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精讲:文言实词
之一
一、2023安徽中考实词解析: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
(2)嘉树荫之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4)稍逐于嬉游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一题中的“称”是“称赞”的意思。这句话的译文是: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称”是初中重点文言实词,表示“称赞”的意思,在课文中有三处出现:
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译文:先帝称赞他很能干。
②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同辈都非常称赞他的贤能。
③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译文:文帝称赞周亚夫很久。
“称”除了“称赞”这个意思,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义项也当重点理解和掌握。
下面举例解说:
一是“著称;扬名”。比如: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译文: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二是“称作;号称;称为”。比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译文:于是冒充称作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②手把文书口称敕。(《卖炭翁》)译文:手里拿着文书,口里称为是皇帝命令。
三是“称述;称说;说”。比如:
①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周亚夫军细柳》)译文: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②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全国各地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四是“相称;符合”(此义项读作chèn)。比如: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译文:让他作诗,不能与之前所传闻的名声相称。
第二题中的“嘉”是“美好”的意思。“嘉树荫之”的译文是:美好的花木遮蔽着它(指小园)。
“嘉树荫之”来自课外,但“嘉”课本中出现过的一个重点词,见课文《虽有嘉肴》。虽然在文言课文中只出现一处,但“嘉”是一个一级,常用义有两个,一个是“美好”,如“嘉宾”“嘉言”;二是夸奖,夸赞,如嘉奖、精神可嘉、勇气可嘉。这些都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
第三题中的“持”是“拿”的意思。“持小几就园树下读”的译文是:拿来小桌子靠近小园的树下读书。
“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来自课外,但课本中多处出现“持”,比如:
①持就火炀之。(《活板》)译文:拿它靠近火烘烤。
②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周亚夫军细柳》)译文:将军周亚夫拿着兵器向汉文帝拱手行礼说。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译文: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持”表示“拿着,握着”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如持枪、手持棍棒。
第四题中的“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稍逐于嬉游”的译文是:稍微追逐游戏一会儿。
“稍逐于嬉游”来自课外,但“稍”在课本中出现过,见《送东阳马生序》,其中有“未尝稍降辞色”的句子,意思是“没有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还有“不敢稍逾约”,意思是“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两处的“稍”都是指“稍微,稍稍”。这一课中,还有一处,即“县官日有廪稍之供”,这里的“廪稍”是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如果分别理解,那么,“廪”读作lǐn,是指粮食;“稍”指公家给予的粮食,也叫“俸米”。
二、2023山东东营中考实词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不独子其子
③天下皆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一题中的“与”意思是“同‘举’,推举”。“选贤与(jǔ)能”的译文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注意:这里的“贤”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是指才干出众的人。
这是来自课文的题目,出自《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是必背篇目,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规范默写,同时还要牢固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当然也要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题中的“子”意思是“以……为子;疼爱”。“不独子其子”的译文是: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意思是“以……为子”,可以译为“疼爱”。第二个“子”是指子女。这一句也是来自课文《大道之行也》。
第三题中的“然”意思是“这样;如此”。“天下皆然”的译文是:天下都是这样。这里的“然”是代词。
“然”用作代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然”是初中课文中的重点词,有多个义项,下面做一个梳理,供同学们理解与掌握。
文言实词“然”:
1.代词,这样;如此;那样。
①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改正。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译文: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译文:如此,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⑤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译文: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
2.形容词,是的;对的。
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译文:吴广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3.词缀,可译为“地”或“……的样子”,可不译。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咏雪》)译文: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
②康肃忿然曰。(《卖油翁》)译文:陈康肃气愤地说。
③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译文:独自悲伤地流下泪。
④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译文:那人消除了疑虑,大喜起来。(舍然:同“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⑤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
⑥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译文:南山悠然自得地显现在眼前。(见:同“现”,显现)
⑦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译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
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助词,与“如”“若”“犹”等一起,表示“像……一样”。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核舟记》)译文: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一样。
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但是;不过。
①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译文:你们事情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译文: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
