (A) = ,给出下列三个结论:①存在 N *
0, i A
的两个不同子集 A, B ,使得任意 i N *都满足 i (A B) = 0 且 i (A B) =1;②任取 N *的两个不同子
集 A, B ,对任意 i N *都有 A, Bi (A B) = i (A) i (B);③任取 N *的两个不同子集 ,对任意
i N *都有 i (A B) = i (A)+ i (B);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二、填空题(每小题 5分,共 25分)
11. 已知集合 A = x x a , B = x 1 x 2 ,若 B A,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 1
12. 能说明“若 a﹥b,则 ”为假命题的一组 a,b的值依次为_________.
a b
13. 若存在性命题: x∈R,使得mx2 +1 0是假命题,且全称命题: x R, x2 2mx +1 0是真命题,则实
数 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4. 已知 x 表示不大于 x的最大整数, A = y | y = x [x] , B = y | 0≤ y≤m ,若 y A是 y B 的
充分不必要条件,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5.设非空集合 S = x m≤ x≤ l 满足:当 x S 时,有 x2 S ,给出如下四个命题:
1 1 1 2
①若m =1,则 S = 1 ;②若m = ,则 ≤ l≤1;③若 l = ,则 ≤m≤0;④若 l =1,则
2 4 2 2
1 m 0 或m =1;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 35分)
16. 设集合U = R , A = x 0 x 3 , B = x m 1 x 2m .
(1)m = 3,求 A∩( U B);
(2)若 B A ,求m 的取值范围.
17. 设命题 p :关于 x的方程 x2 +mx +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q :关于 x的方程
4x2 + (4m 2) x +1= 0 无实数根.
(1)若 q 为真,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若 p 且 q 为假, p 或 q 为真,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第2页/共10页
18. 给定整数 i ,如果非空集合T 满足:
一:T N *,T 1 ,
二: x, y N *,若 x + y T ,则 xy i T ,那么称集合T 为“减 i 集”.
(1) P = 1, 2 是否为“减 0 集”?是否为“减 1 集”?
(2)是否存在“减 2 集”?如存在,求出所有“减 2 集”;如不存在,请证明.
(3)是否存在“减 1 集”?如存在,求出所有“减 1 集”;如不存在,请证明.
第3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50分)
1. 【答案】C
【分析】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改量词,否结论即得.
【详解】因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所以命题: x 0, x2“ x 0 ”的否定是“ x 0, x2 x 0 ”.
故选:C.
2. 【答案】C
【分析】根据补集的概念,即可求出 U A, U B ,再根据并集运算,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由题意可知 A = 0,2,4,5 , B = 0,1,3,5U U ,
所以 ( A) ( B) = 0,1,2,3,4,5U U .
故选:C.
3.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
【详解】根据“做事情不一点一点积累,就永远无法达成目标”,即要达成目标必须一点一点积累,
所以 “积跬步”是“至千里”的必要条件.
故选:B
4. 【答案】C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是集合 A与集合 B的补集的交集.
【详解】图中阴影部分是集合 A与集合 B的补集的交集,所以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 ( U B) A 表示.
【点睛】本题考查了用韦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考查了学生概念理解,数形结合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5. 【答案】C
【分析】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得 x≠±1 且 x≠4.再由 A∪B={1,4,x},得 x2=x或 x2=4,可解出符合题
意的 x 有 0,2,-2 共 3 个.
【详解】 A = 1,4,x , B = 1,x2 ,
所以由集合的互异性可得 x = 1且 x 4,
A B = 1,4,x ,则 x2 = x或 x2 = 4
解之得 x = 0 或 x = 2
满足条件的实数 x有0,2, 2 共 3 个,
故选 C.
【点睛】本题给出含有未知数 x 的集合 A、B,在已知它们并集的情况下求实数 x 值,着重考查了集合元
素的基本性质和集合的运算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第4页/共10页
6.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若 x 2 或 y 3则 x + y 5的逆否命题为:若 x + y = 5则 x = 2 且 y = 3 为假命题,
则原命题不成立,即充分条件不成立;若 x + y 5 则 x 2 或 y 3 的逆否命题为:若 x = 2 且 y = 3 则
x + y = 5为真命题,则原命题为真命题.即必要条件成立.所以甲成立是乙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 B.
考点:四种命题.
7. 【答案】A
【分析】由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结合题意求解即可.
【详解】若 a 1 b ,则 a 1 0,b 1 0,所以 (a 1)(b 1) 0 ,
所以 ab +1 a + b,所以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1
若 ab +1 a + b,不妨取 a = ,b = 5,不满足 a 1 b ,
2
所以 p 不是 q 的必要条件,故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8. 【答案】A
【分析】根据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为存在量词命题,把命题转化为命题“ x 0,3 , x2 2x a 0”
为真命题,分离参数转化为 a x2 2x 在 x 0,3 上有解,构造函数求解最小值即可.
