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精讲:文言文阅读
之一
内容提要:
1.继续对归类默写题进行温习讲解;
2.通过一个著名的文言短篇,例谈文言文学习与答题的两个技巧;
3.顺带通过这个材料,讲解一下作为材料作文的提取观点方法。
2023年江苏宿迁中考题中,有8分的古诗文默写,其采用的形式是归类默写,其中也含有给场景的情境默写,也含有给出上下句的直接默写,而整体上还是属于归类默写。请看试题:
填写名句,感受作者笔端流露的各种热爱之情。(8分)
热爱是对自然风光的流连,是陶弘景眼前“两岸石壁,(1) ”的多彩,是常建笔下“(2) ,潭影空人心”的禅意;热爱是对亲人挚友的牵挂,是苏轼“(3) ,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王勃“海内存知己,(4) ”的劝勉;热爱是对知识智慧的吸纳,是孔子“(5) ,不亦说乎”的教诲,是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6) ”的顿悟;热爱是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激昂,是“(7) , ”的爱国情怀。
一共是八处,每处一分。第一题到第六题是必得分,因为都有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只要不写错别字,不丢字添字,字迹清晰不潦草,即可得分。这前六题的答案是:(1)五色交辉;(2)山光悦鸟性;(3)但愿人长久;(4)天涯若比邻;(5)学而时习之;(6)为有源头活水来。
而第七题则是纯粹的情境题,只要是依照所给的情境“爱国情怀”去填写“名句”,就可以得分,这里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符合题干中所要求的必须是“名句”,二是符合因热爱而产生的“爱国情怀”,三要符合答题处的两个横线的要求,也就是必须填写两个名句,而且从中间的逗号来看,这两句必须是连贯的、一体的,而不是分隔的。因为没有上下句的限制,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属于开放型的题目。
答案所给出的示例是“(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学们,你们还想到哪些爱国名句呢?
下面举几例供参考: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就表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他的《示儿》诗也是充满爱国情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选取前两句或后两句,都是可以的。
此外,还有三国时魏国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清末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著名的爱国名句。
因为题目中没有限定是古代名句,所以,如果填写的是现代名句,也应该是正确的,比如填写著名诗人艾青的两句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肯定也是可以的。
当然,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还是尽量从课本中的名句里选择适合的名句。
好了,关于古诗文默写就讲到这里。
下面就开始讲解中考语文的重头戏——文言阅读理解题,将通过五期的内容来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大家获得深刻印象。
今天将主要通过具体的文章,首先与同学们谈一谈在文言文学习与考试中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方法(技巧)。
熟知这两个方法,并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与考试中有意为之,那么,学习效果、答题效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先来看一篇经典文言文,这是上个世纪高考曾经用过的短文,近些年还有小学试题用过。当然,中考题也是很适合入选的,还不知道有没有哪个地方选用过。总之,这是很有名的短文章,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一学。
原文如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这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出自这里)。
这则故事被后人加上一个题目,就是文章开头的四个字“薛谭学讴”。无疑,“薛谭”是人名,不用深究。那么,“学讴”是什么意思呢?先别急,先把整个文章看一遍,甚至看两遍,你再看看自己理解了多少。然后,再来一个个解决重点词的含义,因为重点词的含义弄不清楚,你就无法进一步理解下面的内容,或者去做下面的题目。
先看“学讴”是怎么回事。只能从文章中找答案,你可以从“悲歌”“声振”“响”等易懂的词中推测出来,这个“学讴”就是“学唱歌”的意思。
这就是文言学习中相当重要的“推测法”,就是由已知推出未知。这里的“学讴”的“讴”属于生词,是“未知”,然后通过熟悉的词义,推出未知的含义。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生词生字,先不要急于看注释,也不要急于查字词典,而是先推测一下,就是根据这个词所处的语境,来推测一下其含义。比如上面的“讴”纯粹是个生词,无从下手,但你从下面的具体内容中,可以推出这是“唱歌”的意思,因为只有把“学讴”理解为“学唱歌”,下面的内容才能说得通。请注意,推测是基于“语境”的,也就是基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要依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测,而不是无端猜测。
上面所说的“讴”,是由生词而推测,其实还有未必是生词的,也需要推测,那就是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多义词。即便是你熟悉的词,但由于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你还是需要去推测其含义。因此,“推测法”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是文言文的重要的阅读方法。
请记住:一词有多义,究竟取何义,那只能看语境了,也就是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由此来推测并确定其意义。
一词多义的推测,可以借助“代入法”,就是把这个词的意义一个个代入进去,看看哪个说得通、更贴切,就选取哪一个。比如,课文《三峡》中有“则素湍绿潭”的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出则无敌国外患”的句子,今年有个中考题就考到了这个“则”,问这两句中的“则”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则”用法很多,可以表示并列、承接,可以译为“就”或不译,也可以表示转折,译为“却”,还可以表示假设,译为“如果”等。到底是哪一个意思呢?就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将其代入一试,可以看出,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这个“则”是表示转折,意思是“却”,因为这与上文写的夏季的雄壮景象大不相同,一下子转到另一种情景——沉静。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一种假设,“则”的意思是“如果”。由此代入后可见,这两个“则”的意义是不同的。
下面继续来看“薛谭学讴”的内容。
“学讴”既然是学唱歌,那么是向谁学呢?从“学讴于秦青”这个语境中,就知道,是“向秦青”学的。由此可以确定,介词“于”在这里可以译为“向”,“秦青”是老师。这都是通过语境推测出来的。
还有,“未穷青之技”的“穷”是一词多义,可以是“贫穷”,可以是“不得志”,也可以是“尽”,那这里应该选哪一个呢?从语境来看,“青之技”显然是指“老师秦青唱歌的技艺”,那么,“未穷”的“穷”与贫穷、不得志就没有什么关系了,那就只能是“尽”了。由此可知,“未穷”就是“未尽”,也就是“没有学尽”的意思。由此可知,薛谭学唱歌还没有学到家,可他自己却认为把老师的技艺都学来了,即文章中的“自谓尽之”,由这一句也知道,前面的“穷”与这个“尽”是一个意思,属于同义词,都是“学尽”“学完”的意思。
上面说的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基于语境的“推测法”。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法,就是“联想法”。
先说例子吧。“薛谭学讴”的“讴”,“未穷青之技”的“穷”,我们完全可以由此及彼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词,那就是“讴歌”“穷尽”。还有,下面的“饯于郊衢”,也使我们联想到“饯行”“城郊”“通衢大道”之类的词,“响遏行云”的“遏”使我们想到“遏止”这个词。这就对了,这里的“饯于郊衢”就是在城郊的大路上饯行;“响遏行云”就是指响声好像阻止了行云。
这里说的“联想法”主要是指词语联想,就是由古代的文言词,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相关的双声词。这是基于“古今词义相通”而实现的。现代汉语中的大量双声词,都是从古汉语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本来就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来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不可分割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因此,对于文言词中的单声词,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来解释与翻译。
上面初步介绍了文言学习的“推测法”与“联想法”,这需要在大量的文言文学习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能力,不要指望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达到熟练的程度。要在以后反复的有意识的学习当中,去不断提升推测能力与联想能力。一旦熟练掌握了,文言文阅读就会大大提高效率,中考答题自然也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最后连带说说作文。假如把“薛谭学讴”作为作文材料,要求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么去从中抽取观点呢?
