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量达标检测答案
1—5 CCBDD 6----10 BBDAC 11—15 DABBB 16-----20 ADCCC
21.(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间接
(2)4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化学
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有害昆虫对化学药剂可能产生抗药性
22.(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D—>A
23.(1)三 分解者 分解动植物遗体及动物的排遗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7
(3)间接
24. (1)自我调节 (2)分解者 (3) 生物富集 (4)整体周口市文昌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高三年级 12 月份
质量检测达标生物试题
1.自然种群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3 个基本特征。下列现象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岩石表面每平方米有 2 000 只藤壶
某水域雄性盐生钩虾为雌性的 5 倍C.植物种子以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D.65 岁及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 7%以上即意味处于老龄化社会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适合用来调查兔子、田鼠和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某种植物成群、成簇、成块地密集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 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田鼠种群数量在 b~d 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从图中可知 O~d 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大,而增长率保持不变
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
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
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 K 值时降为 0
在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和石鳖等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藤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且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发现实验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 15 种迅速下降到 8 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海星移除后,由于种间竞争导致被捕食物种的数量下降
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维持被捕食者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D.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海岸的藤壶的种群密度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仍然不会达到相对稳定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
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D.利用模型不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相同C.荒漠和草原生态系统中耐旱植物的类型相同
D.攀缘生活的动物迁入草原后,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肉质旱生植物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
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一个湖泊经历了从湖泊裸底到沼泽、湿地、草原、森林的一系列演替阶段后,演变为一片森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B.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物种取代的过程
由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该演替过程各个阶段的群落均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 a、b、c 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b 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C.图中共有 2 条食物链,c 属于初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
D.a 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某草原上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丁中的有机物增加 a kg 时,从乙获取的能量占其获得全部能量的 3/4。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草原群落 B.同一时期草合成的有机物至少为 50a kg C.若丙数量减少,则甲、乙数量均会增加
D.甲与乙是种间竞争关系,均属于次级消费者 14.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该食物网中含有 4 条食物链
草和鼠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鹰和鼬、兔和鼠之间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大量捕杀鼬不会导致鹰的数量明显下降
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b+c+e)×100%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 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
茶树菇味道鲜美,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
茶树菇,并用桐树、柳树、杨树脱落的枝叶制作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在油茶树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C.套种技术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随,且两者离不开信息传递C.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D.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不再有信息传递18.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 CO2 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
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 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 100 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生物信息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
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1.(每空 2 分,共 12 分)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图为某总面积为 300 hm2 的湿地受有害物质 a 污染后,有害物质 a 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有 。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 K 值为 2 400 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 只/hm2 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
等生命活动。
该生态系统中有一种有害昆虫,目前控制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汽车和空中喷雾
器以小剂量施用有机磷农药,此方法属于 防治,这种方法具有快
速、 高效等优点, 但不建议频繁使用, 原因是 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22.(每空 2 分,共 12 分)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的字母 表示大气中的 CO2 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 冬季。
CO2 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 A、B 的
和 C 的分解作用以及 E 的燃烧,转变成 CO2 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 生产者吸收的 CO2 量
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 量。
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可将 D 的含义改为
,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
→”A、取消“→E→”D、 。
23.(每空 2 分,共 10 分)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图中 A 是非生物环境,B、C、D、E 和 F 表示构成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生物 B 属于第 营养级。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虑,生物 F 属于
, 在 生 态 系 统 物 质 循 环 过 程 中 发 挥 的 重 要 作 用 是
。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以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上图有 处箭头所示过程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碳循环的。
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 (填“直接”“间接”或“潜在”)价值。
24.(每空 4 分,共 16 分)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 70%的降雨就地利用。下图是传统城市模式和海绵城市模式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种弹性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 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城市中的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水银温度计等,应妥善处理。若此类垃圾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在生物体内逐级积累,该现象叫做 。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质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