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概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言解读
中华文化源流远,延绵不绝五千年
博大精深领域宽,精神追求富蕴含
兼收并蓄更完善,泽被东西促发展
独树一帜文化圈,人类文明大贡献
课程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重点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品质
□北京社坛
前宫后寝,左庙右社
敬宗重农,文化特色
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聚焦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远古起源
星光满天,核心中原
共同认同,一体多元
黄河流域—蓝田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长阳人、和县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珠江流域—马坝人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四川盆地—三星堆文化
北方草原—
青藏高原—
天山南北—
○先秦奠基
民族融合,共同认同
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秦汉定型
秦朝统一,汉武尊儒
儒学正统,文化主流
○魏晋交融
佛传道兴,挑战儒学
玄学盛行,三教汇通
○隋唐完善
兼收并蓄,汇纳百流
丰富发展,辉煌灿烂
○宋元繁荣
科技领先,哲学思辨
两宋宽松,一统大元
○明清式微
经世致用,理学批判
心学蕴含,专制制钳
○近代转型
民族危机,救亡潮起
最终选择,马列主义
□四羊方尊
青铜器物,美轮美奂
商朝工艺,令人赞叹
历史纵横:青铜文明
铁器之前,文明体现
西周礼制,由此可见
□孔子图像
和谐有序,礼乐文明
儒学核心,时代背景
历史纵横:陆王心学
理学心学,分庭抗礼
省察自己,合乎逻辑
□阳明先生
心外无理,主观奋起
知行合一,明朝中期
☆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包容多元延绵不断
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和谐相处,融会贯通。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吸纳其他民族的积极成分,不断丰富完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五千年,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聚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家国情怀,担当尽责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孟子图像
仁政主张,人性善良
民本思想,继承发扬
□老子图像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遵循规律,生存理念
□《礼记》书影
儒家经典,礼仪规范
天下为公,集中体现
◇学思之窗:文化内涵,逐项解读,举证说明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倡导全社会树立敬祖、敬老、孝道、感恩的风气。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思。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聚焦点: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点
○本土性:世界东方,土生土长
○多样性:领域宽广,多彩多样
○包容性:兼包并蓄,博采众长
○凝聚性:文化认同,凝聚内向
○连续性:绵延不绝,生命顽强
价值
○思想源泉,精神家园
○治国可鉴,稳定发展
◎问题探究:列举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阐述精神价值
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或称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
◎学习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标准:
对社会稳定是维护还是破坏作用
对社会生产是促进还是阻碍作用
对社会民主是推动还是反动作用
对社会风尚是净化还是毒害作用
精华: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立自尊的人格特征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温良宽厚的仁爱之心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糟粕: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
△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价值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知识
交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贡献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诗经》书影
旧邦新命,与时偕行
变通开明,延绵永恒
①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聚焦点: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佛教影响
两汉传
魏晋繁
本土标志隋唐禅
宋明理学体系全
哲学观
词语言
文艺习俗各方面
信仰思维佛理念
假慈悲
真伪善
因果轮回多诡辩
消极避世阻发展
□云冈佛像
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佛像造型,多元特征
智慧结晶,交往见证
○西学东渐
明万历
西著译
利玛窦与徐光启
天文数学和地理
清康熙
科学迷
编修历法排众议
红衣大炮更凌厉
非主题
披外衣
迎合天朝的心意
学术影响乏无力
□《大清时宪历》
编纂者是明末来到中国,在清顺治年间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西方科技,撞击事例
交流发展,体现意义
○学习西方
鸦片战
开眼看
中体西用器物段
经济教育先生变
势难挽
深沦陷
维新主张行立宪
民主共和要造反
新青年
新阶段
民主科学大旗展
思想解放创条件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洋务运动背景下,清朝官办的翻译出版机构,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
洋务急需,西方科技
资料翻译,深入学习
历史纵横:男女平等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民国初年女权运动的旗帜。要求在法律上、婚姻上、教育上、经济上、政治上实现男女平权。
社会变迁,思想观念
男女平权,可见一斑
○信仰马列
十月炮
五四号
南方独秀北大钊
中国革命新轨道
学原理
结实际
革命建设得胜利
党和人民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聚焦点: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辐射东方
东方圈
中华源
文字都由汉字演
朝谚假名越南喃
论观念
儒道玄
四书五经官学办
唐诗宋词士人羡
制度搬
习俗沿
衣食住行到断案
方方面面很齐全
人侨迁
遍东南(琉球问题初次见)
郑和航海行程远
中华盛名天下传
◇学思之窗:从诗句中,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外国人用汉字创作律诗,严格按照律诗格式,遣词用典,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历史纵横:习俗周边
日本学习改进中国文化:茶道、和服、马球、角抵、围棋。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到周边地区。
方方面面,生活习惯
至今可见,影响深远
□景福宫殿
朝鲜宫殿,中国翻版
汉字书写,门楼额匾
□法隆寺院
日本奈良法隆寺,佛教木结构寺庙,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堪称中式建筑的“活化石”。与此同时发展出云形斗拱、立柱收分、非对称布局等日本独创的建筑样式,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日本的寺院建筑。
中国古建,斗拱飞檐
影响日韩,风格体现
○影响西方
西方远
丝路连
四大发明促发展
科举制度供借鉴
土特产
倍喜欢
启蒙运动崇儒典
史地文学也相传
仿宫殿
园林建
雕龙画凤刻图案
中式精髓难呈现
□马克思语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中华文化,人类贡献
科学技术,促进发展
□瑞典的中国宫
建于1753年。18世纪欧洲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不少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
仿造中建,由于艳羡
欧洲盛行,例不孤单
⊙17-18世纪欧洲为什么盛行“中国热”?
①明清之际的中国正处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中国土特产和手工业产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国际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神秘的东方古国令人神往。
②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儒家主张的伦理秩序本来就是统治阶级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这一点更加让西方统治者感兴趣。
③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欧洲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参与海外竞争。
④欧洲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后,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大力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大幅提升,思想进一步解放,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之风盛行;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中华文化给欧洲思想家以极大的启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儒家思想的德治精神和民本主义,是欧洲启蒙思想家抨击教会神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
⑤中国科举选官用人制度相对公开、公平、公正,这和西方当时渴望平等民主,争取个人权利,有些许相似。
△德意志统一: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启蒙运动:伏尔泰等主张开明君主制,以儒家德治思想反对欧洲专制王权。
☆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长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问题探究: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一方面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积极学习借鉴
一方面独立思考,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
◎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当今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方面:杂交水稻、青蒿素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