这就需要跳出这个故事,从中抽出具有积极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论点”来,只有取好这个“点”才能写好作文,如果“点”取错了,那就是“一着不慎”,影响就大了。因此,对于材料作文,同学们一定要首先熟读内容,再根据题意与要求去提取出要写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进行论证,就大致不差了。
谜底揭晓: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一个启发就是:学无止境。
之二
要点:
1.精细讲解苏州市2023年中考文言阅读题;
2.苏州市文言阅读题的重要启发。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学生要知晓这类题的特点、题型(是什么样子的),知晓怎么去应对(怎么做题、怎么提升)。
最有说服力的是中考试题。下面的文言文阅读题,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2023年中考题目,占分12分。
先请初中的同学们做做看,答案放在了最后。做完以后可以直接拉到最后对答案,看看能得多少分。然后再回过来看看我的分析与解说。你会从我的分析与解说中,体悟如何去做好这类题,如何去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考虑到一些初中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分析得细一些,细细看完,不管是初一的学生,还是初二初三的,都会或多或少有点启发的。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题(苏州2023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敬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徐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访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选自《稽神录》)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2分)
A.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君旦日能辱顾乎/忿恚尉,令辱之
C.少年出延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间一岁,复诣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2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
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
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
D.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善的意义。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
11.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
文言文阅读题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集中考查对实词虚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的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句子翻译等的理解与运用。
上述题目中,直接考到的实词有从、辱、延、间(第8题),还有居、果、向、君等(第10题)。
从第一句中,就读到了重点实词“市”,那么,“市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文言基础好的同学,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是“买木”的意思。因为这个“市”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市场(集市)”和“买”这两个意思,在学过课文中也只出现这两个意思。想想看,《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是不是包含了这两个意思。前一个“市”是“市场(集市)”的意思,是名词,而后一个是动词,意思是“买”。
这样想来,你就可以肯定,文章中的“市木”就是指“买木”,这个“市”就是动词,是“买”的意思,因为用“市场”去代入就说不通。这个“市”弄清楚了,下文的理解就顺畅了。试想,如果你弄不清“市”的确切意思,下面做题就很麻烦,既影响时间,又影响效率。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确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学习,一定要把重点实词学深学透,尤其是实词的一词多义最为关键。顺便说一下:本人目前对初中课本中的实词进行全面梳理,请多关注进展情况。
接着请看第8题,共四个小题目,每个题目中的第一个句子,是直接来自阅读题中,而第二句都是来自课本中的文言课文。题中的加点字,都是课本上学过的,属于一词多义,比如,第一小题中的“从”,第一个“从”是动词,意思是“跟从”,但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从”,这个从具体语境中是可以看出来的,“二仆”显然是指两个仆人,因此,“从二仆”必须理解为“使二仆跟从”,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带着二仆”;而第二句的“从”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作用是介绍处所,“从小丘”是介宾结构。因此,这个题目中的两个“从”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个考的也是实词的一词多义。
再看第二句,这句话是说那个青年人邀请徐彦成去做客的,意思是“您明天能承蒙光顾吗”,这里的“顾”有“看望,拜访”的意思,与课本《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的“顾”意思相同。至于“辱”,这里是谦辞,表示对方光顾自己家有受屈受辱的意思,以此表示一种谦卑的态度。初中课本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与此完全相同意思的“辱”,但《出师表》涉及了这一知识点,其中有“猥自枉屈”的话,意思是“委屈自己而屈尊就卑”,这里的“猥”就是谦辞,与“辱”是一个意思,课本就是注为“〔猥〕辱,谦辞”。在遇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应该会对“辱”的用法予以解释的。“辱顾”直译为“委屈受辱地光顾”,说白了就是:您到这里来是受辱受屈了。
再看第二个“辱”,因为“辱”的后面跟上一个“之”,可以看出“辱之”是动宾结构,那么“辱”就是动词,后面的“之”是宾语,因此,这个“辱”要译为“侮辱、羞辱”之类的动词。可见这里的“辱”是不一样的。
第三句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两句中的“延”意思是一样的,因此,答案就是C。如果一眼就能够看出这一句中的“延”是一个意思,那么,其他三项可以不看,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延”这个实词在课文中学过,《桃花源记》中有“延至其家”的句子,意思是“邀请到他们的家中”。
最后一句中的“间”也是显然不一样的,第一个“间”是“间隔”“隔了”的意思,“间一岁”意思是“隔了一年”,这里的“间”读作“jiàn”,意思是“间隔”,这一义项在课文《桃花源记》中出现,即“遂与外人间隔”的“间”与此相同。而第二个“间”则是动词,“参与”的意思。这个“参与”的意思出现在课文《曹刿论战》中。
上面的实词考题启发我们:
其一:文言实词是文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实词学不好,文言文阅读题就无从下手,因此,同学们无论如何要学好文言实词。
其二:考题中的文言实词虽然来自课外读物,但其中的义项全部是课本中学过的,而且是重点课本中的重点实词,比如《桃花源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都是必背课文,其中的重点实词都是要牢记的。因此,同学们无论如何要把该背默的会背默,而且会理解,做到精细化学习理解,也就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决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第10题中的翻译,主要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有居、果、向、君等,这在翻译的时候都要对应到的。“居一二日”意思是“过了一两天”,“居”的意思是“过了”,这一义项在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出现过,就是“居无何”,意思是“过了不久”。至于“果”是“果然”“果真”的意思,这在课本中多处出现,如“天果积气”“尉果笞广”。“向”是“先前”“原先”的意思,这一义项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即“寻向所志”中的“向”,意思就是“原先”,“寻向所志”就是译为“寻找原先所做的记号”。“君”译为“您”,也是初中课本中经常讲到的对人的一种尊称。这几个关键词如果译不准确或译不出来,那就要扣分或失分。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实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如果掌握不好,那考试时不仅快不起来,效率低,而且准确率也低。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就是按照文言文在历史上的那个意义来理解,决不能“以今释古”,也就是不能用现代的语义来解释古代的文言文。曾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名老师将王维的诗句“但闻人语响”解释为“但是,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这就是犯了以今释古的毛病,就是用现代的词义来解释古代的文言文。“但闻人语响”的“但”,在古代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只”“只是”,因此,“但闻人语响”必须理解为“只是听到人的说话声”,而不能把古代的“但”与现代表示转折的“但”等同起来,古代表示转折的意思是用“然”“而”之类。
此外,文言特殊句式也是要考到的,往往是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上述题中的“向之木,吾所卖”就要译为判断句,译为“原先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作为判断句,这里没有具体的标志,完全是从句意中去判断其是判断句。
下面再分析一下文意的理解。文意的理解看似很复杂,其实这类文意理解题是“纸老虎题”,关键是要根据题目中的指向,回归到原文中去落实,也就是要回到文章内去找答案,这个可能会花时间,因为你要把题目中的内容与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比对,看看到底二者是不是一致的。一旦找到不一致的地方,那么,答案就可以定下来了。这里的错误项是C项,问题出在“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因为内容中是说“村落如故”,意思是“村子还像原先一样存在”,既然是“村落如故”,岂能说是“都不见了踪影”呢?