【详解】因为命题“ x 0,3 , x2 2x a 0”为假命题,
所以命题“ x 0,3 , x2 2x a 0”为真命题,即 x2 2x a 0在 x 0,3 上有解,
即 a x2 2x 在 x 0,3 上有解,记 f (x) = x2 2x , x 0,3 ,则 a f (x)min ,
因为 f (x) = x2 2x在 0,1 上单调递减,在 (1,3 上单调递增,所以 f (x)min = f (1) = 1,
所以 a 1,所以实数 a可取的最小整数值是 1 .
故选:A
9. 【答案】C
【分析】由差集的定义对比选项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因为 A ={1, 2,3, 4,5}, B ={2,3,4,6,7},
则 A B ={1,5},故 A 正确;
B A ={6,7},故 B 正确;
A (A B) 2,3,4 B ,故 C 不正确;
A B = 2,3,4 ,故 A (A B) = A B ,故 D 正确.
故选:C
10. 【答案】A
第5页/共10页
【分析】根据题目中给的新定义,对于 i N*, (i A)= 0或1,可逐一对命题进行判断,举实例例证明存在
性命题是真命题,举反例可证明全称命题是假命题.
1, i A
【详解】∵对于 i N *,定义 i (A) = ,
0, i A
∴对于①,例如集合A 是正奇数集合, B 是正偶数集合, A B = , A B = N *,
i (A B) = 0; i (A B) =1,故①正确;
对于②,若 i (A B) = 0,则 i (A B),则 i A 且 i B ,或 i B 且 i A ,或 i A 且 i B ;
i (A) i (B) = 0;
若 i (A B) =1,则 i (A B),则 i A 且 i B ; i (A) i (B) =1;
∴任取 N *的两个不同子集 A, B ,对任意 i N *都有 i (A B) = (i A) (i B);正确,故②正确;
对于③,例如: A = 1,2,3 ,B = 2,3,4 ,A B = 1,2,3,4 ,当 i = 2时, (i A B)=1;
i (A) =1, i (B) =1; i (A B) i (A)+ i (B); 故③错误;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②;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每小题 5分,共 25分)
11. 【答案】 a 2
【分析】根据子集的定义求解.
【详解】因为 A = x x a , B = x 1 x 2 , B A,所以 a 2 .
故答案为: a 2.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包含关系,掌握子集定义是解题基础.
12. 【答案】1 , 1(答案不唯一)
【详解】分析: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详解:当 a =1 b = 1时,
1 1
=1 = 1不成立,
a b
即可填1, 1.
点睛:本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3. 【答案】0 m 1
【分析】
由全称、特称命题的真假结合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即可得解.
【详解】若 x R ,使得mx2 +1 0是假命题,则mx2 +1 0在 R上恒成立,
当m = 0时,1 0恒成立,符合题意;
第6页/共10页
m 0
当m 0 时,则 ,解得m 0;
= 4m 0
所以若该命题是假命题,则m 0 ;
若 x , x2R 2mx +1 0是真命题,则 = 4m2 4 0 ,解得 1 m 1;
所以实数 m的取值范围是0 m 1 .
故答案为:0 m 1 .
14. 【答案】 1,+ )
【分析】先求出集合A ,再由充分不必要的定义以及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对于集合 A = y | y = x [x] ,不失一般性我们不妨设 k x k +1,(k Z),
此时由 x 的定义可知,有0 y = x x = x k 1,
所以 A = y | y = x [x] = y | 0 y 1 ,
若 y A是 y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B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是 1,+ ) .
故答案为: 1,+ ) .
15. 【答案】①②③④
2
【分析】由题分析: 1 m≤ l ≤1,若 x S 则 x x l ,对每个选项列不等式组分析.
【详解】非空集合 S = x m≤ x≤ l 满足:当 x S 时,有 x2 S ,
若 l 1,则 l 2 l , l 2 S ,所以 l 1,
2
若m 1,则m m 1,m2 S ,所以m 1,
所以 1 m≤ l ≤1,
且当 x S 时,有 1 x 1,x
2 x l 1,
非空集合 S = x m≤ x≤ l 满足:当 x S 时,有 x2 S ,
①若m =1,根据 1 m≤ l ≤1,则 l =1,所以 S = 1 ;
1 2 1 1
②若m = ,m = S ,则 ≤ l≤1;
2 4 4
1
m
2
1 2
③若 l = , 1 ,解得: ;
2 {m
2 ≤m≤0
2 2
m2 m
第7页/共10页
m 1
2
④若 l =1, m 1 ,解得: 1 m 0 或m =1;
2
m m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点睛】此题考查集合中元素特征的辨析,其中涉及解不等式及相关知识辨析.