三、2023广东中考实词解析: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一题中的“私”意思是“偏爱”。“臣之妻私臣”的译文是:我的妻子偏爱我。这里的“私”是动词,这是来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中还有一处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一句的译文是: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第二题中的“闻”意思是“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的译文是:让我听到的。这里的“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也是来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实词“闻”在初中课本中多次出现,是重点实词,有着多重意义,下面举例解说:
1.听见,听说,听到。
①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译文:有个听说这件事就去传播的人。
②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译文:使这件事让宋国国君听到(即“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译文: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④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译文: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
⑤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⑥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译文: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
⑦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译文: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⑧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
⑨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译文:村里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闻水声,如鸣珮环。(《小石潭记》)译文: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
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故友不在了)只能哼唱着向秀听到笛声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译文:终于获得不少教益(所闻:本指听到的东西,这里指教益)。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让我听到的(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2.传说,传闻。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译文:像这样去探听传闻,不如没有传闻。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意思是“很少听说”)。
3.听从,遵从。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周亚夫军细柳》)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4.闻名,出名。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译文: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第三题中的“间”意思是“间或、偶然”。“时时而间进”的译文是:常常是偶然进谏。这也是来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间”也是初中课本中的重点实词,详解如下:
文言实词“间”
1.表示处所,中间;当中(读作jiān)。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译文: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中间。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中间(美景)。
2表示时间,时候;期间(读作jiān)。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译文:在危急患难期间奉行使命。
3.量词,一室叫做一间(读作jiān)。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4.参与(读作jiàn)。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译文: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5.间或;偶然(读作jiàn)。
①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常常是偶然进谏。
6.私下;暗地里(读作jiàn)。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译文:又私下派吴广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7.隔绝(读作jiàn)。
①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译文: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开。
之二
一、2023年山东临沂中考试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军士吏被甲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解析:
第一题中的“被”解为:同“披”,意思是“穿着”。“军士吏被甲”的译文是:军中士兵和军官们都穿着铠甲。请注意:这里的“被”是通假字,同“披”,也要读作pī,意思是“披着”,也可根据情况解作“穿着”。这句话来自课本中的《周亚夫军细柳》。
在初中课本中,“被”解作“披”的例子,除了本题中的“军士吏被甲”,还有两例,分别是: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译文: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译文: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
第二题中的“兵”是指“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的译文是:将军周亚夫拿着兵器向汉文帝拱手行礼说。这句话来自课本中的《周亚夫军细柳》。
“兵”解作“兵器”的例子,在《周亚夫军细柳》中还有一处,即“锐兵刃”,意思是“拿着锐利的武器”。注意:这里的“刃”也是指武器。
此外,还要注意成语中保留的这一用法,如:
①成语“短兵相接”:双方用刀剑等短兵器进行搏斗,比喻面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②成语“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而取得胜利。
同学们还要掌握“兵”的其他几种义项:
1.战争。
①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译文:寄信回家一直无法送达,何况年荒世乱战争至今未停。
2.军队。
①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②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译文:皇上派他到外面去带兵(指挥军队)。
第三题中的“谢”是指“道歉”。“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译文为: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这一句出自课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二、2023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3)策驷马(鞭打,驾驭)
(4)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解析:
第一题中的“美”解释为:同“熟”,仔细。“孰视之”的译文为:仔细地看他。这一句出自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重点词,一般用作疑问代词,意思是“谁”,如课文《孙权劝学》中有“卿言多务,孰若孤”的句子,意思是“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视之”的“孰”是通假字,同“熟悉”的“熟”,意思是“仔细”,而在“吾孰与徐公美”中,“孰”则是“谁”的意思。要注意“孰”的一词多义。