最后说说那个4分的“分析题”。这个题目还是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考查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凡是基础扎实的,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会有障碍,理解起来又快又准。这一分析题是问“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从文章可知,少年是找人而未找到,似乎有些失落,而此时,徐彦成则热情邀请其进入船中,还摆酒设食,很是热情。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情意,才使得少年大为感动,便出手相帮。这样看来,少年帮助徐彦成,就是因为徐彦成能够助人为乐,或者说“乐于助人”。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徐彦成“乐于助人”,才有了少年的“乐于助人”。还有,徐彦成还买了礼品去送给少年,表达对于少年帮助的感激,可见,这个徐彦成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才有了“如是三往”的回报。
归纳起来,做好文言文阅读题,最主要的还是扎实打基础,就是对文言实词进行日积月累,特别是一词多义的实词要反复揣摩把玩,做到入眼入心入脑。
还要对文言特殊句式有充分的认知与把握,看到一个特殊句式,就知道怎么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准确译出。
至于虚词,在文言文中是起到辅助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各个虚词的用法与差别。只要在平时阅读文言文时注意把握和理解就可以了,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其各个义项与用法。在常规阅读中自然就会把握。而实词就不一样了,一个实词可以有好多种含义,到底选哪一个,就要靠语境,就是把义项带入到句中,可以确定选择哪一个。而选择的前提是必须对多义有认知,就是知道一个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
文言文的最高境界是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就是能够像读现代文那样,不用去从心里翻译后才领会,而是一边读一边就把握了意思。
真正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要靠打牢基础,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而是要靠日积月累,在平时除了把课本上的精选之作学好,还要扩展阅读文言文,同时也要对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汇集,把课本上零散的、零碎的知识碎片,进行串联汇聚,这样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上述试题答案:
8.C
9.C
10.(1)过了一两天,果然有大量的木材运来,质量好而且介个便宜。(2)原先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现在把这送给您。
11.一是乐于助人(事例);二是知恩图报(事例)。
之三
要点:精细讲解济南市2023年中考文言阅读题(课内题)。
接下来分析讲解济南市2023年中考文言文题目,让同学们看看中考题是如何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的,看看如何审题答题。这里将重点按照上次我讲的两个方法去解答考题中的难点。
山东无愧于孔子的故乡,从济南的文言文考题中,可以体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在150分的语文试卷中,除去60分作文,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考题占了43分,其中,文言文占17分,古代诗歌阅读占7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占3分,古诗文默写占9分,名著阅读7分(考的是《水浒传》)。
我将用两次,较为详细地分析一下这17分的文言文题目。
最近,我对浙江温州、江苏苏州等地的中考试卷进行了详尽分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语文试卷要得到高分,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温习”,也就是对课本中的古代诗文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那么,济南的文言文试题会给我们哪些具体的启发呢?我将在试题解析中予以适当点拨。
17分考题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课内的内容,占9分;另一个是课外的内容,占8分。
今天先讲一讲课内的内容。这是八年级课本中的《三峡》。
先把考课内内容的题目实录于下,请初中各年级的同学去看一看,并动手做一做。我把答案放到了最后,做完题目后可以去对照一下,然后再来看看我的分析讲解。这样,你的印象会更深,效果会更好。我相信,不管是哪个年级的,你都会从中直观地感受到中考题的样式,切实感受到自己需要去弥补的差距和需要去填补的空白,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增加动力,明确方向,同时也会有豁然开朗的喜悦。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开始分析讲解。
先看第一大题:课内题。实事求是讲,这个题目属于送分题,只要平时对课本上的重点必背篇目学好了,这9分都是应该得到的。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题目考的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考文言词汇,包括实词、虚词,每一小题是3分,共两小题6分;二是考课文内容理解,也是一小题3分。
第6题考的是实词,要求选出错误一项。答案是B。
因为是学过的篇目,如果当时学的时候能够做到字字落实,那么,只要稍微看一下就可以看出来错误,即“溯”的解释是错误的。假如考的是没有学过的文言文,那就可以采用我上次讲到的两个方法(联想法、推测法)去解题。
比如,A中的“曦”,你可以一下子联想到“晨曦”(指早晨的阳光)一词,再从“曦”的“日”字旁,应该可以推测出“曦”与太阳有关,再联系“晨”即早晨来看,可以推出“早晨的阳光”的含义。
再看B中的“沿溯阻绝”,把“溯”解作“顺流而下”是错误的,是把意思说反了。你可以联想到“回溯”这个词,或者想到“溯流而上”的词语,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这一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能够确定这一题是错误的,那下面两个选项是可以不看的。如果不放心,也可以稍看一下。由“荣:茂盛”可以想到这样几个词语:繁荣、繁茂、繁盛、繁荣昌盛,由此可以确定,“荣”“茂”“盛”三个词是同义词,“荣”完全可以解作“茂盛”。
最后一个是“引:延长”,也是可以联想到的。由“引”可以想到“引吭高歌”“引颈而望”等词语。这里的“引”都有“拉长”的意思。“引吭高歌”是指拉开嗓音,高声歌唱。“引领而望”是指伸长脖子向远处望。假如你对“引”字还不太了解,那就记一下吧:“引”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人在拉弓,所以,“引”的本义是“拉开弓”,如“引而不发”的“引”,就是用了“引”的本义,意思是拉弓而不发出去。由“拉弓”引申为“拉”的意思,如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下车引之”,就是指下车拉他。因为“拉”的动作是向外延伸、拉长,所以,“引”又引申出“延伸、拉长”的意思。
