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单元主题
以时空为序的辽宋夏金元政治变革、以专题为式的辽宋夏金元经济文化
二、单元学情
本单元主要围绕“以时空为序的政治变革、以专题为式的经济文化”两大主题展开,共分为四部分,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二辽夏金元的统治,三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四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三、单元目标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核心素养
1、能够从长时段角度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概述宋朝建立的背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以多元史料为基础,阐述宋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多维度评价相关制度对宋朝和华夏文明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古代王朝以史为鉴,不断变革、调整政治制度的务实和创新精神。(家国情怀)
五、本课课时课型
本单元共4课时,本课为1课时,为新授课
六、本课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七、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宋朝建立背景、重文轻武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把握官僚体制的建立、王朝统治危机、政治变革等问题;同时,他们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方式还处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所以,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八、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框架导入 听讲 对单元整体框架有一定了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展示五代王朝的更迭和宋时期的形势图 材料二:赵匡胤与赵普对话 北宋初建之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一)背景: ①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③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学生思考 (二)面临问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问题1:节镇太重 分析: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分)地方之权到中央 (1)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 (2)财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问题2:君弱臣强 分析: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1)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2)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3)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全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问题3:武将专权 解决:崇文抑武 ①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三)影响 (1)积极方面 P50: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泡《嘉祐集》 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 (1)积极方面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消极影响 材料一:(宋太宗语)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2)消极方面 ①长期重内轻外,权力划分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重文轻武,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事力量受到削弱,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过渡:积贫积弱会给北宋带来哪些难题? 1.思考继五代十国而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材料,归纳出答案。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积弱——军力衰弱不振 宋辽: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朝廷每年向外族缴纳的钱物。) 宋夏: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朝廷每年给某地方钱物作为赏赐。) 思考: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方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维持长久和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体现北宋贪图苟安,加深北宋人民经济负担。 (二)积贫——财政危机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过渡:针对积贫积弱的困境,北宋统治者做过哪些努力呢?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一)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改革,因改革触犯既得利益,很快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1.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 目的 措施 富国: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借助漫画,要求学生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示? 原因: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是变法 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新法中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在指导思想上,偏中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实行过于急进。 启示:大地主、大官僚反对——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民怨沸腾——改革需要良好的互动 操之过急—— 把握好改革力度与社会承受力间的张力。 用人不当、执法偏差——改革应知人善用 3.影响 (1)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思考: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缺陷?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材料二:昔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 ——李雯《为摄政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 (2)消极: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的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 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发散思维,学会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课堂训练 总结本课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 检测学生学习程度,减轻课后作业量
板书设计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面临问题——措施 (三)影响:积极、消极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加强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教学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