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4 15: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
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教学理念
(一)依托主题教学
秦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时期。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又推动历史本身的发展。以 “大一统”作为中心和灵魂来统领相关的教学资源、贯通相应的教学进程,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又可以延展学生历史视野的长度,拓展学生历史认识的宽度:从横向来看,“大一统”包括地理的统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统一、交通的统一以及文化的统一,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统一;从纵向来看,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课中,教师将通过引领学生学习秦的统一,开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秦朝的建立与秦朝的速亡背后的因果联系,总结王朝兴衰的历史命运,增强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时间轴的定位、多种类别史料(地图、专著、文物)的阅读,大事年表的归类与解读等,涵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 3 课。内容上承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下接第 4 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第一目“秦朝的统一”主要介绍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第二目“秦朝的暴政”主要介绍秦朝两代君主的暴政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危机。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主要介绍陈胜、吴广首义,秦朝速亡以及楚汉战争。
(二)课标要求与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2.课标解读: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本课的
重点。“大一统”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秦开创大一统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因此,基于既要避免与初中课程知识雷同,又要契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更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等的考虑,本课的设计比较侧重学科思维、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如通过地图的识读、史料概括、时间轴的定位、历史解释的区分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及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推动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二)能够结合地图描述秦统一的时空顺序,知道从战国到秦朝的
这一社会转型过渡期的阶段特征,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而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三)能够解读材料,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构建秦朝开创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维导图;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推动唯物史观素养的形成。
(四)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加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五)通过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文物史料与文字史料的互为补充作用,认识人民群众对历
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秦朝的统一(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的速亡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本课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
第一部分,“秦朝的统一”,内容包括“秦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在“秦统一的条件”中,教师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秦承担统一大任是由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推动的。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教师可通过史料的研读和分析,从创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及地方设立郡县制这三个措施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中,教师从疆域版图、制度建设、国家(民族)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秦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三部分,学习“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的速亡”。通过史料、地图、图片等的分析、概括,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究其原因,是统治者忽视了在秦朝强大表面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矛盾。当暴政、积怨、战争与经济发展的背离,不同地区文化的冲突等等问题纠和在一起,当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当欲望蒙蔽了理智,当反抗力量汇聚成洪流,衰亡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根据本课的课标要求,我们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分别是秦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及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课的时间轴。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课的时间轴。
秦顺应历史的发展,从公元前 230 年开始,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但是,秦朝在公元前 207年被灭,它的短祚命运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和秦末
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秦的统一”。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首先,教师通过呈现本课的时间轴,帮助学生找准本课的时间节点并概括其时代特征。其次,秦朝距今已逾两千年,但通过现存的史料,考古发现等,我们可以不断丰富对秦朝的认识。因此,在导入中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破”,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凸显秦朝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一、秦朝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背景
根据第 2 课的所学,我们知道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盛行,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进入春秋战国以来,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民不聊生。正如教科书第 14 页呈现的
《吕氏春秋》书影所记载:“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是历史选择。列国中只有适应这个历史潮流的国家,才能完成终结列国纷争、统一全国的
历史重任。
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秦国身上,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六国呢?”首先,秦具备军事地理优势。秦昭王末年,秦国的疆土已经很大,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湖北、湖南;东及河南中部、河北南部;北抵ft西、陕西北部。其次,战国秦的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秦实现了富国强兵,地广人众,物质基础雄厚,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秦能在七国中脱颖而出,完成统一大业是因为它具备了完成统一的条件。
我们一起来看看秦统一的背景。第一,春秋战国的战乱使人民饱
受痛苦渴望安定统一,结束战国分裂局面是众心所向;第二,列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统一。
当然,秦国自身也具备明显优势,如,秦拥有军事地理优势;几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使得吏治清明;还有,战国时期秦的商
鞅变法成效显著,秦实现了富国强兵。
正是在这些条件的共同推动下,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担负起了统一的重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教材结论进行充分论证,归纳“秦统一六国的条件”,认识秦成功统一六国,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及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
各个击破的战略,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 221 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过渡:《史记》中记载秦一场涉及几十万军队,持续几个月的战争,往往只是简略的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而已。秦军拥有哪些武器?用什么方法作战?后勤保障如何完成?如果只有文字材料,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找到确切答案。幸运的是,1974 年,陕西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发现的陶俑,为我们揭开了秦军神秘的面纱。
气势恢宏的兵马俑为我们复活了一个地下军团,置身军阵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支军队的组织结构、排兵布阵。他们精良的装备、伟岸的身躯,坚毅的目光,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他们是一支创造了历史,书写了神话,留下了传奇的军队!追寻着当年的金戈铁马,请同学们继续勾勒秦军进一步拓展疆域的足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
随着秦军的进攻、道路的延伸,天堑变通途。秦朝建立后,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秦击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至此 一个东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西至今甘肃东部,南至今越南中部,北迄黄河、阴ft至辽东半岛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王朝建立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的呈现,加深学生的理解:征战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过渡:秦的统一,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这么广阔的疆域秦是如何实现对其有效管理以巩固统一的?接下来,我们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制度层面及经济文化层面的巩固措施。