我在上面写的文字看似很多,好像联想法、推测法要占用好多时间似的,其实,真正考试的时候,联想与推测都不过是灵光一闪,或者说是一种“灵感”激发,都不会花时间的。不过,灵光一闪、灵感的光临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就像人们对“灵感”的解释那样,是“长期积累,偶然得知”。因此,只要同学们在平时善于利用联想与推测,会逐步形成一种无形的能力,到考试的时候就会派上用场。请记住:灵感是不会光顾懒汉的,也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人。
重点来了:你也许关注到课本上给你的方法,就是在文言文课文的上方,会要求你首先预习,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预习的时候,你先不看注释读一编课文,看看自己究竟能够理解多少;然后,再读第二遍,这一遍结合注释去理解,看看能够理解多少。那么,你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联想与推测的方法,尽量把内容弄懂,当然,能懂多少就多少,也不要着急。通过这样几个轮回,你剩下的难点、疑点,就是你听课时需要弄懂的重点。
接着来讲下一题,即第7题。
第7题考的是虚词,所给的8个句子,全都来自课文,只要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学习做到字字落实,那就能够把握好各个虚词的用法。
题目是要求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先看A中的两个“其”,前一个是代词,这里是代指“白帝”与“江陵”两个地方,“其间”是指这两个地方的中间。因此,这个“其”的意义与用法是“它们的;代词”。而后一个“其如土石何”的“其”不是代词,课本上明确注为:“〔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因此,可以理解为“语气词,不译”。可见A是不同的。
B中的“以”,前者是动词,课本注为“〔不以疾〕没有这么快”,可见“其”的意思是“有”或“及”,是动词。而后一个是介词,“以息相吹”的意思是“用气息吹拂”,因此,这个“以”的解释是“介词,用”。
C中的“则”,前者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译为“如果”,虽然都是连词,但用法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是选D,“渔者”指以捕鱼为业的人,“无问津者”是指没有问津的人。这里的“者”是代词,译为“……的人”。
下面接着看第8题。答案是B。B中的“正侧面描写结合”的说法是错误的,写“春冬景象”时都是采用正面描写。《三峡》写夏水时,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而在写春冬景象时,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具体分析请看下面归纳的内容。
关于《三峡》的写法,同学们要注意理解。下面我把一些重要的写法概括如下:
1.《三峡》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先总写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着分写,按照季节特点,先写夏天,再写春冬之时,最后写秋天。注意:不是按照时间(季节)的顺序写的,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峻急雄壮,与总写中的雄壮气势一脉相承;然后写春冬之时的沉静和秋天的肃杀,气势是越来越弱。
2.《三峡》四季景物有什么不同: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之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
3.关于写法:写夏水,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水势浩大,而接着写“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以及采用比喻手法,写“乘奔御风,不以疾”,都是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写送达诏令,以及奔马也赶不上的速度,都是侧面写水势之大,因为水势浩大才造成速度之快。
而在写春冬景象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动静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静景则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些都是正面描写三峡春冬景象,突出了此时的“沉静”的特点,虽然写到了瀑布的飞泻直下,也是属于“以动衬静”,给人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 6. B 7. D 8. B
之四
要点:
1.精细讲解济南市文言阅读题(课外题);
2.讲解相关实词问题。
上面对济南市的文言文阅读题(课内题)作了详细分析,接下来对文言文阅读题(课外题)进行精细解析, 具体分析过程中,给大家提供解析的思路与操作的方法。
请先看题目(济南市2023年题目):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①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注释】①视事:办公。
9.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11.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3分)
请同学们做一下试试,做完了直接拉到下面对一下答案。然后看看我的细化讲解,告诉你怎样做题,怎样去通过联想、推测、代入等方法去学习、温习、提升。
说实话,这个文言文阅读题难度偏大,我想,这可能是一方面体现当地在文言文教学上的高水平、高质量,一方面也是通过此题来拉开语文的分数。
同学们一定要明确,此题阅读的内容虽然很多或者很难,但这不是要求你必须全部理解,你只要根据你的知识体系,从总体上理解了基本内容,就可以做题目了,题目往往会根据课本知识和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来设计。因此,你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就是根据做题的需要去有目的地阅读理解。
我们先看第一题。这是断句题,要求要句子中间划出两处。看看要断句的内容: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你首先要肯定:“立”是动词,不管理解为“成立”还是“建立”,都是没问题的。凭你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你应该知道“立”是动词,而且后面是可以跟上宾语的,也就是“立什么”。这样你就可以明确:“立”的后面肯定不能画线,因为意思未说完,不知道“立”的是什么。
再往下面看“社学”。这个“社学”在文言课文中根本就没有遇到过。假如,在学习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老师恰巧在讲古代学校时讲到过,那就好办了,你就可以确定这是古代的学校。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讲过这个,你就要采用“联想”和“推测”的方法了。
你可以推测出“社学”是一个整体,“社学”是一个什么机构之类的东西,甚至可以从“社学”联想到“社区学校”。
这就真对了,“社学”的确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学校”。这里顺便普及一下这个“社学”。
社学是元代开始出现的名称,因为元朝时,每五十家设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所以叫做“社学”。你看看,这是不是相当于现代的社区学校呢?
