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要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为学习厘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度量意识。
3.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 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将在录播室这里上一节数学课,今天这里就是我们的临时教室。你知道这间教室有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这间教室的长度。板书:教室有多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话中激发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二、实践活动一:
1. 启发谈话,思考交流测量工具、方法。
师: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出示ppt)
生:用书、文具包一个挨着一个摆放,看有多少个书、文具包的长。
师:还可以有什么工具或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尺子测,看有多少个尺子的长。
2.自主探究 ,测量教室的长
(1)提出活动要求:出示PPT ,明确活动要求。
A、组员合作,分工明确,确定好哪两个人动手摆放、哪两个人认真数并做好记录、由谁来做汇报,再实践测量。
B、教室安排小组测量地点,组员明确自己小组在那条标记好的线上测量。
(2)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组织汇报
(1)提出汇报要求 ,出示PPT明确汇报步骤。
A、我们小组测量的教室的长是从......到......
B、我们选用的工具是......
C、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
D、我们测量的结果是......
(2)各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组测量结果。
师:请每组选代表根据测量情况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生:我们是从教室的后面测量到教室前面,用尺子测量,我们边摆放尺子边做标记,教室的长是11把尺子多一些。
师:多多少?用手比一下(生用手比)。和尺子的长度比一比,只多一点点对吧?我们把多的这一点忽略,就说大约11把尺子长。
师:教室后面哪里?到面前哪里?
生:后面墙下面到前面黑板下面。
师:其它组也是这样吧,这就是教室的长,既然都一样,下面再汇报时就略过第一条。
生2:我们也用尺子测量,方法和第一组一样,大约65把尺子的长。
生3:我们也用尺子测量,方法和第一组一样,大约50把尺子的长。
生4:我们是用数学书来测的,我们把数学书一个挨着一个摆放,一共有40本书长。
师:能演示一下你用数学书怎么摆放的吗?(生演示用数学书的长测)同学们看到了,像这样测和横着摆放来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我们就要说清是用数学书的长测量。谁接着汇报。
生5:我们也是用数学书的长测量,我们边摆变做标记,结果是40本书长。
生6:我们组也用尺子测量,方法和第三组一样,结果也一样,大约50把尺子的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初步培养学生测量意识,学会测量方法,积累更多、更丰富的有关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有目的,不盲目,有计划地操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渗透正确度量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4.观察测量结果,分析小结。
师:都是在测量教室的长,每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生1:不一样,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
生2:有的是一样的。第三组和第六组的结果是一样的,第四组和第五组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用的工具是一样的。
师:对。那第1组和第2、3、6组都用的是尺子,为什么结果也不同呢?
生:因为尺子的长度不同。
师:那你能猜猜那组用的尺子长,那一组用的尺子短吗?
生:第一组的尺子最长,第二组的尺子最短。
师:那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生:尺子越长,测得次数就越少,尺子越短,测得次数就越多。
师:我们把工具拿出来比一比,是不是这样的。(生对比)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师:还有呢?
生: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
5.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是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的。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遇到哪些困难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1:我没有听清楚要求,跑到别的组了。
师:能认真反思自己,你真棒,下次同学们都要认真倾听,明确活动要求。还有呢?个别组效率低了,也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生2:我们组数的时候数错了。又数了一遍,浪费了时间。
师:下次一定要认真做事,不能分心。还有吗?
师:其实同样用数学书的长测,第四组小组组员协同,边摆边数,多用两本书不用做标记,效率就比较高。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以后做事情要更高效一些。
【设计意图】创设思考空间,分析测量结果,在反思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发展度量意识,体验不同“单位”的测量结果不同,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等。
三、活动二:摆易拉罐。
师:大家这么用心的思考学习,老师奖励大家玩个游戏吧。
1、提出要求,明确要求:
师:一个一个往上摆,不能用手扶易拉罐,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摆得高。选代表参加活动,其余学生当裁判。 (学生活动)
师:谁摆的高?为什么?
生:xxx摆得高,因为他摆的多。
2、再摆一次。一个在地面摆,另一个凳子上摆,(学生活动)
师:谁摆的高?为什么?
生:xxx摆的高,因为xxx摆得多。
师:我们怎么判定谁的易拉罐摆的高呢?
生:谁摆的越多,谁就摆得高。
师:是的,每个易拉罐的高度都是一样的,所以谁摆的多谁就摆的越高。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所以给与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动三,摆抽纸活动
师:老师奖励大家再玩个游戏。
1、提出要求,明确要求:
师:倒数五个数,一个一个往上摆抽纸,不能用手扶抽纸,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摆得高。选代表参加活动,其余学生当裁判。
师:谁摆的高?为什么?
生:李红摆的多,所以李红摆得高。
2、再摆一次。一个平放着摆,另一个竖起来摆。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师生动手比,教师悄悄地竖着摆放)
师:谁摆的高?为什么?
生:老师摆的高,虽然老师摆了4个,路思远摆了5个,但是每包纸竖着比横着要长。
师:是的,每包抽纸竖起来要比横着长,老师摆少却摆得更高一些。那说明什么呢?
生:摆的多就不一定摆的高,还要看是怎么摆的。
师:对,摆得多不一定就摆的高,遇事要多动脑。
【设计意图】积累活动经验 ,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验,初步体验“单位长度”有大小区别。
四、练一练:
1.出示PPT淘气和笑笑的语言情景 。
师:淘气和笑笑分别用曲别针测量了两根木条的长,......
生1:一样长,因为他们都用了三个曲别针。
生2:可能不一样长,因为曲别针的长度不一样。
2.揭晓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再出示PPT)
3.归纳总结。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生:同样都是三个曲别针的长度,单个曲别针越长,木条就越长。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导学生先猜想,再讨论,再总结。再次为学生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五、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了教室的长度,还参与了有趣的游戏,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生1:我知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测量工具相同,测量结果也就相同。
生2:我知道,摆易拉罐的时候,摆的越多就摆的越高。
生3:有时候摆的多不一定就摆的高,还要看是怎么摆的。
师: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希望大家以后的课堂中能善于思考,善于动手,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课后请大家再用不同工具量一量我们教室的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