1.制度层面:
秦朝在制度层面的巩固统一措施,包括创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以及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三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皇帝制度”。
(1)创立皇帝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5 页的正文。
秦王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2)中央设三公九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秦在中央设的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3)地方推广郡县制:
下面,我们看看秦朝在地方实行的管理制度。请大家阅读这份材料。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初,关于采取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大臣们
有不同的意见。丞相王绾(wan)代表大多数大臣的意见,建议沿袭分封制,分封秦始皇诸子治理燕、齐、荆等地。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不足取,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在地方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皇帝通过其代理人,将统治贯彻到广大的疆域和人民。
在教科书第 15 页呈现了一份 “里耶秦简户籍簿”。可见,当时政府掌握全国户籍,对国家资源作出相应调配。
综合上面内容,秦朝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一个上自朝廷下至乡亭的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秦朝通过层级控制,将全国的行政、
司法、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理解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及历史解释素养。
过渡:此外,秦朝还从经济文化层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 15 页正文,概括经济文化层面的巩固措施。
2.经济文化层面
秦朝在全国修建驰道、直道、统一车轨,便利了各地间的经济往来。
秦统一了文字,以秦地通行的大篆为基础,创建了小篆,全国推
行。统一文字,有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定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废止了六国货币,指定了法定货币,秦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全国实行统一赋税征收、财政管理,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
秦还颁布法律。1975 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考古发现,证明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律的基础上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国通行的法律。
此外,秦还通过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以及整顿社会风俗等措施进一步巩固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感受秦始皇万世开基首创的伟大,理解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过渡:秦朝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效果如何?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第 15 页的“史料阅读”,归纳一下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正如第一材料反映的秦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深刻影响到后世治国方式,其创建之功,不可埋没。
第二段材料反映了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
史使命,影响深远,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长期延续,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三段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全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创建功绩。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
就如教科书第 15 页正文所说,秦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不仅促进了各民
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在解读史料,探究秦统一意义的过程中,既是对秦朝开创
大一统局面的深化理解,又为这些措施中潜伏的政策实施危机奠定基础,为学习第二环节做好铺垫。
过渡: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秦朝的暴政”。
二、秦朝的暴政
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第 16 页的正文指出秦暴政的表现。
首先,秦统一后,秦始皇并没有顾及连年战争后百姓渴望安定的民意,而是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国防工程等,兴师动众巡行全国、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其次,秦统一后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指导理论,继续实行严刑酷法。此外,秦始皇为了控制思想、统制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行为——“焚书坑儒”。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即位。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知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最终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设计意图:用图片方式直观呈现,增强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及唯物史观素养。
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部分:“秦末农民起义及秦朝的速亡”。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 209 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于是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砍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
公元前 208 年,陈胜战斗失利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
日益壮大。公元前 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秦始皇开创了统一中国的万世伟业,但二世而亡,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下教科书第 17 页的史料阅读。
材料中贾谊指出战国时期秦国从西部迅速崛起,以武力统一中国,
因此过度迷信武力,统一后继续采用尚武的法家理念治国。在战国时期主张王道治国的理论没有优势,但在统一后的和平治理时期,以德政为主的王道治国方式应得到重视。贾谊指出“取与守不同术”是从秦亡中总结得出的主要教训。秦朝“废王道”,继续以“暴虐”之道治国,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
(二)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公元前 202 年,西汉建立。
【本课小结】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本课的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秦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顺应历史发展,完成了统一。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统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我们细想一下,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秦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和管理形式,也对中国此后两干年多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结束语】
正如习主席所说: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作为年轻的一代,各位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汲取知识营养,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努力成长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设计意图: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初步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树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深化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涵养。
【巩固练习】(若时间不充裕,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巩固练习答案:①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②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提高了行政
效率;④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⑤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八、教学评价
(一)鼓励性评价
课堂上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是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教师鼓励学生时应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真切的爱,做到一视同仁。如,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你总结得很好”、
“你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得很到位”、“你的思考很有深度”等;又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赞许的微笑或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等,都有助于学生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巩固学习的效果。
(二)形成性评价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实行三公九卿制 D. 修筑了万里长城
3.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制度开始于( )
A. 秦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4.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实行了(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5.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影响。
材料二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至泰ft,随行群臣刻石立碑,歌颂始皇功德:“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的主要“功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