总之,你不必对“社学”有深入的理解,你只需要知道“社学”两个字之间是不能断句的,那就对了。因为你的最终目的是划出两处断句的地方,千万不要纠缠在与答题无关的字词上。
那么,“学”的后面可以断句吗?你把“又立社学”放到一起默读一下,意思立马体现出来了,就是“又建立了社学”。你马上就要想到:“社学”的后面似乎可以停下来。
继续往下看,立马跳出来一个数字“数百”,这个不难理解,但你要考虑这个“数百”是放到前面去与“社学”组合,还是放到后面去与“葺”组合。这很关键!
这就需要“代入法”了。你先试着与前面的“社学”组合看看:“又立社学数百”。你必须默读一遍,语感就出来了。怎么样,读起来很顺畅吧,意思应该是显示为:又建立社学数百个。
文言语感会告诉你,“社学数百”正是文言文的习惯表达法,就是文言课文中经常遇到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往往是把定语放到名词后面的,这里的“社学数百”,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就是“数百社学”。这样想来,断句的最佳选择点,应该就是“数百”的后面。
如果你还不放心,那也没问题,这只不过是初步判断,是试着先划分一处,还要联系下面内容来做最终决定。
继续往下看。你可以把“数百”与后面的“葺”连起来看看,看能不能讲得通。当然,你要对这个“葺”有个基本判断,即使一下子想不起来,但你可以推测一下它的词性,究竟是动词还是名词。
还要继续看下面的“孔子庙堂”。这个是不难理解的,显然是名词性的结构,就是指“孔子的庙堂”,即“祭祀孔子的庙堂”。这样看来,你可以大胆推测:这个“葺”应该是动词,它的宾语应该就是“孔子庙堂”。
至此,你就可以明确,前面的“数百”是不可能与后面的“葺”一起使用的,数词与动词一起用是无法理解的。
你要想到,前面说“立社学”,接着又说“葺孔子庙堂”,这是不是说的两件事呢?你再继续推测:这个“葺”应该是指“修建”一类的事情吧。当然,如果你的知识储存足够,此时,你会有灵光一闪的,突然跳出“修葺”这个词。只要能够联想出这个词来,那么,你就可以大胆推测“葺”的意思就是“修缮”,断句就要断在“孔子庙堂”的后面。
这样联想与推测之后,“立社学”与“修孔庙”两件事情就显露出来了,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一个“教化兴起”,也就好理解了,正是因为“立社学”“葺孔子庙堂”,才有了“教化兴起”,也就是说,以教育来感化人的风气越来越盛行了。
总结一下,这一题的答案就是: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再看第二题,这是翻译题。看看要翻译的句子:“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句子翻译,关键是对实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句式的理解,也可以说,这种考题,主要是考查文言词汇(包括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与对句式特点的把握情况。
这句话中涉及的实词有:耕耘(指田间劳动,翻译时可以用“耕耘”的同义词替代,比如耕作、劳作、耕种等)、暇(空暇、闲暇、空闲等)、困(受困、束缚)、役(劳役、差役);虚词主要有:方(正、正在)、复(又、再)、于(在或被)。
涉及的特殊句式是“奈何”,由“奈何”构成的句式是文言文中极其常见的“固定句式”。这里的“奈何”可以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比如课本上的句子:
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译文:白发不断增多,好像是在欺负人似的,这应当怎么办呢。
解析:“被”同“披”,意思是“披在肩背上”,“被白发”的字面意思是“白发披在肩背上”,这里是借以表达对年老头白的慨叹。这里是写“欺负人”,所以把“奈何”译为“怎么办”。
再如课本上的另外一个例子: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
译文: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解析:这里的“奈何”用在了句首,所以译为“为什么”或“怎么”。
对于这些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如果能够较好地把握,就可以做好这个翻译题。
翻译的时候,一般是采取直译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去翻译,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做些调整。总之,应该是以直译为主,实在感到别扭的地方,就根据意思去进行“意译”。
这一题的直译为:老百姓正耕作,没有空闲,怎么(或“为什么”)又(或“再”)困(或“束缚”)在这个差事上呢?(这样的翻译已经把原句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此题的3分是可以得到的。)
根据意思,也可以适当加个词,比如在“正”的后面加个“忙于”,这样和后面的“空闲”相对应;也可以在“怎么”的后面加个“能够”,读起来更顺一些;也可以把“于”译为“被”,“困于”译为“被困住”,“困于此役”译为“被这个差役困住”。
因此,提升一点的翻译就是:老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以直译为主,稍加意译,意思顺畅一些。)
最后看第3题。这是一道内容理解题,因为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去答题,其实除了考查概括能力,也考查文言文的基本功,因为你首先面对的是文言文的字词句,如果满眼生词生字不理解,那就无法明白说的是什么,也就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准确概括。
其实,此题是要你写出几件具体的事情,而且要求是“分析”,就是对几件事情进行概括。可以首先从自己熟知的内容入手,比如,上面已经作出了断句的题目,从断句中已经知道了方克勤这个人很重视教育,因为写到了“立社学”“修孔庙”,这些都属于“教育”“教化”一类的,而且还有“教化兴起”的提示,完全可以写出这样一个答案,那就是:他重视教化(或“教育”),建立了学校,修葺了孔子庙堂。
这就答出一个了。下一个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也就是做过的题目中找答案。在翻译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方克勤是一心为民的,把老百姓的“役”减去了,这个“役”就是“差役、差事”之类。从译文中知道,方克勤说,老百姓正在忙耕种,没有时间去服差役。这显然是为老百姓说话,你提升一下意义,那就是:体恤百姓、体谅百姓、体察民情、一心为民、心系百姓等,只要从这些词语里面选一个就可以了。因此,可以答为:他体恤百姓,为老百姓免除了差役。
就这两个就可以得3分了。
关于文言文阅读题的解析就这么多。
下面我想给大家说一下这一文言文阅读考题中的实词问题。
我一直强调联想法、推测法,在这里肯定是用得上的。
所谓联想,就是从文言中的生僻字,联想到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关的一个双声词,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好多词都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构成的,也就是同义组合,或者说同义词连用。比如,考题中有一个“葺”,似乎是个很冷的字,但你如果词汇丰富的话,一下子就会联想到“修葺”这个词,你只要能够联想到,你就成功了,这个“葺”就是“修”的意思,即“修理”“修建”“修缮”的意思。
再如,文章中有“阅三岁”的句子,这个“阅”肯定不是阅读的意思,因为这个语境中没有出现“书”之类的东西,而是“三岁”即“三年”。你可以想到课本中的“阅十余岁”(《河中石兽》)的句子,也可能会想到“阅历”这个词,由此推测出这个“阅”是“经历”的意思。
这一考题中还有好几个实词是课本文言中从未出现过的。比如“授济宁知府”的“授”,“野田日辟”的“辟”,“民食以裕”的“裕”,“一郡饶足”的“饶”等。
这几个生词如果不解其意,当然也不一定影响做题目,但如果能够通过联想法、推测法了解其意,那么,做题目会更顺畅些。
我们来看看如何联想和推测。
这几个文言文实词虽然课本中没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熟知的,比如,“授”,可以联想到授权、授予、授给,可见“授”有“给”的意思,那么,“授济宁知府”的意思就是指授给他济宁知府这个职位。这样理解就对了。“授”在文言文中就有“授权、任命”的意思,虽然课本中没有学到,但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现有词汇积累去联想推测。
“野田日辟”的“辟”,看似很难,其实,一旦联想到“开辟”一词,你就成功了。“辟”就是开辟、开垦的意思。
同样,“民食以裕”的“裕”,“一郡饶足”的“饶”,都可以这样去理解。同学们,试试吧。
对了,“裕”就是“富裕”;“饶”就是“富饶”。
由此,你是不是还有这样一个感悟呢?就是文言文中的单声实词,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去解释。的确如此。
现代汉语中的好多双声词,都是从古汉语中的单声词发展而来的。而且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古汉语多单声词,现代汉语多双声词。