三、解答题(共 35分)
16. 【答案】(1) 0, 2)
3
(2) x | m 1或1 m
2
【分析】(1)先利用补集运算求出 U B ,再利用集合的交集求解即可;
(2)由 B A ,分类讨论 B = 和 B 两种情况,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小问 1 详解】
当m = 3时, B = x 2 x 6 ,故 U B = x | x 2或 x 6 ,
又 A = x 0 x 3 ,故 A ( U B) = 0,2)
【小问 2 详解】
当 B = 时,m 1 2m ,∴m 1,符合题意;
0 m 1 0 m 1
3
当 B 时,需满足 2m 3 或 2m 3 ,解得1 m ,
2
m 1 2m

m 1 2m
3
综上所述,m 的取值范围为 x | m 1或1 m
2
1 3 1 3
17. 【答案】(1) m , ;(2) m ( , 2) , (2,+ )
2 2 2 2
2
【分析】(1)根据题意,若 q 为真,即 = (4m 2) 16 0即可求解;
(2) 因 p 且 q 为假, p 或 q 为真,所以 p 、 q 一真一假,分别讨论两种情况即可.
2
【详解】(1)对于命题 q ,因关于 x的方程4x + (4m 2) x +1= 0 无实数根,
2 1 3
所以 = (4m 2) 16 0,即 m .
2 2
q 1 3
1 3
因 为真,故 m ,即m , .
2 2 2 2
(2) 对于命题 p ,因关于 x的方程 x2 +mx +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 = m2 4 0 ,即m 2或m>2 .
因 p 且 q 为假, p 或 q 为真,所以 p 、 q 一真一假,
第8页/共10页
m 2或m 2

当 p 真 q 假时, 1 3 ,即m 2或m>2 ;
m 或m
2 2
2 m 2
q 1 3当 p 假 真时, 1 3 ,即 m .
m 2 2
2 2
1 3
综上所述:m ( , 2) , (2,+ ) .
2 2
18. 【答案】(1) P = 1, 2 是“减 0 集”,不是“减 1 集”
(2)不存在“减 2 集”,证明见解析
*
(3)存在“减 1 集”: 1,3 , 1,3,5 , x | x = 2k 1, k N
【分析】(1)已知 P N *, P 1 ,1+1 P,1 1 0 P,由此即可判断 P = 1, 2 是 “减 0 集”,同理
可判断 P = 1, 2 不是 “减 1 集”.
(2)假设存在“减 2 集” A ,根据“减 2 集”的性质可以推出矛盾,从而求解.
(3)假设存在“减 1 集” A ,根据“减 1 集”的性质可以一个个判断前面几个正整数是否在“减 1 集” A 中,由
此即可发现规律.
【小问 1 详解】
因为 P N *, P 1 ,1+1= 2 P,1 1 0 =1 P,
所以 P = 1, 2 是“减 0 集”,
同理因为 P N *, P 1 ,1+1= 2 P,1 1 1= 0 P,
所以 P = 1, 2 不是“减 1 集”.
【小问 2 详解】
假设存在“减 2 集” A ,
则 x + y A,那么 xy 2 A,
分以下两种情形来讨论:
情形一:当 x + y = xy 2 1时,有 (x 1)( y 1) = 3,
注意到 x, y N*,所以 x, y 中有一个是 2,有一个是 4,
所以集合A 中除 1 以外的最小元素为 6,
但是3+ 3 = 6 A,3 3 2 = 7 A ,
而这与集合A 是“减 2 集”矛盾.
情形二:当 x + y xy 2时,则 x + y = xy 1或 x + y = xy m,(m 2),
(因为若m 为负整数,则 (x 1)( y 1) m 0,即此时 x + y xy m +1),
第9页/共10页
若 x + y = xy 1 1,有 (x 1)( y 1) = 2,
注意到 x, y N*,所以 x, y 中有一个是 2,有一个是 3,
所以集合A 中除 1 以外的最小元素为 5,
但是 2+ 3 = 5 A, 2 3 2 = 4 A,
而这与集合A 是“减 2 集”矛盾;
若 x + y = xy m,(m 2),有 (x 1)( y 1) = m +1,
不妨设 x = a, y = b (a 2,b 2), (a 1)(b 1) = m +1,
且此时集合A 中除 1 以外的最小元素为 x + y = a +b A,
但是1 xy 2 = a + b 2 a + b,所以 xy 2 A ,
而这与集合A 是“减 2 集”矛盾.
综上所述:不存在集合A 是“减 2 集”.
【小问 3 详解】
假设存在A 是“减 1 集”, A 1 .
假设1 A ,则A 中除了元素 1 以外,必然还含有其他元素.
假设2 A,则1+1 A,但1 1 1 A,因此 2 A,
假设3 A,则1+ 2 A,且1 2 1 A,因此3 A,
因此可以有 A = 1,3 ,
假设 4 A,则1+ 3 A,但1 3 1 A,因此 4 A,
假设5 A,则 2 + 3 A,且3 2 1 A,因此5 A,
因此可以有 A = 1,3,5 ,
依次类推有: x | x = 2k 1,k N* .
【点睛】关键点点睛:第一问比较常规,第二问的关键是利用“减 2 集”的性质分两种情况
x + y = xy 2 1和 x + y xy 2证出矛盾
(至于为什么结果是矛盾的可以首先举出几个特例然后猜想,最后演绎推理),
第三问的关键也是一样的,假设存在然后根据“减 1 集”的性质即可求解.
第10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