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2 11: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赏言语智慧 品文言“风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1. 单元组成
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和学习提示在编排上各有侧重,其中《杨氏之子》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品味和体会”就是本单元的学习实践任务;将“体会生活的智慧之乐”作为素养目标;将“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作为学科目标,拟定本单元的大情境为: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体会生活的智慧之乐。
2.教材内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幽默和智慧”,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是该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通过“来访—招待—笑言—妙答”这四个简单的情节,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孩子与客人互以姓氏做文章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本课人物语言颇有趣味,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故感受语言的风趣,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巧借作业资源,为重构文言文学习路径指明方向。
【学情简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接触过多次。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能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大意,但对理解古文语言中的“幽默”和“言外之意”还有提升空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能读准音、读出节奏。
2.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通过自主批注、联结生活、合作学习等方式,体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
4.联读《映雪》中的片段,对比文中一子一女的语言,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杨氏之子的聪
教学难点:熟读文言文,体会语言的风趣。
【方法和策略】
1.创设情境,归纳提炼 ,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2.据义定音、合作研学、扩展阅读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大情境:讲幽默故事大赛
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喜欢听幽默风趣故事,那大家想不想成为幽默故事大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杨氏之子》,感受风趣语言的魅力吧。
任务一:谈话导入 走进文言
活动一:走进课文,走进文言
1.出示插图,学习文言
看漫画猜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它选自《世说新语》,进而引出《世说新语》中的《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2.方法回顾,学前热身
回顾:我们掌握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借助译文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文言对话,揭示课题
(1)理解题目,《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氏”是姓氏的意思。“之”在上一单元《自相矛盾》一课中出现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你的矛攻打你的盾。“之”是的意思,所以我觉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家的儿子。
(2)学以致用,用文言文方式自我介绍。
4.预学文言,走近《新语》
介绍《世说新语》
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主要内容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义士,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部分的第43个故事。
活动二:读思结合 熟诵文言
1、关注读音:据义定音的方法,来为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关注词义:理解“禽”的演变历程,正确断句读文。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家禽”是指家里的鸟。
1、关注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人物和事件之间通常需停顿。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活动三:迁移训练,理解“文言”
1互学互助,理解“文言”
(1)运用已学方法自我理解文言文。(借助课文注释、在文中批注、迁移积累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2)交流不懂的语句
(3)师生互助理解文言文。
a.为设果。
(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指(杨梅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结:填补省略的部分,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2、游戏竞猜,巩固文义
“句意大闯关”老师说现代文,同学们说相对应的文言文。
3融合图表,说演文言
(1)带着文言文的理解,同桌角色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断句,读出韵味。
(2)依据图表,说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提炼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再运用方法自学后,交流不懂的句子,然后互帮互长,从而理解全文。巧妙借助表格,从填写内容到选择一个人物说言行,最后演绎故事,整体联结,形成了文言文内容理解的完整回路,学习层次清晰可视。)
任务二:品读古文 感悟“聪惠”
活动一 预学质疑,聚焦“聪”字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预学。通过预学,同学们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哪些疑问呢?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呢?请一边读,一边在书上进行圈画批注。
活动二 交流探讨, 体会“聪”字
交流
1. 巧妙的思维方式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读一读,说一说孔君平得此句的思维方式。
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一读,说一说,杨氏子此回答的思维方式。
板书:杨氏子——杨梅——杨氏之果 孔君平——孔雀——孔氏之禽 孔雀不等于孔氏之禽 杨梅不等于杨氏之果
2. 委婉的语言表达
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一读,请同学们将此句改为否定句和反问句。
直接否定:孔雀非夫子家禽。
反问否定:岂有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比读一读,哪种回答更容易让人接受呢?原句中哪个词体现了说话的委婉?
3. 礼貌用语 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读这句话,同学们看一看杨氏之子称呼孔君平什么?借助注释,说一说“夫子”的含义。
4. 机敏的快速应答
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这句话是怎样回答出的?(应声答曰)
请你为“应声”找一个近义词换一换,读一读。(马上、迅速、当即、瞬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毫不犹豫)
体会出什么来了?
请两位同学对答朗读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体会应声答曰。
5. 九岁时名声在外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同学们,孔君平来拜访其父,父不在,却呼儿出,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生:既然父亲不在,就该回去了,为什么要呼儿出呢?
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猜猜孔君平此时是怎么想的呢?
活动三 师生研读,读出“聪”字
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起,读一读这段对话吧。
师:同学们,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形象,也体会到了这篇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最后就让我们定格在精彩的表演中。再现杨氏之子的聪慧形象吧。
活动四 演绎文言,展示“聪”字
1.同学们,杨氏子和你们都是同龄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李君平、柳君平、王君平,你会如何来回答呢?请大家想一想。
2.文言古小剧场。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练习,设计学习流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步步展开人物的思维过程,最后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整体关联中,感受人物的“言语智慧”,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任务三:拓展阅读,提升“聪”字
活动一:共读《咏雪》 提升“聪慧”
师:同学们,《世说新语》这部书中还有很多聪慧孩子的故事,比如《咏雪》这篇文章中就有两个聪慧孩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二:扩展阅读,品“聪”文化
① 把杨氏之子的故事分享给朋友或家人。
② 推荐学生试读《世说新语》。
③ 积极准备“幽默故事大赛”。
(设计意图:从课内一篇古文的鉴赏推移到课外其他同类古文的鉴赏,意在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不产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延伸到阅读更多的古文。)
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作业超市:
1.情景再现(必做题)
和父母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语言精妙,并感受主人公的机智聪明。
(设计意图)情景再现,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2.看《世说新语》 (必做题)
【课后反思】
《杨氏之子》是统编版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我有机的讲课件与展台,白板结合起来,尽量做到多媒体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电子白板的字典功能,圈画,写字功能,展台的同屏对比功能等。
二、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我利用音频范读,学生练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文言文,孩子饶有兴趣。
四、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赏月》。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