今天讲解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答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分)
9.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1. 示例: (1)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 (2)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 (3) 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 ( 4)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评分意见:本题3分。
之五
要点:
1.精细讲解河北2023年文言阅读题;
2.关注文言考题中的“取标题”的题目。
我们一起看看河北2023年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罔不因势象形 因:
则皆闻之 闻: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请同学们先做一做,然后拉到最下面对一下答案。再回头看看讲解。
同学们要先利用注释基本读懂内容,不必一上来就急于看题目,先知大意后再看题目,然后再由题目的要求回到内容中找答案,当然要结合题目要求继续读原文,你会每读一遍原文都会加深一次理解,等你做完了题目,原文的内容基本上都知晓了,再做一次检查,就可以对所做的题目有更大的把握了。
当然,如果是课内文言文,已经学过了,就可以直接看具体的题目是什么,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既然是阅读理解题,那首先要阅读,只有理解了内容,才能答好题目。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如果是解词就不用看内容了吧,把这个词义写出来就得了。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实词一般都是一词多义,而到底是选哪一个词义,是要看这个词的具体处在什么位置,而它的意思就是由这个具体位置,即具体语言环境来决定的。
这个考题给了三段文言文,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其中的第一个是来自课内文言文,另外两个来自课外文言文。要求回答的五个题目都是来自这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分写三个东西:一是写核舟,二是写牛革,三是写客马。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考什么呢?之前各期内容已经介绍过一些经常考到的内容,有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以及内容理解。
今天涉及一个新点,不常考,是河北省今年考的“给文言文取题”。河北在2018年也考过这种题型。下面将会讲到,同学说可做些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遇到不慌,从容应对。
下面来看看这五道题目。
第一题是考文言词:因、闻、视。这三个词都是多义词,常用词,不算难。因:有沿袭的意思,如因循守旧;有凭借、根据的意思,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原因的意思,如事出有因;有因为的意思,如因祸得福。从具体的题目来看,“因势象形”的“因”显然与“因势利导”的“因”是一样的意思和用法,都是做介词,可以解释为:凭借、根据、按照、就着、顺着。只要写出用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
至于“闻”,从字的本身可以判断出其本义与“耳”字有关,从造字法上看属于形声字,本义就是“听、听见、听到”,后引申出“听说”的意思,如唐诗中有“闻道龙标过五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里的“闻”都是指听说。在现代,成语中保留了这些用法,如耳闻目睹、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一知十、百闻不如一见。而现代汉语中,“闻”最常用的义项是“用鼻子嗅”,如气味难闻。那用哪个义项呢?从语境看,前面说“马声”,接着说“人皆闻之”,可以推知“闻”是指“听到、听见”。
而“视”的本义是“看”,如“视而不见”;引申为“看待”,如一视同仁、等闲视之;还可引申为“考察”,如视察、监察。题目中用的是本义,因为用“看待、考察”引申义代入解释不通。
第二题断句,有四个选项,通看比较后可以发现:关键点在“三分之一”,作为一个数字,是不可拆分的,必须看作一个整体,因此选A。
第三题是两道翻译题,第一个要注意句式特点,一是省略句,主语承前省略,即前面写到的“奇巧人王叔远”,因此,要在句首加上主语“他”;还有一个特点是倒装句,“核舟一”即“一核舟”,属于定语后置句。然后一个个对应翻译为: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第二句翻译要注意这几点:一是补上主语,从上文的“主人乃觉”,可知主语是“主人”,这是承前省略;二是注意几个实词,应该不算太难,“持”是“拿”的衣服,“与”是“给”的意思,“还”是“回来”的意思,因此,对应翻译就是: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
第四题是内容理解题,要注意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此类题只要不是明确要求用原文的话答题,都要用自己的话。这里从“径寸之木”,说明“用的材料很小”;还有,刻的东西多,跟原物很像,多种多样。
最后一题是给一段文字取标题。此类题一般采用文中的词,这个词一般在开头就出现,然后后面的内容都是写它的。这一题的答案就是“牛革”,这段话就是介绍牛革的用途等。
给文言文加个题目,河北2018年也考过。请看——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是为大雨之兆(预兆)。”后果然。
请大家看看此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提示:开头第一句就提到了,下面就是写它的。
最后提供一个上海市2015年题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考题有:
1.大苏泛赤壁,大苏指苏轼(苏东坡);
2.水波不兴的“兴”解释:起 。
3.翻译:尝贻余核舟一(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最妙的是这一题:
4.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D)
A.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B.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D.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这一题的答案是C。解析:C只是说刻成了舟,至于是否精巧没有体现出来,小小的材料刻成小船,可以是精致的,也可以是粗糙的。而其他三项中体现了细节上的精巧。)
今天这一期就到这里了。
附录:河北2023年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答案】1.顺着、就着;听到;看
2.A
3.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②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
4.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
5.示例:牛革
之六
要点:精细讲解2022年广州市文言文阅读题。
我们继续解析文言文阅读题,因为这是中考中的重点、难点。
这次分析的是广州市2022年的考题,其特点是课内课外结合,侧重课内题。
下面先看题目,请同学们做一做。做好后,直接拉到最下面看答案,看看这12分能够得到多少分,由此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好下面对症下药。然后回过来看看我的分析。
广州市2022年中考题文言文阅读理解题(12分)
7.(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杮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8.(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②及寤,援笔成篇
(2)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下面进行解析。
广州文言文阅读题分为课内课外两大类,第一大类课内题是8分,课外题是4分,相比较而言,课内题占分比例高,占三分之二,而课外题占分比例为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课内文言文学习必须牢牢抓在手上,不能让课内分丢失一分。可以说,课内题目是送分题,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得到这些基础分,也是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文言文必备知识。
