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并尝试背诵课文。
表达与交流: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搜集资料,了解《世说新语》。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借助注释,尝试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活动一:随文识字
1.多种形式读准字音。梁 聪 诣 禽 惠
2.重点指导“梁”和“禽”的书写学生先自主书写,教师再提示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梁”字的上半部分相对紧凑,下半部分比较舒朗;“禽”字的“人字头”占比较小,撇、捺要张开,盖住下面的“离”。
活动二:朗读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主要人物交流故事大意,尝试自己划分节奏。
3.检查难读的句子。
(1)为/设果,果/有杨梅。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提问:想要知道文言文的意思,你有哪些好办法?
预设: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引导:运用适当的方法,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相机指导方法。如:“为设果”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谁为谁摆放水果?引导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说完整。
2.交流: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任务四:走进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活动一:初识杨氏之子,理解“甚聪惠”
1.读课文,画出文中介绍杨氏之子的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从这句话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可以知道他是梁国人,年龄是九岁,身份是姓杨人家的孩子,特点是很聪慧。
引导:文言文语言精练,短短的几个字却能包含这么多的信息,你还能发现哪些体现文言文语言精炼的地方呢?
预设:文中还有很多的代词,比如“其”、“儿”、“孔”等。
总结:文言文就是这样言简意赅,所以每一个字都需要好好琢磨理解。
活动二:品析人物对话,感悟“甚聪惠”
1.再读课文,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
(1)出示课文中的两句对话,合作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用“我从 中看出他的聪慧,因为 ”的句式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预设1:我从“应声答”看出他很聪慧,因为他反应迅速,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
预设2:我从孩子回答的话中看出他很聪慧,因为他听出了孔君平是在拿他的姓氏做文章,所以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回应。
引导:多么聪明的孩子。你从他的回答当中还看出了什么?
预设:我从“未闻”“夫子”看出杨氏之子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因为他发现孔君平在逗他时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很有礼貌地回应。
引导:能够用礼貌的语言回应别人的调侃,真是“甚聪惠”。还有哪里体现了杨氏之子的“懂礼貌”?
预设:从“为设果”看出孩子懂得招待客人,很有礼貌。
小结:“惠”除了有聪明的意思外,还有温和、仁爱的意思。语言文字背后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借助鱼骨图,再现人物智慧。
3.同桌间尝试背诵,可加上适当的动作。任务五:创设情境,讲演故事。
活动一:续写故事
从下面情境中选择一种,尝试续写故事。
(1)当晚,杨氏回到家中,孩子告诉父亲:“ ”
(2)第二天,孔君平在路上遇到杨氏,笑着说:“ ”
活动二:根据评价表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
评价项目及标准 评价结果
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能正确、流利地讲清楚故事。 ☆☆☆
在讲故事能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 ☆☆☆
总评标准 优秀:5-6☆;良好:4☆;合格:3☆ 总评
活动三:拓展阅读—智慧少年小故事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结合注释,尝试理解,感受语言中的智慧。小结:高雅的玩笑,是风趣,是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剂。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小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在班级开展故事大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