第二题中的“孰”解释为:认为……美。请注意,这里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美”,即“认为……美”,所谓“美我”,就是“认为我美”的意思。“吾妻之美我者”的译文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这一句出自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三题中的“策”解释为:鞭打;驾驭。“孰视之”的译文为:仔细地看他。这一句出自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一车所驾之四马或驾四马之车。这里理解为四匹马或者理解为四匹马拉的车,都是说得通的,都是可以的。如果把“驷马”理解为“四匹马”,那么,“策”就解释为“鞭打、赶着”,“策驷马”的意思是鞭打着马,即赶着马;如果把“驷马”理解为“四匹马拉的车”,那么,“策”就解释为“驾驭”,“策驷马”的意思就是驾驭四匹马拉的车。
“策驷马”考的是课外文言文,而知识点则是来自课本。课文《马说》中,有“策之不以其道”,这里的“策”与“策驷马”的“策”意思完全一样,课本上的注释为“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策”的本义是“马鞭”。《马说》中的“执策而临之”的“策”就是指“马鞭”,这句话的意思是“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鞭打、驾驭”等意思是从“马鞭”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即本来是名词,后来延伸出动词。
第四题中的“意”解释为:神态,神情。“然子之意自以为足”的译文为:然而您的神情显得很满足。这里的“然”是转折连词,译为“然而”;“子”的意思是“您”,这是对人的尊称。
这一句出自课外文章,但知识点则是课本中的。课文《狼》中,有“目似瞑,意暇甚”的句子,意思是:(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意”在初中课本中,还有“意思”的意思,如《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是“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意”还有“意趣,情趣”的意思,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
三、2023年湖北恩施中考试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 见:
(2)及鲁肃过寻阳 及:
(3)肃意尚轻蒙 轻:
(4)遂往诣蒙 诣:
解析:
第一题中的“见”解释为:了解。“见往事耳”的译文为:了解历史罢了。这一句出自课本中的《孙权劝学》。
“见”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实词,一般解作“看见”,如“昨夜见军帖”(《木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也可以解作“接见,进见,朝见”,如“归来见天子”;也可解作“同‘现’”,如“才美不外见”。此外,“见”还有一个用法需要重视,就是用在动词的前,表示这个动作的行为涉及自己,这个“见”可以译为“我”,但又不是代词,“见”用在动词的前面,属于副词,比如课本中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刘禹锡诗的题目,“乐天”是指白居易,“酬……见赠”的意思是“感谢……赠我”,这里的“见赠”就理解为“赠我”。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如说“见教”,意思就是指教我;“让您见笑”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让您笑话我了”。
第二题中的“及”解释为:到,等到。“及鲁肃过寻阳”的译文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这一句也是出自课本中的《孙权劝学》。
“及”也是文言中的重点实词,一般解作“到”,如“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意思是“(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也可以解作“比得上,赶得上”,如“徐公何能及君”(《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也可以解作“连词,和,与”,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这里的“及”连接了“作奸犯科”与“为忠善”两种情况。
第三题中的“轻”解释为:轻视,看不起。“肃意尚轻蒙”的译文为:鲁肃在心里还是看不起吕蒙。这一句来自课外的文章,但“轻”表示“轻视,看不起”意思,在课文中是多次出现过的,如《卖油翁》中有“尔安敢轻吾射”,“轻吾射”意思是“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再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意思是“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第四题中的“诣”解释为:拜见,拜访。“遂往诣蒙”的译文为:于是前往拜见吕蒙。这一句来自课外的文章,但“诣”表示“拜见”的意思,在课文中是出现过一次的,即《桃花源记》中的“诣太守”,意思是“拜见太守”。
四、2023年重庆中考试题:
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 故弄玄虚
解析:
此题的答案是C。
这一题涉及四个文言实词,A中的第一个“见”是“接见”,而第二个“见”是“见到,看见”;B中的第一个“加”是“虚夸,夸大”,而第二个“加”是“增加,加上”;C中的“辙”都是指车辙;D中的第一个“故”是“原因”,而第二个“故”是“故意”。所以选C。
五、2023年四川南充中考试题: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解析:
此题的答案为B。本题涉及四个文言实词,第一个“至”是“周到”的意思,“色愈恭,礼愈至”译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这句话出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个“再”是“两次”的意思,而不是“第二次”,“主人日再食”的译文是“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这句话也是出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个“汤”是“热水”的意思,“媵人持汤沃灌”的译文是“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这句话也是出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四个“益”是指“好处,益处”,“观之非徒无益”的意思是“观看它们不只是没有好处”。这句话来自课外。
六、2023年辽宁大连中考试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与之乘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刿曰:“可矣。”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D.时步骑齐进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此题答案是D。
A中的“与”:“公与之乘”的“与”意思是“和、同”,句子的意思是“鲁庄公和他(曹刿)共乘一辆战车”;而“呼尔而与之”的“与”意思是“给、给予”,“呼尔而与之”的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B中的“可”:“可矣”的意思是“可以(追击)了”,这里的“可”意思是“可以”;而“高可二黍许”的意思是“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这里的 “可”意思是“大约”。
C中的“谓”:“谓众曰”的意思是“对众人说”,这里的“谓”是指“对……说”;“太守自谓也”的意思是“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称呼它”,“自谓”是指自己称呼自己,这里指欧阳修用自己的号来命名山上的亭子,“谓”意思是“称呼”。
D中的“时”都是“当时”的意思。所以选D。
关于文言实词的讲解,就到这里。
下面做一个总结:
1.文言文实词是文言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的过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多义词,更是要在学习中,通过不断梳理,理清脉络,来不断提升文言素养。
2.中考中,文言实词是必考无疑的,而且即便不是直接考的文言实词,而在其他题目中也会涉及文言实词的理解。总之,文言实词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打好实词的基础,那么,所有的文言题目都将是寸步难行。因此,文言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实词的过程。
3.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学好课本上的文章,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掌握好了,那么,就可以完美应对中考中的各类文言试题,因为即便所出的题目来自课外,但其中的知识点,都包括在了课内知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