而课外题则是对文言文课内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进行检测,同时也是对文言文提升、延伸的情况进行检测。这也是拉开分数的题目。那些平时注重文言知识积累,注意延伸拓展的同学,就会在这里大显身手。因此,可以说这里的课外题目是一种提升题。
先看课内题。甲乙两段文字都是来自八年级下册的《礼记》二则,甲是来自《虽有佳肴》,乙是来自《大道之行也》。
第一小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涉及4个实词:善、反、归、是。它们都是一词多义。
文言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实词的一词多义。这是因为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所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就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确定。
这四个小题中,一共有八句,每两句是一组,其中的第一句是来自阅读内容,而另一句则是来自其他学过的篇目中。
A中的“不知其善”的“善”,意思是“好处”,由“善”前面的“其”可以看出,这里的“善”是名词,“其善”是指“它的好处”;而另一句中的“善射”是指“擅长射击”,这个“善”是动词,译为“擅长”或“善于”。可见其意义、用法都不一样。
B中第一句的“自反”是指“自我反思”,“反”是“反思”的意思,是动词。而另一句“窥谷忘反”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也是动词。两句中的“反”虽然都是动词,但是其意义不同。
C中的“女有归”的“归”是指“女子出嫁”,而第二句中的“一屠晚归”是指“一个屠户晚上回家”,这里的“归”是指“归家、回家、回、回来”的意思。这里的“归”都是动词,但意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A、B、C三项都不符合要求,那么,通过排除法,剩下的D应该就是答案了。
D中的两个“是”都是代词,意思是“这”,第一句的意思是“这就叫做‘大同’”,第二句的意思是“这不是木片”(“杮”读作fèi,指“木片”)。
请注意:第二句中的“是非木柿”来自《河中石兽》,是原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但是,从2022年开始,已经被换成了《活板》。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活板》,原来是《河中石兽》。也就是说,《活板》是新入选的课文,同学们需要格外注意,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言课文。
上面是按照排除法来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去理解并排除,还有一个更省时的方法,就是“直选法”。如果能够快速确定D中的“是”用法一样,可以直接选定。其他的可以不用花时间了,但前提是你必须有充足的把握。
第二小题是句子翻译,所译的句子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于这一句的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注释吧:
〔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同学们应该明确:课本上的注释要熟记,不管是解词还是译句,都要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去做题,因为考试答案都是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的。
这一题要考的,其实就是看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这句话中的八个词,都不简单,“选”在这里要译为“选拔”,是动词;“贤”属于词的活用,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本是指“品德高尚”,而这里是指“贤人”,即“品德高尚的人”;“与”是通假字,这里同“举”,是动词,意思是“推举”;“能”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本是指“才干出众”,这里是指“能人”,即“才干出众的人”。这样看来,“选贤与能”要是字字对应直译的话,应该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干的人”,而课本则是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就是对意义做了合并翻译,译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再看看“讲信修睦”,这里的“讲”是“讲求”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这样的用法,如“讲卫生”“讲团结”,意思就是“讲求卫生”“讲求团结”;“信”是“诚信”“信用”的意思;“修”是动词,这里是“培养”的意思;“睦”是指“和睦”,为了适应前面的“讲求”,可以译为“和睦氛围”。因此,“讲信修睦”译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这一题虽然是课本上的内容,但其难度还是不小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课本上的注释要充分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第三小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浮于表面,就难以发现问题。A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貌似正确,而其实是不合乎课文内容的原意的。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教”和“学”的相互促进而获得提高。注意:这里的“教”和“学”都是指教师,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现在,“教学相长”的意思有了扩展,也可以用来指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下面看看课外题(4分)。这是关于唐代诗人王勃有奇才的一篇小短文,难度中等。其中有的实词词义,是课本上没有的,比如“勃属文,初不精思”中的“属”,课本中没有涉及此处的义项,只能靠推测。那么,怎么推出“属”的含义呢?先读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你读过之后,借助已经掌握的实词,你会知道,这篇小文章的写唐代的“奇才”王勃的,很小的年纪就“善文辞”,能够读古书,还能挑出毛病,可见王勃的一个“文才”。再从下面的“磨墨”,然后蒙面大睡,睡醒了,就能够“援笔成篇”,可知王勃是写文章的奇才。这样读通之后,回看前面的“勃属文”,就可以知道是指“王勃写文章”,可见“属”是“写”“写作”的意思。
再如“及寤”的“寤”,看似冷僻,其实课本上是学过的,选自《诗经》的《蒹葭》中,就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诗句,这里的“寤寐求之”是指日日夜夜去追求淑女,其中的“寤”是指睡醒,“寐”是指睡觉。如果没有记住的话,也可以通过推测去理解。前面写“酣饮”,然后就是“卧”,接着就是“及寤”,显然是指“等到醒来”。
经过这样反复阅读理解,对这篇小短文就有了基本的理解了,然后再回过头来做那几个题目,就容易多了。
先看两个实词,一个是“数献”的“数”,一个是“及寤”的“及”。“数”有三个读音:shù、shǔ、shuò。这里的“献”是动词,意思不难理解,是指“献上”“敬献”“送上”的意思,从王勃尚未成人就被授予职位,接着就是“给朝廷献上赞颂的文章”,而且是“数献”,可见是多次、屡次。因此,这里的“数”读作shuò,意思就是屡次、多次。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是有的,比如《陈涉世家》中的“扶苏以数谏故”,意思是“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
至于“及寤”的“及”就更不难理解了,课本中多处出现,是“等到”的意思。“及寤”的意思就是“等到醒来”。
最后一小题是关于内容的理解,这样的题目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内容都是来自文章,对文章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对于此类2分的题目,至少要答出两点,一般来说,两点也就够了。关于王勃的“奇”,文中的例子好几个,可以说文章就是写王勃的“奇”的,比如,王勃小时候就读古书善思考,能够从中挑出毛病;还没有成人就被授予职位;还有写文章很快。这些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奇”。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答案
7.(1)A.善:好处/擅长;B.反:反省/同“返”,返回;C.归:归宿/回来;D.是:这/这。故选:D。(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A.
8.(1)①多次;②等到。(2)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之七
要点: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战考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十个地方的2023年中考题。
一、江苏省扬州市2023年中考题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下画线词的意思。
(1)官属相戒( ) (2)寻遇赦复官( )
(3)躬自操作( ) (4)适驾至( )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移 时 又 白 之 震 愈 怒 拂 衣 起
12.翻译句子。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
13.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二、湖南省长沙市2023年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苏武牧羊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⑥。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③煴火:微火。④幽:囚禁。⑤羝:公羊。⑥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引佩刀自刺”中的“引”本义是“拉弓”,引申为“牵引”“延长”“举,拿”等,在此处取“牵引”之意。
B.“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益”与“精益求精”中的“益”意思相同。
C.“徙”有“迁移”“调动”“流放”等义项,“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徙”应为“调动”之意。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食”和“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3分)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4.结合所选文段及李白的《苏武》诗歌,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三、陕西省2023年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注释】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潟(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韩闻秦之好兴事(2)欲罢之,毋令东伐
(3)东注洛三百余里(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蒙乃始就学 B.屠乃奔倚其下
C.陈胜吴广乃谋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18.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2分)
四、江西省2023年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o):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⑥莱:古国名。⑦夷维:地名。⑧相齐:任齐国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违背命令。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冠( ) (2)故( ) (3)衣(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2)国有道,即顺命。
11.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
五、广东省2023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7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进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 /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 /则有去国怀乡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14.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4分)
(1)我读出了邹忌与孔颖达进谏的原因不同:
(2)你说得对,他们进谏的原因是不同,我还读出他们进谏的方式不同:
六、福建省2023年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照要求做题。(16分)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1)失期:
人有奇志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2)奇: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3)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旧说云天河与海通。(3分)
(2)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3分)
9.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七、山东省济南市2023年中考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①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注释】①视事:办公。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11.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3分)
八、浙江绍兴2023年中考题
阅读《涉园记》,完成4—8题。(22分)
涉园记 【明】陈洪绶①
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
4.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予能广其意( ) ②历十余年( )
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 ④凡数十改易( )
5.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3分)
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陈 迹 不 留 新 意 自 启 能 若 是 乎 哉?
6.“涉园”的建设过程中,哪些事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请简要概括。(3分)
7.结合文本、注释与小贴士,探究园名“涉”的丰富含义。(4分)
小贴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经历。③进入。④涉猎,学习。⑤关连,牵涉。⑥姓。《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8.陈洪绶兄弟造园的经验也适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从‘造园’到‘ ’”为题,写一个议论性片段。150字左右。(8分)
九、辽宁锦州2023年中考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0—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②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闻寡人之耳者:
(3)克之: (4)任座趋出:
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向者任座之言直/便扶向路 (《桃花源记》)
B.何以知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君 得 中 山 不 以 封 君 之 弟 而 以 封 君 之 子 何 谓 仁 君
14.同是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任座、翟璜三人所采取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2分)
十、北京市2023年中考题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3-15题。(共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
(14)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5)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艇子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鉱《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 ”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 ”的感觉。
答案:
一、江苏省扬州市
答案 10. 戒:告诫;寻:不久;躬:亲自,亲身;适:正好。
11.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
12.(1)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
(2)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原由 13.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1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结合“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的内容可知,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二、湖南省长沙市
11.B 12.D
13.丧失气节、有辱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归汉朝廷呢?
14.①意志坚定:从“十年持汉节”或“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或“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可以看出:②忠贞爱国或有民族气节: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或“律知武终不可胁”或“十年持汉节”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以看出;③宁死不屈:从“引佩刀自刺”或“律知武终不可胁”可以看出。
三、陕西省
答案:15.(1)听说(2)进攻;征伐(3)向东(4)对的(或:正确)
16.D
17.(1)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
(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18.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展。可郑国渠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
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四、江西省
9.(1)帽子(2)所以 (3)穿衣服(穿)
10.(1)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为。
(2)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
11.示例:司马迁崇敬晏子是因为: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三朝,被推重;能三世显名于诸侯。
五、广东省
答案:10.(1)偏爱 (2)使……听到 (3)间或、偶然
11.(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2.C A.多次/数数;B.对……说/认为;C.当面;D.国家/国都。
13.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14.原因:【甲】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1分);【乙】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渡(1分);
方式:【甲】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1分);【乙】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1分)
六、福建省
6.A
7.(1)误期 (2)不平凡 (3)近旁
8.(1)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
(2)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9.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七、山东省济南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 6. B 7. D 8. 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分)
9.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评分意见:本题3分。
11.示例:(1)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2)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3) 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 4)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评分意见:本题3分。
八、浙江绍兴
4.①扩大 ②经过 ③合适,适宜 ④总共,共
5.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6.种植花木(种植、调整花木使与地宜);为屋设计(反复修改为屋设计使与树宜);凿池开溪(不断调整池、溪位置使与地、树宜)
7.“涉”,其一是“进入”,典出“日涉成趣”,每天进入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其二是“经历”,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反复修改,推陈出新;其三是“学习”,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懂得为学经世之道。
8.示例一:从“造园”到“为学”——陈洪绶兄弟造园历十余年,从规划到建筑,从花木到池溪,都精挑细选,反复调整。可见要做好一件事,需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改进。为学亦如此。首先,学习需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其次,学习需不断实践。“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浸润其中不断改进,才能学有所成。
示例二:从“造园”到“做事”——陈洪绶兄弟在造园过程中,不断调整原来种植的花木、开凿的池塘溪流、房屋的建筑设计,才有了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